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从诸葛亮的人才思想看当今教育改革●武汉大学刘道玉诸葛亮是一位有深遽思想的大军事家、大政治家,他的人才思想、施政措施、军事战略战术等,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集》袁辑了他一生的言与事,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其中相当多的篇章论述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2.
怎样看待在学生中某一科(或文、理、体、艺)鹤立其中,遥遥领先,而其余平平淡淡,甚至不及格的佼佼者?我想到了毛泽东。在他洋洋洒洒数百万言的著作讲话中,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社会、军事等领域,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但很少谈及自然科学,尤其是近代自然科学和科学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是恩格斯,在其著述中对自然科学有相当多的评价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编写民族文学概况的基本条件要编写某一个民族的文学概况,首先要对某一个民族的文学布大体上的了解.所谓"大体上的了解",并非要求对它"全部"或"彻底"的了解.因为这是绝司非短时期所能办到的.众所周知,我国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而言,他俨的文学实际上主要是口头文学(民间文学).这些文学深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之  相似文献   

4.
"言社"是清咸丰三年由越中孙垓、周星誉主创的诗文社团,成员共十七人,十二人有诗集传世,他们以复兴风雅为己任,主张以才学为诗,承浙诗派余绪。"言社"有比较鲜明的理论主张,创作实践也活跃一时,是咸丰年间较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惜今人鲜有论及。本文旨在考辨这一文学社团创办缘起、成员组成、交游、诗歌创作及主张。  相似文献   

5.
南朝是一个王朝频繁更替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新奇迭出的时代。就其题材而言,时而游仙,时而田园,时而山水,时而艳情,时而边塞。就其形式而言,或以刻意描摹为尚,或以平仄声律为先,或以用事用典相竞,诗歌五言大盛之际,又有六言、七言相继登场。以格而言,有澹远,有逸俊,有警秀,有韶妩,有清新,有繁缋。文人各不相师,无复依傍,造成了南朝文学的不断新变。 造成南朝文学新变的原因错综复杂。本文则主要是从南朝的社会文化思潮和文学主体的因素来探讨南朝文学新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神话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于1957年发表《批评的解剖》,标志着它的成熟.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中,他以文类对应四季,对于文学形式之一的“传奇”也有深入的探讨.本文以他的另外一部著作《世俗的传奇》为启示,希冀通过对弗莱的“传奇”这一文类的研究进而分析中国小说“三言”中的女性传奇故事的结构,意义以及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文学史上,对北朝的研究较冷落。过去的史家还公正,在正史中北周王褒因文名入载,而后来研究者几未涉及牛贵琥的《王褒集校注》可谓发轫之作。由于由南入北的变迁,王褒的风格更具清刚之气,因而以他为代表之一的六朝五言成为由“齐梁余风”向隋唐文学的高度繁荣过渡的关键。可惜文集早佚,其作品散见于各种类书总集之中。牛贵琥正是做了收集、考订与校勘的工作,并有研究成果见书。  相似文献   

8.
<正>对李维鼎先生提出的"言意转换"理论,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可他又提出:"直接把言语过程看作是一个言-意转化的过程,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在由‘言’而‘意’和由‘意’而‘言’的过程中,夹着一个内部言语过程"。言-意和意-言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中介物,这种转化才有可能",这个"中介物"就是指"内部言语"。如果无视这个中介物,"直接把言语过程理解为从思想到语言、从语言到  相似文献   

