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山,福州市区中心的一座名山。于山北麓,白塔之侧,丽景旖旎,澜清学海。这里教育文化蕴积深厚,岁月的演变在诠释着这块沃土的沿革与变迁……18世纪初,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始建鳌峰书院,书院至1905年撤销,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而且同学皆一时英济。这座当年福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史上,福建书院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福建书院研究的进展,因其文献整理的滞后而相对迟缓。为了拓宽与加深福建书院研究的视域与深度,全面系统地发掘、收集、整理福建书院文献,具有不可或缺的启示津梁、嘉惠士林的作用。明清福建书院文献是一座充满书香的巨大福建历史文化遗产,它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福建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程、生员规模、教育理念、授学方式、培养水平、藏书刻书等情况。不仅对还原古代福建书院的历史面貌与发展规律,揭示古代福建书院的教育成就与文化贡献,彰显古代福建的学术思潮、人文精神与社会风尚,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福建传统书院的复兴与新时代书院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现实的地域辖区而论,台湾之有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的金门。以本岛而言,则施琅所创西定坊书院应为台湾最早的书院;与其后所创的8所书院,是台湾书院发展的初期,而不应认为是“徒具书院之名”的“义学”。以卫台揆崇文书院为转折点,台湾书院进入了成熟期,并由此迎来了台湾书院发展的高潮。福建书院的成功经验,为台湾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办学模式以供参照和借鉴。而赴台的福建官员和学者的努力,则是台湾书院成功办学的关键。在以闽学治台的政策导向中,台湾书院起到了振兴纲纪,教化民众,促进台湾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福建的高等教育,如果从书院算起,可以追溯到唐朝。据《福建通志》记载,唐代天宝年间,福建漳州办起了松州书院,称为“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建阳办起了鳌峰书院,由“唐熊尚书秘建”。宋朝朱熹是我  相似文献   

5.
元代的福建常被人们视为文化衰落的地区。其实,在经历了元初不可避免的战争动荡之后,福建的儒学教育事业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然而,由于历来史料的缺乏,一些专门的著作对元代福建的儒学只是一笔带过。笔者在阅读元代文集时对福建儒学教育形成了一些看法,撰成此文,求诸同好。  一、元初教育事业的复兴  宋末福建的儒学教育极盛,州有州学,县有县学。民间自办的书院遍及各地,一些文化大县——如建阳、莆田等,一县拥有十来座书院。然而,宋元鼎革之际,战火燃遍八闽大地,福建各地书院经常成为蒙古军队的驻扎营地,遭到破坏,一些…  相似文献   

6.
清代福建理学复兴,具体表现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学术传统形成和大批杰出人才的出现,而鳌峰书院的创办是其契机。鳌峰书院之成功,是地方政要与福建学人持续努力的结果。书院学术曾经历重宋学、重汉学、倡实学的变化,但始终贯彻注重人格养成、学行并重的主线,给福建知识界和社会风气带来重大影响,先后培养出许多杰出的经世人才,弘扬了朱子理学“躬行践履”的实践理性精神,并表现出有利于与近代文化相衔接的开放性品格。到了近代,福建知识界和教育体系比较顺利地实现从传统到近代形态的转变,知识精英活跃于全国舞台,这种现象与鳌峰书院所承载的实践理性品格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如今白鹿洞书院依然环境优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书院的教育精神和文化意义得以传承和发扬。白鹿洞书院正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复旦大学引进了西方的“住宿书院制度”,打破学科的壁垒,让各学科的同学在同一班级里生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书院文化。作为一个经历过书院制的“孵蛋人”,我总是难忘那段充满青春气味的书院时光。  相似文献   

