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枫 《华章》2011,(31)
悖论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即如果承认这个命题成立,就可推出它的否定命题成立;反之,如果承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成立,又可推出这个命题成立.人致思形上本体是出于对宇宙和谐的信仰,但思维的矛盾悖论又不断打破这种信仰.西方哲学史上有许多关于悖论的思辨,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兴趣和思索.  相似文献   

2.
哲学随想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爱智慧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爱智慧 ,是古希腊先贤的说法 ,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为什么把“Philosophy”译成哲学 ?原来 ,Philosophy是由古希腊文Philein(爱 )和Sophia(智慧 )两词衍化而来 ,意即“爱智慧” ,一直到现在 ,在西方国家的语言中 (英语、法语、德语等 )也都沿用了这个词。那么 ,什么又是智慧呢 ?赫拉克利特说 :“智慧在于说出真理 ,并且按照自然行事 ,听自然的话。”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什么是世界观 ?人类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并且联贯起…  相似文献   

3.
悖论问题一直是中西方逻辑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开始人们就探讨有关悖论问题,至今这一探讨仍未停止。我们知道悖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我指称,由此在学术界出现了许多理论都是通过禁止自我指称来避免悖论。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论述自我指称是合理的,它既不是悖论产生的充分条件,又不是悖论产生的必要条件,禁止自我指称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悖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道德金律的哲学阐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条道德金律根源于人性 ,它在承认每个人都有欲望的前提下 ,既强调要尊重他人欲望 ,又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别人头上。它发端于人己异同的辩证认识 ,是在正确理解人的需要和人的共同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准则 ,人与人是可以相通的 ,把我所不欲的强行施于人 ,那就可能造成对别人的伤害 ,因为 ,我所不欲的 ,也可能是别人所不欲的 ,因此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内蕴着“人所不欲 ,勿施于人”,道德金律也有利于防止貌似正确的“人所欲 ,施于人”的错误准则的滥觞。这一道德准则具有最明显的道德性 ,并能在人们的心目中自我澄明。它最容易掌握和最容易操作 ,人们凭着自己的体验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正确性。它确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5.
这两个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和常用的。现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张贴着这样的“启示”或那样的“启事”,到底哪一个正确?见到“敬启”一词,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写信时的一个常用词,可是它该怎样使用才算得体?对“启示”和“敬启”人们在使用时却常常发生常识性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没弄明白它们本来意义的缘故。  相似文献   

6.
悖论即无论假定其真或假,都可必然推出与假定相矛盾的结论的命题。本文根据悖论的这一基本性质,以《GEB——一条永恒的金带》,《数学小辞典》两书中的讹传为例,对“谎撒者悖论”的古典表述及其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历来被人们当作悖论的“撒谎者悖论”,如假定其原始命题为假,并不能必然推出与假定相矛盾的结论((?)—/→P),故而它不具备作为悖论的基本条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进而揭示了造成这一历史误会的根源,并尝试纠正这一错误,给出“撒谎者悖论”的正确表达式。  相似文献   

7.
在人教版英语初二 (上 )Les son 1 0中有这么两句话。Wouldyoulikeanotherone ?Oh ,thisisnicerthantheotherone?这两句话中我们遇到了an other,theother这两个词 ,不少学生对这几个词弄得糊里糊涂 ,总是用不好它们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有什么不同。1、another意思是“再一个”、“又一个”、“还有一个” ,一般情况下只跟单数名词 ,也可用作代词(后边不跟任何词 ) ,another指不定数目中的“另一个”。例 :MayIhaveanother…  相似文献   

8.
灵感浅说     
关于文艺创作中“灵感”的有无问题,曾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争论。目前,“灵感”自然已为大家所承认,然而,它倒底具有什么特点,在创作中又起多大作用,依旧众说纷纭。本文想就个人对灵感的理解谈些粗略的看法。 “灵感”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说:“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他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灵  相似文献   

9.
漫谈晶体     
1 crystal(晶体 )一词的由来原子以一定的方式排列 ,使得固体具有确定的对称性。古希腊人看到的关于对称的最佳事例 ,就是霜或雪花形成的图案。表示“霜”的希腊词为kryos,因此古希腊人就把这种冰雪构成的图案称为krystallos。冰的另一种特征就是透明。古希腊人所知道的其它透明物体寥寥无几 ,因此这一特征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他们发现有些岩片具有对称的形状而且透明时 ,他们也将其称为krystallos。到了近代 ,人们意识到有许多固体都可以具有对称的形状 ,只要让它从溶液或熔融状态中缓慢地凝固出…  相似文献   

