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也是一匹骡子.或工具性与人文性杂交.或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杂交.或本土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杂交……太多太多的语文课堂无不是“精神的盛宴”、“知识的大餐”。  相似文献   

2.
周航的诗所要遭遇的最主要质疑,大约就是“太不唬人”了吧!
  在我们的文化习惯中,已经堆积起了太多的“文化”、太多的“叙事圈套”、太多的规矩程式,这使得我们忘记了文学为何而产生。我们已经习惯于在词语的繁冗中打转,这使得我们对质朴清澈的表述大吃一惊,要赶紧挥手“这不是诗”,仿佛受到了冒犯。我们已经习惯了不说人话的玄虚,习惯了“陌生化”,习惯了能指与所指间追逐的“色情游戏”,所以,碰到一个讲人话的,我们大惊失色!碰到一个太好懂了的,我们觉得搞不懂!是的,周航作品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这种对现代“文化人”的冒犯感,在于这种回归诗歌本源,回归语词表达本源的直接、朴素、真切。  相似文献   

3.
张建亮  马丽梅  韩勤 《文教资料》2011,(10):185-188
儒家传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面对制造业向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弟子规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真正能与现代服务外包职业素养对接的资源.《“弟子规”与服务外包职业素养》课程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把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统合起来,目的是创建现代服务外包文明.使现代新型服务外包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从“走进他人”的哲学层面回归世俗化生活“关心他人”的具体行为层面。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肥皂》围绕着一个封建旧式家庭展开叙述,传统家庭伦理中占据至高地位的大家长“四铭”为满足自己“性幻想”带回了一块肥皂而引起了一系列风波,导致“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的家庭传统伦理观发生变化。鲁迅先生通过描写一个在家庭中失去最高权力地位的“大家长”四铭,揭示了一个传统旧式家庭中内部伦理观的失落现象,烛照了当时整个社会中旧式家庭状况,展现了儒家伦理文化的“空壳化”现象以及鲁迅先生对于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呼唤传统经典文化的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几何时,国际上的孔子学院渐渐多了起来,中国城市里的“现代私塾”也出现了,清华大学又恢复了“国学院”……有的学者呼吁教育要“走向儒学的课程观”。语文课程改革也在呼吁“传统经典文化”的回归。当代语文课程历经了几十年“阶级斗争文化”的磨难,现在又遭遇了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文化,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能否回归语文课程,笔者认为也是一场文化“苦旅”。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能从考古的角度去寻找它的化石。传统经典文化尚未消失,也差不多变成“活化石”了。它能否回归,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哪些因素制约呢?笔者认为,功能的消失是其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争论的问题太多,有文道之争,文言之争,最近几年又有了“训练”与“教育”之争。基本情况是,有不少同志针对“题海战术”、“应试训练”等语文教学弊端,提出了变“语文训练”为“语文教育”的主张,所谓“语文教育”者,就是广泛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重诵读,重感悟,重体会,让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书。有不少文章发出“语文课呼唤回归”这样的呐喊。回归到哪里去?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要回归到“传统”上去。争论的另一面,对传统,并未全盘否定,但主调还是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观点很明确:时移势易,传统已不适应现代化的需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与传统的旧式学校相比较,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民国初年,由学堂转变为学校,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彻底被打破,一种新的教育制度逐步确立,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废除“读经科”和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断层.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在当时虽显示了历史的进步性,但从长远来看也是历史的一个重大失误.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补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给21世纪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当前部分初中生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传统文化回归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社会、学校都希望通过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来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但大热的背后中学生仍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传统文化学习并未大兴。笔者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个中原因;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给学生注入正能量和从现代教育技术中寻求妙计良方,为学生注入“内化”力两个方面,就如何让学生高效地习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教育理性意指思考教育的特定思维方式,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教育文化、形态和制度对应着不同的显性教育理性。通过梳理21世纪西方现代教育理性从“学习”到“问学”(study)的转变,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可为正在全球兴起的“问学”理性的建构提供丰富的理性文化基础和空间。换而言之,西方当下的“问学”教育理性转向实则为中国教育理性的文化回归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韩军在《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应回归五四“新文化”的精神和五四前民族语文教育的传统。分别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的“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五、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六、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  相似文献   

11.
储晖 《教育》2009,(10):26-27
在国学教育中,有关“饮茶礼”、“淑女堂”的开办引发众多网友热议。赞成者认为这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孩子应该从小了解学习古代文化礼仪,如今的现代女性身上缺失的古典文化已经太多,应该加强淑女修养。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复古的做法,不利于现代人精神的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独立自主的女性,不提倡那些繁文缛节,这样的学习足一种倒退。更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这不过是又一次利用“因学”来炒作,纯粹是作秀。  相似文献   

12.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回答的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必要”的问题;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回答的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何为灵魂”的问题;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答的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转型”的问题。这三个基本问题,系统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先进性与旗帜性、继承性与创新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理及其体制创新正广受关注。在构建社区共同性、利益共同性、意义共同性、秩序共同性的过程中,传统的回归与复兴不断在社区建设中激发出新的活力。对于迅速迈向现代性纵深的当代中国,“传统的发明”也越为频繁,传统的回归与复兴尤其引人关注。在历史视域中和“传统—现代”论的视角下,通过“传统—现代”、“大传统—小传统”、“大社会—小地方”关系的探讨,凸显社区文化建设中传统的重构与新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知”“耻”是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知”作为人内在的自律规范“,耻”作为外在的他律规范,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知耻文化。这种知耻传统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以“知耻”传统道德丰富公民教育内容,达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为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我国学科教育传统提供了文化基础,“双基教学”吸收了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学科教育传统的现代发展。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立足社会文化传统与现实,扬弃“双基教学”传统。  相似文献   

16.
“寻根文学”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礼赞与回归,同时也是一种超越。这一文学思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廓清了弥漫在中国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想。“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们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或弘扬传统的、民族的文化意识,或批判那沉眠于文化土壤中似乎凝固着的民族伦理、封建陋习。他们都肯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张建设民族本位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价值观念曾屡次遭受批判与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代学校德育的“文化断裂”与“经典缺位”现象的产生,即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处于“缺位”的状态.当前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集中体现为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和德育理论研究等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排斥,最终导致经典阅读和经典教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丧失立身的基础,从而深陷于“断裂”与“缺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8.
大学乃“大师”汇集之所,人力资源是大学的第一资源,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管理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配置上,研究“和”的价值和现实功用,让中国传统智慧在应用中回归现代,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组织充分对接,是和谐思维方式在特定范围内的运用,是文化自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成人教育精神的现代重构,既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实践,更是一项宏大的文化活动。而在“教育实践”与“文化活动”的互动中,不仅显示传统成人教育精神的现代重构的极端重要性和极其急迫性,更揭示了中国成人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本质联系。这也表明,重建的核心环节是以现代视阈解读传统成人教育精神,关键是科学论证重构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而重构路径的理性思考则是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20.
在传承中营造传统文化育人场湖南大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创建的岳麓书院。在千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岳麓书院形成的学术传统、教育传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江泽民同志曾在视察湖大时指出:“湖南大学与岳麓书院一脉相承,是世界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应该很好重视”。如果将传统文化视为当代主体文化之“源”,那么大学文化则是文化长河之“流”。这种“源”与“流”的关系决定了湖南大学文化建设必须首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接轨。1.研究整理传统文化资源营造育人氛围发掘和研究优秀的传统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当代教育中,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