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丁璞 《培训与研究》2008,25(11):17-20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大部分以“国际题材”为创作主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技巧上大胆突破常规,开拓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领域。本文选取了亨利·詹姆斯小说代表作品中的女性群象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按文化地域分,她们可以分为美国文化女性形象、欧洲文化女性形象、欧化了的美国女性形象。按人物特性分类,各自又分为天真无知型女性、高雅型女性、表里不一型女性等。  相似文献   

2.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女性背负着性别与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试图循着历史的轨迹,对美国黑人男作家和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做具体分析,探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扁"到"圆"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雪花与秘密的扇子》是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小说通过性别涵义的差异深刻地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从小说构建的女性世界、女性社会关系的构建和女书文化对女性形象构建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大部分以“国际题材”为创作主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技巧上大胆突破常规,开拓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学领域。本文选取了亨利·詹姆斯小说代表作品中的女性群象进行了分类比较分析。按文化地域分,她们可以分为美国文化女性形象、欧洲文化女性形象、欧化了的美国女性形象。按人物特性分类,各自又分为天真无知型女性、高雅型女性、表里不一型女性等。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文学兼具黑人民族和美国文化的特点,以废除奴隶制、反对种族歧视为主.由于美国的黑人女性背负着性别与种族的双重压迫,所以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具有独有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特点,针对二战后期至今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了解到美国黑人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似乎是以"第三性"(即超性别)的视角撰写的以男性为主角的新历史小说,实际上是采用了日常叙事和宏大叙事相结合的视角、立体地审视了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历史意义的女性文学。论文以小说中塑造的三组女性形象为例,说明此小说表面被遮蔽的、实际上在深层仍存在的女性视角以及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女性思绪。小说的成功正在于塑造了这些更深刻更丰满更耐人寻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现代作家对现代江南市镇文化的文学书写,建构了现代江南市镇文学。此类文学中的留守女性形象系列,主要有许钦文小说《疯妇》中的双喜媳妇、许杰小说《大白纸》中的香妹、王鲁彦小说《菊英的出嫁》中的菊英母女和《屋顶下》中的阿芝婶、叶绍钧小说《倪焕之》中的金佩璋等。这些留守女性形象,除了金佩璋为有知识的新型职业女性外,其他都是传统女性,具有浓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威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时代”的伟大大作家。凯瑟以美国西部边疆生活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内布拉期加小说。《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就是内布拉斯加系列小说中的两部以女性的独特以历和感受为题材的作品,也是凯瑟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凯瑟打破了传统的女性文学形象,摆脱了伊甸园中那个依附于亚当的夏娃的影子,成功的塑造了两位纯朴、高大的女性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9.
孙犁前期小说代表了解放区文学的艺术高度。其风格朴雅隽永部分源于孙犁女性书写对民族文学传统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学完美女性形象的借鉴;对水与女性相融的民族文学模式的继承;红色意象与山地女娃相融的文学模式的开创;对《离骚》香草美人意象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威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时代”的伟大女作家。凯瑟以美国西部边疆生活为背景 ,创作了一系列内布拉斯加小说。《啊 ,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就是内布拉斯加系列小说中的两部以女性的独特经历和感受为题材的作品 ,也是凯瑟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 ,凯瑟打破了传统的女性文学形象 ,摆脱了伊甸园中那个依附于亚当的夏娃的影子 ,成功地塑造了两位纯朴、高大的女性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性别中"他者"的女性,是以被扭曲的"镜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在主流话语的浸染下,长期以来,女性形象及认识仍存在着悖谬之处。这主要包括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不息与依附传统观念之悖;女性的情感特色与缺乏创造性之悖;女性的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性别的否定之悖。当代女性随着自觉性的不断提升,社会评价逐渐提高",镜像"也开始逐渐被打破。女性的社会解放与自身解放,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TVB电视剧中女性题材占据了荧幕的“半边天”,“女人戏”更成为其力推的引领潮流文化的风向标,受到女性观众的热捧。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TVB“女人戏”的文本、生产和受众,“女人戏”中女性形象的构建,反映社会对女性形象和价值的设定,这些构建在愉悦女性观众的同时,却依旧不能改变其父权的特质。新时代的“女人戏”应正确运用性别视角,促进新女性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3.
