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决狱“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春秋决狱”所决的都是政治、司法中的疑难案件,应称为“引经决疑”才更准确;“春秋决狱”在汉武帝以前即已存在,汉武帝时开始盛行,但仅是政治、司法惯例,至魏晋南北朝时才形成法律制度;“春秋决狱”至唐朝基本结束,其余绪则延至南宋;“春秋决狱”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2.
“春秋决狱”是汉代的一种特殊的审判方法 ,它实行“论心定罪”原则 ,以儒家经典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和原则审判案件 ,标志着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对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的礼治影响法律的实施,提出了春秋决狱,本对其利弊做了分析,指出应当看到其本质,而不应简单地批判或肯定。  相似文献   

4.
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以礼司法的契入点和以礼统法的审判方法以及对以礼注律的推动,最终达到了以礼入律礼律融合的目的。春秋决狱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礼法融合主潮的促动者。  相似文献   

5.
“春秋决狱”是西汉中期统治者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以“原心定罪”为指导思想,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用儒家经义来指导司法实践的一种断案模式,对儒法两家的合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倡导的"春秋决狱",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始了我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为引礼入律,礼法结合开辟了道路;"春秋决狱"也弥补了成文法的不足,对中国古代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断案方式。它针对疑难案件适用独特的指导思想“原心论罪”,强调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相统一的司法审判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8.
"春秋决狱"是汉代以礼入于法的有益尝试,是将儒家经典中的基本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依据指导司法实践,其开启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大规模融合,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础。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春秋决狱"中所蕴含的法的价值,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这一历史进程,有助于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春秋决狱",即依据《春秋》来审判案件,其实质是相信《春秋》作为万世之法,可以衡量一切社会行为。"春秋决狱"典型地显示了儒家话语的构成方式:它以经典文献为价值依据和话语资源,通过征引、史鉴、"微言大义"等方式逐渐扩张自己的话语权力,以求构建一个无所不包的意识形态体系。"春秋决狱"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原心"、"博贯"等方式,使公羊学阐释学变得更加自由和随意。汉儒的《春秋》阐释学由此带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并走到了它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10.
<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是一种有重要影响的断案方式.它针对疑难案件适用独特的指导思想"原心论罪",强调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相统一的司法审判方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司法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1.
在汉代,除依法律法令断狱之外,还直接引用<春秋>这部书的内容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这就叫"春秋决狱".由案例可知,"春秋决狱"有不足之处,但也有积极意义.它使很多犯罪行为受到了适量的宽宥,而且它在定罪时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心理这一点也应肯定.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时期,后经汉代董仲舒的发展,逐渐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汉代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引经决狱"是汉代法律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汉代的严刑峻法,对汉朝的司法审判以及吏治腐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经决狱"后经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在各个朝代的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中华法系形成的过程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引经决狱"司法制度起始于汉代。从汉直到隋唐,"引经决狱"一直是古代法官审判案件的指导思想。"引经决狱"以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作为依据,其核心内容是"原心论罪"。"引经决狱"体现的司法理念和法律原则对现代社会的法律运行现状和司法改革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我们都知道是指国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明明有机会逃生,却放弃了机会。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相似文献   

15.
"家国情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主干与核心,是培育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生动"课堂"。然而"家国情怀"的传承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家国实体的现代性转化、多元思潮的碰撞冲击、传统观念的价值局限等。"家国情怀"的现代性转化与发展要从理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其传承发展的复杂性,要在国际视野内提升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春秋决狱"之风兴起之后,儒家思想便通过"春秋决狱"的形式而被引入司法实践领域,开启了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之门.许多律学家用儒家思想对成文法的注疏、解释,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立法上"纳礼入律"奠定了基础.魏晋北朝诸律家秉承"引经决狱"之传统进而"纳礼入律",对于将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融入魏晋北朝诸律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家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家本位思想的延伸体家族是血缘群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族文化有其团体的局限性、狭隘性和传统社会的宗法性,与其他群体可能发生冲突。主流文化多年来对其持恶意态度,今天,重新审视“家本位”思想及其延伸,分析它在增强民族国家凝聚力、建设社会伦理及其了解华人交往规范及家族企业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对现代化建设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校和思政课老师必须重建课堂观、重构思政课创新框架、重启内涵式改革之路,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让革命文化与学生内心对接,让时政资源与学生情感对接,让乡土资源与学生品性对接。在素材的正向厚重上下功夫,在效果的高效无痕上铺路子,在实践的印证拓展上求长远。教师应引领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成为情感滋养中最重要的“维他命”,让家国情怀充盈在青少年的心底并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9.
王宏 《学苑教育》2020,(1):23-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应体现在成千上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和亿万人生活的不断改善。每个家庭都好,国家才能好。这种家国一体的信念和情怀就是"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信心,本文就是从"家国情怀"教育着手,探索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四史"教育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于一身,学习"四史"既是新时代强党强国的要求,也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举措."四史"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增强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以"四史"为有效载体,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需要积极探索"四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新路径,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