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学者把语文教学的目的概括为“培养会读书的人”,我深以为是。古今中外凡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是一个会读书的人。所以培养“会读书的人”更应是以读写为学科核心的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会读书的人”,指的是有良好读书习惯和修养,能从书籍中汲取丰富营养的人。就是说他有着浓厚的读书兴趣、爱好,但又不是盲目的,他会选择读物也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他知道在广泛的阅览中,只把那些真正有用的书作为自己的阅读目标,而且能读出聪明智慧,不断充实自己。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所要求的。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不少学生恰恰是不会读书,首先是不知道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2.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略而事半功倍,这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读书方略方法方面他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楚,从头到尾,反复对照。”宋人黄山谷早就一语道破了“读破一本书”的精妙之处:“泛(览)百书,不如精读于一也。”“二分”经清末学者梁启超把每天读的书分为精读与泛读两大类。精…  相似文献   

3.
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体永远都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因此,自古都是以“开卷有益”来劝告人们要多读书的。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自己可以利用的有限的时间内,从对自己有益书籍中获取自己最需要的营养,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生活中,要得到书中“黄金屋”、“颜如玉”,要读书,并且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读好书。美好的书籍是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港口,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书能增进知识,陶冶…  相似文献   

4.
你会读书吗?可能有很多同学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而事实上,他们或是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或只是见到自己感兴趣的书才随手翻阅一下。其实,这样不得法地读书,只会耗费时间和精力,收获不大。如想读有所获,必须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5.
读书是人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然而,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读书,读好书,这就取决于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有计划、有选择。读书要有规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宽著期限,紧著课程。”研讨什么问题,阅读哪些书籍,先设哪一本,后读哪一本,都应具体安排,不可盲人骑瞎马,心中无数。阅读教科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巩固能力,因此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应用来读教科书,而且要精读,对所学知识做精细、专注、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课外书籍可以拓宽读者思路和视野,应放在学习之余阅读为好,要尽可能博览群书。不过,博…  相似文献   

6.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7.
谈读书     
书籍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你没有上过任何学校,只要你愿意去求教,它们都不拒绝。我读过一点点书,最初是为了从里面寻找快乐和安慰。后来,是为了从里面寻找苦恼和疑问。只要活着,我今后还要读一点点书,这是为了更深地认识我自己和我同辈人知识的贫乏。书籍,在所有动物里面只有人这种动物才能制造出来。读书,人才能更加像人。  相似文献   

8.
一目十行:《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代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二》:“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一眼看十行是不可能的,但用来形容读书速度快,夸张实在生动感人。 二分群书:人生苦短,书籍浩繁。我们只能根据自身知识积累需要不断地选读。一般将群书划分为两类:一类精读,以求其深;一类浏览,以求其博,既深且博,自当功力日进,以至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相似文献   

9.
张景 《天津教育》2006,(11):20-21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人类一切健康的消遣中,读书是最高尚的。“”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当我们的教师把一条条耳熟能详的关于读书的格言送给学生的时候,自己是否感觉到离书籍的距离越来越远。据调查,有许多教师一年都不读一两本书;有许多教师的阅读习惯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的目光逐渐从书籍转移到网络;有许多教师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有许多教师不知道书该怎么读。教师读书问题已经引起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本期“的教育三人行”将围绕“教师读书”这个话题展开。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尽管这句话出自名人之口,但是人们并不能一味地什么书都读。(西厢记)和(三国演义)都是中国文学名著,但中国民间却流传着一句俗话,“少不读(西厢),老不看(三国)”。这里面有个简单的道理:读书应有所选择。读书如交友,与一个好朋友相处,会使一个人的优点进一步发扬光大,在潜移默化中改正缺点;若相交的是一个坏朋友,其结果恰好相反。书如友,书海浩瀚,鱼目和珍珠并存。选珍珠时误造了鱼目,可以重选;苦读书,偶有不慎,读了就会遗害终身。因此,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  相似文献   

11.
青年都渴望成才,也几乎都爱好读书,而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读物五彩缤纷,新的学科、新的知识层出不穷。面对这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究竟应该读什么书好呢?由于各人原有的知识水平不同,兴趣与爱好也不一样,不可能统一,但有些基本原则是可以共同遵循的。联系自己的体会,我感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与自己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紧紧相关的书籍,  相似文献   

