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尽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人类就整体而言,营养更好,健康更佳,寿命更长,但是在人类中间始终存在一种持久的脆弱感和环境危机将至的意识。至少在西方,如此对灾难的恐惧已然演进了数个世纪。在中世纪,如洪水与干旱这样的灾难被视为上帝对于人类抗命的惩戒。然而今天,灾难更普遍地被看做是人口增长、过度消费和污染的后果。电影人与小说家都在想象如此的人为灾难,如凯文·科斯特纳之《未来水世界》和科马克·麦卡锡之《路》。虽然科学家可能认为这番想象并不总是基于冷静的科学,可是他们确实同意,这种忧虑是有其道理的。从未来气候变化的角度考察科斯特纳和麦卡锡在美国西部的家乡,它告诉我们,这种新生的脆弱是真实的。历史学者从艺术和科学中汲取知识,他们同样面临着如何生态地思索过去与当前,在新的视角中看待社会变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90年代女性小说的研读,本文简要论述了1990年代女性小说中所传达的女性对爱情的看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记忆画面上,时常会出现这一幕:一个高挑个儿的女孩子,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手提着个装满蒲公英的塑料编织袋,一手捏着把小铁铲,铁铲上还粘着一些泥巴……说来还是2003年"非典"肆虐那年发生的事,那时我还在一所乡村小学任教。当时因家里五十年代修建的移民房破败不堪,五一放假了,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她的6部以婚姻为主题的小说中有清晰的体现。她的婚姻观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但并不是完全正统的。奥斯丁的婚姻观一直在“理智”与“情感”中徘徊,但最终“情感”战胜了“理智”,“爱情”取代了“金钱”。她最终把爱情、把男女双方真正倾心的爱慕视为婚姻的基础,冲破了当时正统的观念,给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一年少的时候,最敬仰姐姐,觉得她做什么都很勇敢。而且从来不会像我,被小男生欺负了会哭,被老师丢了白眼会哭,即便是不小心踩上了一只毛毛虫,也会哇地一声甩出绵绵不绝的眼泪来。她不过是比我大了1岁,  相似文献   

6.
正去年的情人节,我们杂志组织了一个活动,请十对情侣写封寄给一年后对方的信,并封存在了时间瓶里。时光须臾而逝,又到了空气中满溢着浪漫的二月。我们回访了去年参加活动的情侣,已然有一对为彼此的手指戴上了幸福的誓约,在这期杂志里你能读到新娘幸福的感言。另外九对情侣或是尚未缘定终身、或是已然分离。就像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说的那样:"时间永远分叉,  相似文献   

7.
王凤声 《考试周刊》2009,(45):23-24
简·奥斯汀是18世纪伟大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大多以爱情与婚姻作为题材。她认为:纯粹为了财产与社会地位而结婚是愚蠢的.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婚姻仍然是不可取的。本文旨在分析简-奥斯汀的成名作《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的婚姻,从而指出经济是使女性在婚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独特视角与叙述方式为基点考察,揭示出女性作家选择散文文体的心理倾向。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作品与作家性别经验的关系,进而指出90年代女性散文的文化含义表现为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追求和展示女性丰富的生理、精神感受与渴求。  相似文献   