9.
上海沦陷时期由通俗文人创办的《万象》杂志,其散文以实录的笔墨记叙了沦陷时期普通市民的生活动荡,其杂文运用隐晦曲折的方式讽刺日伪,伸张民族精神。“时间性”、“活泼”、“言大报所不能言”是这一刊物主要特点。这也引发我们对1990年代以来的沦陷区文学研究提出一些反思意见。在对“不言”的理解中,对“言”的宽容,几乎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共识。而《万象》所显现出来的是,在市民大的“公共空间”缺失的社会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言说空间。由此我们也可看到“回到原点”、“回到文学现场”这一文学的期刊研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文学随着语言的进化而发展 ,在二言诗之前 ,中国只有前语言状态的吁嗟咏叹类的纯声语和以原生词为代表的原始词语。二言诗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最早的文学。虽然现存的二言诗不多 ,但是也能窥见到二言诗的大致面貌。它是商代以前中国文学的第一诗体 ,它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发生和发展 ,均有奠基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炯是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位学者、文学家,他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三个领域融合、创新,并以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密切结合,独树一帜。作为跨世纪并跨越新旧社会的文学家,他经历了历史性变革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学术立场。新时期20年,他从文艺理论研究转向当代文学的评论,后又重返文学史研究的领域。他的学术视野宽阔,一直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从事文学研究和批评,注意从审美和历史的视角去研究文学。他不仅写了许多作家作品的评论,还写了许多综合性的述评,积极充当作家与读者的桥梁,而且不断结合新的文艺实践,参与探索文艺在历史发展中的特征与规律,为当代文学史家提供重要的参照。在文学史的编写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努力吸取百年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把文学史研究奠定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张潮是清朝初年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刻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遗风给后世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而其《虞初新志》在出版编辑界的影响力更为学界所关注。但是作为一位在诸多方面均有建树的作家,现代研究者对其关注显然不够。对张潮及其小品文的成就进行简单探讨,希望能对张潮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英裔美籍作家、汉学家罗伯特·白英,二战时来到中国.他一生编撰著述一百多部,其中三分之二与中国有关.这些著作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通往东方的重要窗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英的作品在海内外很少被提及,国内也是近两年才有文章专论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翻译.本文结合白英在中国的经历,探讨白英的创作、翻译和学术研究,展现这一跨文化交流案例,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二战前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其对中外文化互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在南朝时期创作了大量宫体诗歌,是宫体诗人的代表。庚信仕西魏后,诗风为之一新,熔南朝的华美绮艳和北朝的刚健老成为一炉,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由于史料缺乏和年代的久远,庾信的诗句在流传中讹误甚多,众说纷纭。本文在比勘众说的基础上,对庾信有关诗歌佚句进行了细致地考证与辨析。  相似文献   

15.
文史关系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现代诸多史家对此作了多角度和层面的继承与发展。翦伯赞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原因,并大量引用文学作品来论证和阐释历史,开拓了"引文入史"的治史新径。他发扬"文史合一"的历史书写传统,强调历史书写的文学性,写出许多文采飞扬和饱含激情的经典史作与历史散文。同中国现代其它史家相比,翦伯赞所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色鲜明,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七言绝句的语言艺术十分高妙。以意取胜,识见精辟,多用反问感叹句法。善用对仗、顶真,在短篇中形成音乐美,形成回环起伏、流转如珠的效果。善用重字,追求七绝的声情美。善用钩字形成节奏感。善于用虚字,使语言流转自如而不至于僵化。  相似文献   

17.
王蒙是一位敢为天下先的作家,他历尽沧桑和磨难,但始终不改赤子之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大胆地运用意识流等多元化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又身体力行,借助多元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多样化的真实,使其艺术作品富有了多彩的艺术品貌,独树一帜地显示出怡心养性的消闲理念和一种斑驳陆离的“杂色”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和恨,但他不滥用爱和恨,他好像是一位守门员,从各个角度接过生活的球,他从各个方面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评价更加具有历史感。所以,王蒙的创作起到一个先锋的开拓作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周密字号考     
周密是宋元之交著名的文学家及文献学家。他博学多识,著作等身,在史学理论、史学撰述、文学批评、诗词创作等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在中国文学及史学史上均占有一定的地位。周密一生,所用字号甚多,但因种种原因,导致现今学术界对其字号的使用并不能取得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混乱的状态,亟需作一细致梳理。本文就用密的全部字号依次展开梳理考订,补阙拾遗,以期正本清源,还原其历史的真实原貌。  相似文献   

19.
孙犁晚年仍然坚持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创作热情值得肯定。但是,他晚年的创作也有明显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他过分强调文艺创作的道德标准,对艺术形式的要求却重视不够。他片面推崇写实的精神,忽略了艺术的想象,使作品沦为生活平板的纪录。他一味倡导行文的朴实,忘记了文辞的经营和文学审美品质的打造,造成了文风的干枯、寡淡和单调。对孙犁本人不必苛责,从他的晚年创作中汲取一些教益似乎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废名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作家之一,他不同于同时代的乡土小说作家,而是在同样汲取古今中外文学精华的基础上,自辟蹊径。但他并不曾完全逃避生活,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人生的困顿。即使发展到“不欲闪露”的阶段,这也有一个过程。他的部分作品显得奇僻晦涩。他写就了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诗,是淡薄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