9.
站在广义的书院文化这一视角,审视书院文化在古代日本的传承与演绎,一可以梳理出作为官立的大学寮;二可以提示出作为私立的大学曹司。日本不仅承袭了中国的汉字文化、科举文化、儒学文化,更承袭了来自中国的书院文化。不过,在经历了大学寮的“消逝”之后,日本教育逐渐呈现一种“本土化”的转向,也就是以“往来物”“有职故实”为教育内容,标志着日本书院文化的转型,亦为后来江户时代“书院文化”的勃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书院自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机构,便开启官学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崇儒的视域下,为维护政统、彰显道统和赓续学统,书院又行走在“庙学化”的道路上,通过对官学中庙学礼制的因袭与创新,将祭祀空间与教学空间予以合理建构,呈现出“完全庙学化”和“不完全庙学化”两种相关联的教育形态,既为书院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又促使书院努力践行“成圣成贤”教育目标及树牢书院人儒教文化信仰的神圣使命,所形成的书院庙学文化又深刻影响到韩国、日本等中国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也是有别于一般官学和私学的教育场所和学术研究单位。书院之为书院,就在于它是把讲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教育单位。是否是讲学和学术研究场所是判断一个地方是否为书院的主要标准。根据这一标准,考辨李国钧主编的《中国书院史》中的附录三《历代书院名录》中所列的所谓“宋代福建书院”而实非的书院可知,被该书列入宋代福建书院而实非的书院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读书处、祭祀处、读书兼祭祀处、刻书处。此外,还有一类是基于朝代划分错误的,即元代书院。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座源远流长的千古文化名山,中国文化史上众多的文化现象都可以在庐山的史册上得到体现。在庐山文化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白鹿洞所体现的书院文化:浓重的隐逸文化色彩、完备的书院教育体系和典型的书院建筑格局。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修复我省著名的历史遗迹──无锡东林书院。现在第一期修复工程,正在施工。修复后的东林书院,将向国内外参观者开放。东林书院是八百多年前宋徽宗时福建学者杨时建立的。杨时,号龟山,曾受学于理学家程颐。杨时在无锡讲学十八年(公元1111-1129年)。他当年讲学的场所,称为“东林书院”,一称“龟山书院”。杨时离开后,无锡人士在书院东面,建造了“道南祠”纪念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福建书院的繁盛时期,许多学者对宋代福建地区的书院数量做过统计,但得出的数据相差甚远。聚众讲学是判断书院的主要标准,笔者以此为界定,以宋代福建的行政区划为单位,对宋代福建地区的书院数量、创建时间和创建者进行考证,分析宋代福建书院发达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卫新  程振理 《江苏教育》2023,(19):44-47+55
古代书院文化中蕴含着明体达用、分斋育人、讲会思辨、学术润人等内涵。江苏省苏州中学将古代书院文化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相融合,其路径包括书院体制的创新实践、大学课程的先修贯通、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培养、“地球学习村”的融通建设,以及国际理解教育的稳步推进等,尤其在书院文化的传承创新、校园空间的重组建构、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和课程实施的优化整合方面具有鲜明的价值理性与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书院是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官学和私学的补充。如今,书院在育人的同时还承载着怎样的使命?范老师在介绍四海孔子书院、苇杭书院和什刹海书院的过程中,指出了现代书院的社会功能。各个书院虽然各有特色,但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是相同的。由此,范老师认为,我们应该树立“书院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标志,书院兴,则民族文化兴”的信念。  相似文献   

17.
学校坐落于福州市中心的于山北麓,鳌峰坊内,毗邻高士其、李世甲等名人故居.校园内还留有民族英雄林则除早年就读过的鳌峰书院的遗址,人文气息浓郁,环境幽雅秀丽.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以“东坡文化”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设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书院式育人场域,通过开发多维拓展、有机融合的“东坡书院”课程,构建符合“双新”背景、具有地方特色的“东坡书院”课程体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推行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推动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境界;提升学校品质,辐射并服务区域发展,在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依据庐山书院文化独特性,提出“望、闻、问、切”的旅游开发策略。书院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对于提升庐山书院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弘扬庐山传统文化精神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书院制为突破传统教育发展瓶颈、夯实通识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国内高校大多实施“书院-学院”的协同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思想观念未及时转变、双院未有效协同、学业导师履职不到位、书院文化积淀不足等问题。对此,高校应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健全双院协同运作模式,打造独特的书院文化育人空间,完善导师制,丰富书院的社团与文化活动,全面激活书院文化育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