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对性别的焦虑、对男性气质的追求,反映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被女性化、被阉割的华裔移民史。在写作策略上,汤亭亭跨越性别界线,以女性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者,正是其颠覆男性叙事者、女性主人公这一传统二元对立,改写女性被书写、被构建的“他者”形象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时代革命文艺的女性再现以刻写着国家、阶级、政党的妇女解放话语和消匿传统女性气质的女英雄、"铁姑娘"类型的雄强女性形象昭示着主导性的性别意识形态与权力,建构性别平等的乌托邦。美籍华裔作家闵安琪在其自传体畅销书《红杜鹃》中运用文学再现领受、疏离、质疑与解构了毛泽东时代性别意识形态的宰制,在书中以迷恋中的依从与沉醉,性焦虑中的矛盾与断裂,同性恋中的激情与颠覆抒写了性别政治的文化反拨。  相似文献   

15.
在鄂温克的作家中乌热尔图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小说中大量描写了鄂温克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从性别书写的角度细读他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他塑造了森林征服者的男性形象,并用动物来隐喻男性的雄健和勇武.而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淡化的、单薄的。乌热尔图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是以受难者的形象和作为儿童梦幻的形象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女性视角是张爱玲小说写作中常用的视角。作为故事中人活动场域的营造者、故事的知情与旁观者,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场景的定位还是题材的选取都体现了女性特征;其故事情节往往围绕着某一女性的期待或命运展开,人物性格塑造里也隐含了性别立场。张爱玲小说写作的女性视角具有自我投射、女权意识和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形象等艺术特征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经典的愿望理解任务中加入与角色性别特征相符或相悖的玩具偏好信息,当信息中出现的玩具与测验玩具相同或同属一个性别组时,考察256名3到8岁儿童的愿望理解成绩是否会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1)儿童为他人选择玩具时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随年龄逐渐增强,在不知被预测角色玩具兴趣的情况下,女孩比男孩更刻板,所有被试对女性角色比对男性角色更刻板;(2)儿童利用信息的能力随年龄逐渐提高。测验玩具与信息中出现过的玩具出自同一性别组(表征对应),与该玩具在测验中直接出现(直接对应)相比,会显著增加儿童的判断难度,但女孩为女性角色的判断相对不受影响;(3)如果被预测的男性角色与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相悖,会显著影响各年龄儿童的愿望理解成绩,但如果是被预测的女性角色与儿童的刻板印象相悖,则仅会对7到8岁儿童的愿望理解成绩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小说叙述模式中.存在着革命权力秩序与性别权力秩序相互纠缠的现象。本论文从二三十年代“革命+恋爱”模式中革命女性的形象书写入手,通过对情爱关系中的性别政治、革命女性的浪漫之爱对革命意识形态的美学实践的影响以及对革命女性的情爱心理中同情即爱的情爱特质的分析出发,试图呈现革命女性性别在政治权力秩序转化为情感秩序时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惠安女"生活在福建惠安东部,至今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风俗文化--惠女风;惠安女形象是闽地特有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形象符号,是民俗化的美术资源,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情特色;惠女是柔美的"硬汉",她奇特的服饰美,命运的悲壮美,品格美等诸多因素,深受油画家的喜爱;惠安女令人崇敬和感人至深的美丽形象,不断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了解惠女风油画创作背景,明确独具海洋特色惠安女题材油画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奥斯丁的创作表明,她深刻地了解男性,了解不可能脱离男女两性之间的联系来理解和表现女性生活和女性心理。男女两性,既是相对独立的性别存在,更是相互映衬、相互依存的人类的一体存在。因此,在她的作品中,男性形象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也不只是女性形象的陪衬。他们在奥斯丁小说世界中不站在舞台中心,不是焦点人物,但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深具个性魅力的鲜明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