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申屠佩贞 《考试周刊》2014,(20):161-162
"职业素养"是决定一个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调查所得的文秘职业素养需求及现状为基础,对文秘核心技能课《秘书实务》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培养进行了探索,从课程考核、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组织及课堂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可行方法,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既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又得到切实提高。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将其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用系统思维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核心素养的高质量落地具有很大的帮助。基于此,新时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质量落地,还需不断完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构建针对性强的学段核心素养体系,重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坚持将核心素养具体化、细化、实化于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学校、社会及家庭共同参与的多方面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高等数学教学核心是素质的培养,而数学素养又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为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培养跨世纪的人才,需要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做深入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人的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语文教育本质回归的探索,“以文化人”重新成为教学的导向。在语文教学中,以语言文字积累为基础,充分发挥语言运用的工具性和能动性,激发思维能力的流动性,让审美创造贯穿始终,让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得到侧重培养,又融为整体、相互促进,成为新的教育理念下,语文同仁共同探索的必经之路。只有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成为常态,才能将核心素养内化为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在培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将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作为“四有”新人成长的基点,这一提法极为引人注目。建国50多年来,已进行七次课程改革,这次课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首次将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人文素养纳入培养目标,无疑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战略任务,我们应予以高度关注。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类全部优秀文化培育下所形成的道德品质、文化品味和精神品格,是一个人掌握和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水准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应具有的基本素养。人文科学是认识世界、发行世界、完善人类…  相似文献   

6.
参与课程改革的人必须具备课程方面的专业素养,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但是,当学校教师面对课程改革的情境与需求时,欲知变、应变并求变,除具备课程专业素养之外,还须具备超越课程素养,而又能转化和运用课程素养的思维与行动能力,可称之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能力”(basic competence)。  相似文献   

7.
学校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素养好,事业心强,自尊心重。多数人重誉轻利.清高孤傲。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一种宽松和谐、积极进取的大气氛。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学生气质变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学生举止行为、仪表形象的不断变化入手,探讨了什么是气质,什么是特有的优良的气质,又根据其稳定性与可塑性,谈到了因材施教。并提出:良好的气质是以人的化素养、明程度、道德品质为基础,要保持优雅的风度,必须注重明礼貌,提升化素养。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教育部王湛副部长提出,只有把职业教育做强,才能做大。大与强的关系是辩证的。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数与规模的总量是世界最多、最大的。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国职业高中招生155万余人,比上年增长4.7万人;普通中专招生127万余人,比上年减少4.9万人。浙江、湖南、重庆等11个省市的职业高中和中专学校招生总数出现增长。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初步统计,2001年技工学校招生总数约50万人,与上年持平,成人中专招生62万余人,比上年减少12万余人。200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招生395万人,比上…  相似文献   

10.
从探究性、创造性视角出发,实现对作业本质的再理解和对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导向原则的指引,建构全领域、广覆盖、精设计、强素养的大思政融合作业观,完成育人进阶,势在必行。我们要注重顶层设计、聚焦核心素养、创设共鸣情境、解决现实困惑、坚持跟踪评价,使学生在共情中共育升华,实现学科立德树人之功效。  相似文献   

11.
<正>当教育的任务指向立德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当教育的目的指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注重品格与能力时,教师该怎样做?多年的教育实践不难发现:教育不可揠苗助长,必须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与节奏,四季鲜明;教育不能竞争,"一定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是忘记了教育的  相似文献   

12.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高素质人才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结合体,应当是知识全面、灵魂高尚、胸怀博大、全面发展的人。而我们伟大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为造就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内在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3.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逻辑性、抽象性强的学科.要学好数学,对一个学生来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我们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怎样通过改善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下面我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入,语文素养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在其前言“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部分又3次提到语感,可见,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感培养的重视。它明确指出了语感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之间的联系。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必然也是一个语文素养高、思维品质好的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是…  相似文献   

15.
救父记     
蒋方舟 《课外阅读》2011,(13):26-27
我一直觉得当爹比当妈还要难。过于强的父亲,是无法逾越的模板,是高处投射的阴影。即使人不在场,也满屋影影绰绰——都是他的审判之眼;不够强的父亲,则往往被嫌弃无能,陷人的命运于烂泥,可又无力拯救,他是所有的罪魁祸首,他  相似文献   

16.
如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不合理、不公平、不遂人愿的事:某某人赚了钱、某某人升了“官”、某某人买了车、某某人出了国……我比他们强,可还不如他们——于是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果这种“不平衡”发生在领导干部特别是某些“大权在握”。又不善于自我调节的人的身上,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语感的强弱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体现。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具体,文章也读得透彻,写得流畅。反之,语感弱的人则很难做到这样。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模仿性强,记忆力强,接受能力强,教师在低年级就应加大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力度。以下是几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一、对信息素养的基本认识人的整体素质是由先天形成的自然素质和后天形成的文化素养组成的。素养的形成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养。即人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习得到的文化知识、技术才能及行为规范等;二是修养,即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人们进行自我教育所获取的知识、才能和品德等。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呢简单地说,信息素养就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个体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等方面的教养和修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对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是人才素质结…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精神就是培养生成为一个情绪成熟、身心潜能充分发展的人。情商高的老师,既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顺利甚至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又能调控了学生的情绪,提升学生“成为一个人”的素养,培养出高情商的学生。情商是人的个体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之一,情商及其教育比智商更应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