10.
悖论(Paradox),从字面上讲就是似是而非的荒谬的东西,包括与人们日常经验和直觉相矛盾的结论。常见悖论命题表现为如果承认它是真的,那么它又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那么它又是真的。例如,有一句话是“这句话有八个字”。可是它只有七个字,所以这句话是错的。于是它的反话应该是对的。而它的反话是“这句话没有八个字”,但句子里却明明有八个字,因此它也是错的。这就是一个悖论。 数学中有许多悖论,涉及数字、逻辑、图形、统计、概率各个方面。一些著名的悖论,如康托悖论、罗素悖论,不仅引起数学家们的广泛研究,而…  相似文献   

11.
(一)区别:①“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客观实在性”是指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承认不承认,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存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  相似文献   

12.
功用主义伦理学属于目的论伦理学,它盛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但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上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快乐论和幸福论。长期以来人们一般都将功用主义伦理学分为古典和现代两种理论形态,这似乎是在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但这种观点的一个明显缺陷就是:它只承认功用主义是快乐论和幸福论的一个较为晚近的形式。如若承认功用主义是古希腊时期快乐论和幸福论的一个较为晚近的形式,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功用主义伦理思想是由古希腊时期的快乐论和幸福论思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历史事实。因此,功用主义本身无论如何改变其理论形态,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快乐论和幸福论所主张的快乐或幸福等核心概念。因此,将整个功用主义分为前功用主义、古典功用主义和现代功用主义等彼此关联的三个发展阶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悖论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悖论”这个话题自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该问题提出了诸多见解和主张,但人们就悖论的归属问题却颇有争议。文章通过对当前学者们对悖论的归属问题诸多观点的剖析,解决了悖论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谷堆”与“秃头”的诡辩古希腊麦加拉派的代表米利都人欧布利德曾提出过两个著名的诡辩 ,使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前后苦苦思索了两千多年。这两个诡辩是 :多少粒谷子能组成谷堆 ?一粒谷子不能组成一堆 ,两粒谷子不能组成一堆 ,再加上一粒也不能组成一堆……同样 :“如果 1不多 ,2不多…… 1 0也不多 ,那么何时才达到多 ?”“秃头”诡辩和“谷堆”诡辩相类似 :“如果掉一根头发、两根头发、三根头发等等都不会使人变成秃头 ,那么要脱掉多少根头发才会变成秃头 ?”在传统逻辑中 ,通常把这两个诡辩所包含的错误归结为集合使用的错误。如果分…  相似文献   

15.
“悖论”这个话题自古希腊的“说谎者悖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该问题提出了诸多见解和主张,但人们就悖论的归属问题却颇有争议。文章通过对当前学者们对悖论的归属问题诸多观点的剖析,解决了悖论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所运用的“悖论”教学法吉林/吴祥“悖论”,是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在本世纪初发现并创立的。本是逻辑学名词,其内涵可释为:一命题B,如果承认B,可推理┐B(非B);反之,如果承认┐B,又可推得B,故称命题B为悖论(《辞海》上...  相似文献   

17.
“悖论”是思维当中有趣的现象,对悖论话语,肯定它又会得出否定它的结论,否定它又会得出肯定它的结论,让人无法回答.近百年以来,很多逻辑学者致力于对悖论的分析、研究.“说谎者悖论”是诸多悖论中非常典型的一个.可从五个角度、用不同方法对这一悖论进行分析和破解.  相似文献   

18.
杂谈仿词     
仿词是语言中的一种“临时”造词现象,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临时仿造出来的,它的上文常常出现一个相类似的现成的词儿,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人们就不解其义,就成了一个生造词了。原属修辞中的仿词,经过长期使用被人们所接受,使用开了,可以不要语言环境的依托,广泛地独立运用,即得到社会承认——约定俗成了,它们就冲出“仿词”的母胎,成为新词。如“促退”从“促进”衍化而来、  相似文献   

19.
1 作用 1.1用反例证明命题 数学科学的发展同人类其它科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复杂的肯定和否定的过程,具体地说,是在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这里所述的研究和解决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给出的问题作出证明。论证它是正确的。二是对问题构造反例说明它是错误的。在数学中问题大多可概括为“陈述S是否正确?”这里的陈述S形如“类A的每个元都是B的元,即“A(?)B),要证明这一陈述的正确性,就意味着要系统完成包含关系“A(?)B”的一个证明。例如:若函数f(X)在X0处可导,则f(X)在X0处连续。要说明其正确性,就是要说明包含关系:在X0处可导的任一个函数都属于在X0处连续的函数类,这是容易完成的,也就是说这一陈述是对的。而要否定某一陈述,就意味着要找到一个A的元,它不包含在B中,就是找到了个适合条件A的元  相似文献   

20.
思维一旦出现自我否定就必然出现悖论,通常人们从肯定或否定一悖论,到否定或肯定它的推理都是合乎逻辑的,黄展骥先生提出的说谎者悖论(黄称为“‘强化谎者’悖论”)的推理犯了“复合命题”谬误的观点,是颇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