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已经失去作为课程存在的理据。公共外语教学工作量、教师实际数量和教师需求量等方面变化显示,公共外语教师即将成为无外语课程可教的过剩教师。公共外语教师成为过剩教师不止是公共外语教师自己必须认识到和面对的问题,更是相关高校管理层必须认识到和面对的问题。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过剩教师的公共外语教师必须从公共外语向其它课程转移。去外语化,即从外语语言或外语文学学科转向外语语言文学学科之外某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门研究和课程教学,是过剩公共外语教师转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叶晖  吴洪涛 《高教论坛》2007,(3):149-151
大学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特质?本文在考查传统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对大学教师与公共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并从公共知识分子的视角阐述了大学教师的精神特质,以求更为全面的展示大学教师的精神特质,意在呼吁重塑大学教师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3.
大学教师既以专业知识分子的身份活跃于教育专业场域内,又在社会的公共场域中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角色,两种角色并非绝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的。因而,大学教师面临着社会角色定位的困境,无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或社会进步的层面,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必须重新建构与正确定位:"专业"的知识分子是大学教师角色建构的起点,"专业性"与"公共性"的碰撞是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专业性"与"公共性"的融合是大学教师角色重塑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4.
5.
教师既生活在教育场域内,又生活在教育场域外,既是专业知识分子,又扮演公共知识分子角色。因而,作为社会代表者,教师具备四个特定的社会角色:作为教育圈内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学者;作为教育圈内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改革家;作为教育圈外知识分子的角色是教育经纪人;作为教育圈外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是社会批判者。  相似文献   

6.
邢亚珍 《高教探索》2013,(1):105-109
中世纪知识分子是12世纪文艺复兴的产物,城市的复兴和翻译运动为知识分子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中世纪知识分子具有国际性、流动性、书本至上、逻辑至上、理性与信仰的矛盾、教士与知识劳动者的矛盾这样的特性.为了自我保护,中世纪知识分子创造了大学,大学也成为中世纪知识分子生存的制度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体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亮相、论政、立言的一片有力阵地。传媒也充分认识到,这些在各自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能在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阶段,公共知识分子在舆论监督中充当民众的意见领袖,同时成为媒体引导舆论的知识后盾。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和大学学者作为知识人的重要组成,既存在关联又有差异。具备知识性、批判性、公共性和独立性的知识分子,与在大学体制内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责并受到制度规范的大学学者在角色上是有区别的,用知识分子的理想特质去衡量大学学者必然造成角色的错位。当二者相结合形成学院知识分子后,价值与规范、思想与行动内部形成的持续张力,使作为大学学者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在体制的边缘寻找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师专业化是必要的,是对教师的职业的认同和价值的肯定。但由于专业化过程中受到工具理性和专业主义的影响,导致大学教师的发展存在功利化、教育失责及学科划分过窄化等不良倾向。回归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将有利于抵制大学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不良倾向。大学教师要从学术忠诚、坚持批判、善于反思、追求学术自由、关心社会及积极进行学科交流等方面回归“知识分子”角色。  相似文献   

10.
无论怎样的社会,它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牛虻”,来冲击麻木的思想,启发人们的思路,对僵硬的常规发起挑战。而什么是社会的牛虻?美国的一位联邦法官波斯纳在他的《公共知识分子:衰落研究》一书中告诉我们,公共知识分子就是社会的牛虻。他的看法是,公共知识分子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对现状发问,公开提出令人窘迫的问题,对抗正统和教条。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是衡量知识分子真义的内在尺度。大学与知识分子有着不解之缘。知识分子是大学精神的践履者、体现者和承载者;大学的起源与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密切相关,大学是知识分子的社区,也是知识分子成长的摇篮。知识分子精神与大学精神具有内在的共通性与契合性,集中表现为自由、独立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分子并不是以知识为其判断的惟一标准,而是以他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批判精神为根本特征。并非一切从事大学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天然具备知识分子的资格。强调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的扮演,不仅是现代社会呼唤反思型教师、思想型和研究型教师的必然前提,更是对中国现代教育精神追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微信主体是人机结合的赛博格,凭借无限的空间生产能力满足自我延伸的需求,形成差序格局,让我们在陌生人社会再部落化。然而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日益模糊,自我的游离和过于强大困扰并阻碍人们在私人与公共空间中自由穿梭。拥有多个平行空间的微信主体,在生产与打开一个空间时必然关闭与折叠其他空间。个体自我意识的复苏导致情感纽带与现实功能匮乏的群组走向瓦解,这是非自然部落化的必然宿命,也是虚拟世界的日常。  相似文献   

14.
苏联政治文化谱系包括主流的苏维埃文化和非主流政治亚文化两部分,也即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的意识形态.苏联知识分子身处两种政治文化的变迁之中,在适应其群体和个体生存的公共空间中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主流政治文化与非主流政治文化的位移,知识分子对待苏联体制的政治态度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变.  相似文献   

15.
张萍 《文教资料》2006,(11):205-206
在媒体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目光落在弱势群体身上,调查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关爱残障、艾滋病患者与孤幼,协力令社会的落差变得均衡;他们对国际霸权说不,对股市黑幕说不,以个人的力量撼动一场于社会有益的改革,成为公众良知的灯塔;他们默默无闻,却抱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专注于日常工作中的新意与作为。他们以他们的知识、责任和敢言在媒体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新闻舆论监督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性合理化地建构秩序的境遇下,知识分子经历了从立法者到阐释与批判者、从"异乡人"到"定居者"的转向;大学在现代工具理性的压力之下也相应地走出"象牙塔",踏进"服务站"而蜕变成"多元化巨型大学"并晋升为社会的"轴心机构"。随着学科知识的日益专门化、学术生活的日趋秩序化,知识分子获得来自"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承认越多,其对抗正统与教条,不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对权势阐释真相的独立本性与批判潜能则越少。此一现代性悖论,是高教研究直接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道玻璃墙。  相似文献   

17.
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最原始的职能,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确保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因为知识分子具有健全的人格,所以大学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知识分子不仅与大学的教育主体性目标相一致而且也是大学使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和延伸,同时也体现了世人对大学里走出来的人的一种期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李牧之:十九世纪中期,别尔嘉耶夫在一篇章中引出了知识分子这个词;1998年法国的德福雷斯事件中,左拉写出《我控诉》,其后雨果等大批的知识分子应和;1919年3月16号以罗曼●罗兰为首的多国知识分子发表了一个《精神独立宣言》,这一宣言被认为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准生证。  相似文献   

19.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潮.准确把握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实质和影响,无论对于青年的健康成长还是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应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核心内涵、现实影响、规避消极影响的对策等几个维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论分散化的大学公共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 ,国外政府治理改革出现了“分散化的公共治理”的浪潮 ,这对我国包括大学在内的事业单位治理的改革很有启示。本文总结了国外大学实行分散化治理的趋势和特点 ,探讨了大学实行分散化的公共治理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