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一发表于本刊的海南师范学院毕光明教授的论文《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新论》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学报撷英”栏目全文转载发表于我校学报 2 0 0 2年第 4期”文学 .语言”栏目的海南师范学院毕光明教授的论文《朦胧诗的美学原则新论》 ,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 0 0 3年第五期“学报撷英”栏目全文转载。文章认为 2 0世纪 70年代末开始的文学向自身回归的历史性转轨中 ,“朦胧诗”充当了艺术变革的前锋 ,而它的美学原则 ,在新潮诗歌批评主要是“三个崛起”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崛起的诗论及时把捉到了专制政治垮台后由叛逆的艺…  相似文献   

2.
本文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对当代文学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朦胧诗”及三个“崛起论”重新进行审视和评价。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朦胧诗”是转型期的产物,它的特征是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在美学上,它有许多突破,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规范。  相似文献   

3.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4.
重读朦胧诗     
作为新时期中国文艺的第一只“报春的燕子”,朦胧诗不仅在思想上具有独特的反叛性与觉醒性,在诗艺上有着重回与再创的现代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确实体现出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5.
一、作为美学范畴的艺术度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自身所体现的“度”。“度”是事物规定自身存在的质和量的关系,体现为保持其质的存在的数量界限;一旦超过(增加或减少)这个界限,事物的质就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事物的美以一定的量度,或者说尺度标志美的存在,这就是“美学度”。在艺术美的创作和欣赏中,“美学度”也就是“艺术度”。前两年争论“朦胧诗”,实际上争的是朦胧的美学度问题。朦胧美是一种美感类型:月迷津度、薄雾观花、美人披纱之类。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及其新诗批评,在确立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方面,为世人所瞩目。究其本质,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及其创作并非“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譬儿”,在他的诗歌观念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事实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基础内核。其诗歌“三美”的倡导,是传统诗歌理论基础在美学方向上的发展,是现代诗歌审美理念的建立;他对新诗的批评乃至对某些诗人、诗作的否定,以及诗歌创作以“时代”、“民族”为经纬的倡导,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观念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更新。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的崛起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诗人通过直觉思维的运用,审美对象的变形,通感手法的运用,意识流的引入实现对意象思维的新拓展,从而使朦胧诗的传达技巧得到完善,成为新诗发展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是“传统诗学精神的复苏”而非“新美学原则的崛起”。“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是超越“朦胧诗”的不同途径并真正萌生了“新的审美原则”。这两种写作倾向不仅在理论上显出了创新意义,也为具体的诗歌写作开辟了新的领域和可能。遗憾的是,“知识分子写作”在作“形而上”的攀升中,诗意关注和价值立场越来越空疏,语言越来越神秘化;在“关注当下”时,“民间写作”反而被“当下”淹没进而消弭了精神向度和价值立场,语言也越来越嬉戏化。辨析两种写作倾向所昭示的新路和陷阱,有助于把握未来诗歌写作的路途。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朦胧诗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叉思潮。作为一股艺术变革力量,它伴随“人”的觉醒,与僵化雷同的艺术形式断裂,催生出具有现代意味的美学原则和诗歌观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灿烂而凝重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