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研发组织中知识转移的道德风险模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内部知识转移实现知识共享是虚拟研发组织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一个2人对策的简单博弈模型分析,揭示虚拟组织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并结合知识转移的成功因子,构建虚拟研发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2.
现有对合作新产品开发中资源投入决策的研究常常忽视知识资源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特别是未认识到企业间双向、多次的知识转移过程,以及此过程对企业知识资源投入的动态影响。本文以供应链上下游两个企业间的合作研发环节为例,基于知识开发和双向、多次的知识转移过程构建了合作开发模型,并在考虑知识水平增长滞后性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在不同的初始知识水平、滞后效应等情况下最优的知识资源投入决策,最后借助数值实验展现了相应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在考虑双向、多次知识转移过程的情况下,最优资源投入决策在研发周期内动态改变,而合作双方的初始知识水平会明显影响整个过程中最优资源投入决策的变化趋势;在最优资源投入决策中,知识开发过程中资源投入量的最大值总是出现在期初时刻,而知识转移过程中资源投入量的最大值在不同情况下会有所变动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4,(9):129-133
提出了一种基于学习的知识转移改进模型。以国家电力智能调度支持系统的开发管理为例,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建设背景、研发过程以及IMKT-L模型在其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应用分析。通过知识转移效率比较,表明了IMKT-L模型能有效降低知识在转移过程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供应链协同的知识转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冰  刘仲英  赵林度 《情报杂志》2008,27(1):15-17,20
从知识转移对供应链发展的必要性出发,首先阐述了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类型,接着构建了供应链协同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针对模型分别研究了模型中的知识转移情境、转移双方的知识转移能力、转移知识的内在特性和知识保护机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供应链协同知识转移的因素,最后以丰田供应链为例分析了供应链协同的知识转移途径和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5.
知识转移与知识发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从仿生学和生物进化角度重新审视知识转移,基于知识发酵理论,剖析了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结合华为公司的实证研究,分析了知识转移发酵过程,并就如何促进知识转移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知识地图技术在图书馆知识转移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构建基于知识地图的图书馆知识转移过程模型,并对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开放式创新下合作型研发外包中知识转移行为,考虑到这种类型的研发外包中发包方和接包方的知识转移关系较以往有所不同,论文研究了发包方和接包方的知识转移行为和策略。依据发包方和接包方所采用的不同策略,构建了二者的收益矩阵,并以此建立研发外包中知识转移的演化博弈模型,从中分析得到发包方和接包方知识转移行为的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接包方和发包方的知识转移侧策略选择与二者的收益比例密切相关,当二者的知识转移收益比例的取值范围发生变化时,其演化稳定策略也随之变化。并分析了转移成本、知识投入以及合作研发能力对于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然后针对在知识转移中发包方或者接包方“搭便车”的行为问题,分析了在加入激励机制情形下所呈现的演化博弈结果。最后利用数值模拟法,验证了模型和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信任视角下研发外包知识转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研发外包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产生的信息泄漏风险,从信任的角度探讨了研发外包中的知识转移问题。借鉴Nguyen有关信任的研究成果,将研发外包中信任的发展划分为了解和认同两个阶段,并分别构建厂商和研发机构之间的知识转移博弈模型,探讨信任发展不同阶段研发外包知识转移的策略。结果表明:信任能够有效提升研发外包知识转移水平,并能增加厂商和研发机构的共同收益。  相似文献   

9.
联盟中知识转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探讨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效果。首先提出了知识转移效果的概念,并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效果划分为获得知识的主体数和所获知识的丰富度两个维度,以此构建了知识转移的效果立方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模型.给出了知识转移效果的表达式,最后,提出了一些能提高联盟中知识转移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伟  卫民堂  王琳 《情报杂志》2005,24(4):98-99,102
在分析隐性知识内涵的基础之上,通过对隐性知识的进一步分类,提出了两主体间伪隐性知识转移的语言调制模型以及两主体间真隐性知识转移的联结学习模型。讨论了两种模型的知识转移过程以及原理,并针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提出了两个维度的观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