12.
读自己的书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爱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光菊花也还有“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等众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需要的书。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性情、经历、学养的不同,形成了各人千差万别的喜爱和审美标准。因此读书就应该从自己的这一“个性”出发,才能读出自己的特色来。我自己长期以来喜爱读一些有生活意蕴…  相似文献   

13.
生活感悟     
吉建芳 《师道》2004,(12):61-61
读正版书恨书价宰人,读盗版书恨错漏太多,读精装书恨不方便卧读,读简装书恨插图尽除。试着把各个星座的运程跟自己对照一下,你会发现都有点像却都不全像——所以对这东西就像公共澡堂里的拖鞋,合不合适,都用不着当真。告别是另一个起点。幽默谐趣社会地位高,会引发大脑更兴奋地活动;社会地位低,则是引发大脑退缩和逃避的动机。读书的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按照书找自己生活的毛病;另一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挑书的毛病。如果一切完全按照自己设想的一样,“希望”、“理想”这些美好的词还有什么用呢?生活感悟@吉建芳  相似文献   

14.
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大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相传的。因此,传承人类文明,创新先进文化,都离不开书,都需要读书。今日的中小学生,大都很刻苦读书。但据我的观察,中小学生的阅读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为考试而读,不考的就不读;二是为消遣而读,对费神的经典作品不愿读。根据我的阅读经验,仅为课堂教学和考试而读书是远远不够的。教科书、教辅书只告诉我们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很重要,必须学好,但要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还必须扩大阅读面,从浩如烟海的书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尽可能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此…  相似文献   

15.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文明浓缩在一本本书当中,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魄。书籍是精神财富,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结晶。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书籍是走向未来的基石,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是思想贫乏的学生;不重视读书的教师,是平庸的教师;语文教学内容很广泛,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种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地增长着,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如何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呢?  相似文献   

17.
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大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相传的。因此,传承人类文明,创新先进文化,都离不开书,都需要读书。今日的中小学生,大都很刻苦读书。但据我的观察,中小学生的阅读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为考试而读,不考的就不读;二是为消遣而读,对费神的经典作品不愿读。根据我的阅读经验,仅为课堂教学和考试而读书是远远不够的。教科书、教辅书只告诉我们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很重要,必须学好,但要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还必须扩大阅读面,从浩如烟海的书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尽可能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此…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与不读书不一样。一个把意志指向成功的人若离开书藉,便难集天下之智,成圣人之业。读书学知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青年教师朋友们,还是多读点书好! 读书应成为一种习惯和需求。只有如饥似渴才会有所收获,正所谓“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我们会发现:有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十年后,由于疏于看书更新知识,原来所学的东西在头脑中所剩无几,到退休时竟被  相似文献   

19.
杂谈读书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两句名言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是他创作诗歌的经验之谈 ,也是他成为一位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其实无论什么样的人 ,读书都是基础 ,“博览群书见识广”。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地多读些书 ,才能成为有用之人。尤其是学生时代 ,不能满足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而在培养读书兴趣。课外多读点书 ,对将来是大有好处的。凡是有抱负的人 ,总爱读书。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就嗜好读书。他少年时 ,母亲要他辍学经商 ,他毫无兴趣 ,他把商贾琐事 ,统统交给仆人去办 ,自己躲到小房间里去读书。一次 ,他躲在篱笆边入迷地阅读数学书 ,他的…  相似文献   

20.
一、愉快地读书的习惯。读书时,不是屈服于某种压力,不是为着应付差事,而是自觉地读,愉快地读,甚至是如饥似渴地读。可以一天不吃饭,不可以一天不读书。无需别人提醒或催促,自己就会有滋有味地读起书来。养成这种习惯的人.总会觉得书籍比面包更能“充饥”。二、思想训练与语言文字训练有机结合的习惯。读书时,要把“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写”结合起来思考。不是依赖老师的讲解,不是等待现成的答案,而是借助作者的语言去揣摩作者的思路,研究作者表达的目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