9.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原则(文学的客观真实性),思维方式(典型性思维),特征性手法(真实而典型的细节描写等写实手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在现实主义三个层面上,显露出新的写实趋向:采取自传体、半自传体或回忆录的文体形式,通过对女性自恋、自爱、自慰、性爱或肉体狂欢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患有幽闭症而性格怪癖或者放纵欲望的女性典型,发现了被社会传统的群体经验所压抑与遮蔽的女性生活空间,颠覆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表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和自审意识。但是狭窄的个人视角、欲望的偏执、肉身的沉醉又使女性写作出现了明显的“私人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淡化历史伤痛的隔岸书写、温和的悲悯情怀以及情感把握上的“真实”追求三个方面,探讨了曹文轩80年代短篇小说在写作主题、写作立场及有关“真实性”的文学观上的独立姿态。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以炎黄历史和年代研究为核心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转折。2003年以前,认为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的"龙山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一直是学界主流认识,而主张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其历史和文化在考古学的"仰韶时代"仅是极少数学者的认识。2003年王先胜在网络发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折,现在"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已经式微,而"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已成为学界主流观点和认识。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轮廓与框架,目前可以通过《中国史前史("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简表》等几个简表来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2.
1930年代的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均出现繁荣的局面,而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又是小说理论成熟与繁荣的重要表现.193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主要在三大方面:一是强化了人物典型化理论和人物心理表现的理论;二是对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强化了小说的环境(背景)理论;三是出现向"故事"的回归,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论.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后期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70年代后"女性写作,表现出对传统的更为大胆的叛离,对女性身体的私秘体验更为狂热的迷恋和直白的袒露.然而,文化消费时代汹涌泛滥的激情与欲望,使她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追求一律见出强烈的消费意向,而过度的狂欢与自纵也使她们的人格趋于严重分裂,从而陷入一种自我迷失状态.这是情感消费主义者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并对女性精神解放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1930年代小说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的叙事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0年代小说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的叙事缘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心理缘由——精神家园的寻觅;二是个性心理缘由——创作主体的童年记忆.此二者共同推进并促成了文本的生活层面和艺术层面的双重叙事真实.因此,读者在感受1930年代小说乡村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在被作家的叙事美学品格所感染和打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在文坛上已牢固地确立了自身的存在,并在短期内达到繁荣。在绚烂之极后,女性文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都渐归于平淡。繁荣后为什么会停滞不前?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对男权文化的挑战,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确立发展方向,都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是上世纪末中国文坛热点话题之一。它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文本对固有的男性权威发起强有力的挑战,从而发出女性自我的声音,因而这种先锋实践是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然而,由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与挪用时产生了错误与偏差,女性作家在创作上过分期望通过走类似西方女性主义斗争之路来谋求中国女性解放之路,从而导致了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抵触。虽然1990年代的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前后两个阶段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但都有现代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后现代式解构性思维的困惑;其次,是专注自我的后现代模式;第三,是后现代的精神困境。其教训是包括个人化写作在内的所有女性作家应当正视自己,正视现实,以个性生命展现时代精神,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位置,以达到时代性与个人性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当下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70年代后“的女性写作,是对现代新都市人精神危机和道德取向的进一步批判和溯源.世纪之交物质的丰富和挥霍、欲望的沉迷和放纵、个体身份的无羁和自由,并不能掩饰她们精神上的空虚、孤独和痛苦.精神生态作为文艺批评的一种新思想范式,不仅是对外在自然宇宙的绿色忧思,更是对人类内部精神的支撑和维护,聚焦于“70年代后“的女性写作,目的是从精神的层面上揭示出她们正在逐渐走向绝地或边缘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8.
叶广芩在当代文坛属于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其辉煌的家族背景构成她小说创作上的与众不同。她的作品不仅记录家族兴衰,而且与她个人经历密切相关。90年代才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她,自然也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属于90年代特有的时代背景,陕西-北京-日本不断交换的时空环境,为叶广芩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本文试图从她汲取90年代的多元价值观、阅读模式的图像化和大众传媒传播手段三个角度浅析其创作与90年代的关系。同时也应看到叶广芩且行且止的创作方式也在评论者笔下产生分歧,挂职也成为作家进一步创作的源泉所在,这也是属于90年代特有的创作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蔡测海、孙健忠、李传锋这三位作家的代表性小说为例,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和以婚恋为主题的情节结构,试图为读者展现土家族独特的婚俗文化,并揭示出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交互作用下,土家人的情感体验及土家族作家的创作态度——对民族性的皈依与书写,对现代性的追求与质疑。  相似文献   

20.
《纯真年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重要作品。它展示了当时老纽约社会的婚姻观及价值取向。在作品中所塑造的埃伦·奥兰斯卡夫人被认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形象。而梅·韦兰则被多数评论家认为是一个工于心计、狡诈自私的形象。通过研读文本,我们发现,无论埃伦·奥兰斯卡,梅·韦兰,还是主角之一的纽兰·阿切尔,他们对婚姻的态度及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作者伊迪斯·华顿婚姻矛盾观的反映。本文试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出发,阐释这三者对婚姻的不同态度及选择,并结合伊迪斯·华顿的个人经历探讨其女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