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兆群 《现代语文》2008,(12):146-147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语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基本追求,职教语文应当以培养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的语文素养为基本追求,同时满足学生终生发展对语文素养的基本需要。而我们的“语文教材,现在也有很多种,基本上都是由课文、语文知识、练习三部分组成,其共同的特点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突破这种知识化的“文选型”教材模式,构建起生本化的素养型职教语文新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新理念。“语文素养”是一个具体、有序、内容丰富的动态体系,由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雏度组成。选修课程的设置重建了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选修课程从三个雏度入手,发挥了不同于必修课程的独到作用,使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可能,是“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在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正确塑造以及价值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素养由“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据语文素质教育的背景和教学经验,本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首倡“语文素养”新概念,将语文知识、能力、方法和习惯等融合为一个整体,这是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最好总结和揭示。应该说“习惯”与“素养”最为亲缘,可见,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位置.但恰恰我们对语文习惯及其养成问题说得不少,研究和实践不多。本专栏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个破题,以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应该创造更多的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机会,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形成素养。因此,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品质,体现新课程实验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作业真正成为巩固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一切已经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能力?我国著名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此学科‘听“说“读“写’并重”。  相似文献   

7.
周头云 《现代语文》2009,(5):103-104
巢宗祺先生在《谈谈“语文素养”》一文中,对语文素养的定义是:“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他的语文能力的强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及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搞好教师的语文教学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那些途径?  相似文献   

8.
黄华 《考试周刊》2009,(27):64-64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将大大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储量和质量.增长小学生的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才干并激发其创造才能。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综合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学生能说会道,妙语连珠,是语文素养深厚的一个重要表征,它从属于“口语培养”的范畴。能够把口语表达发挥到精彩甚至淋漓尽致的程度,我们称之为有“口彩”,它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刘春文 《语文知识》2014,(11):37-41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语文知识。”“知识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了知识,我们教什么?没有了语文知识,语文何以成为一门学科?”语文知识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课改之初,“去知识化”倾向甚嚣尘上,2001年实验稿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表述,尤其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说法,给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看2001年版课标的“阶段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陈绍明 《云南教育》2003,(25):18-20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依据小学语文课程特点,结合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以广泛的人文熏陶,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过去,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比较狭隘,往往重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因而,出现了单纯传授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3.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语文教师更是学生情感的引导者。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该是改善和发展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客  相似文献   

14.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则更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是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的。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练笔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提高,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提高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韦兰珍 《学语文》2005,(2):14-14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萤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常可以看见这样一些不和谐现象:有人口若悬河,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说你的,我想我的。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关注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这个解释列举了“语文素养”的外延,也就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有这么一段话:“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际展开。”据此,刘真福先生在《谈“语文素养”》(《语文建设》2003年第4期)中认为应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视为语文素养的三个方面,用这三个方面来统摄所列举的各个具体内容,这样才较为全面、稳妥。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属于知识和能力范畴;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属于过程和方法范畴;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都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元语文”教学理论出现了。该理论根据语文知识水平提高与能力形成的根本特点,遵循高中生认知和智能建构的发展规律,通过“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深度”、“生命的强度”三个层面去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最终实现培养高中生健康人格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梁婉琴 《辅导员》2009,(23):27-27
“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重要地位,提倡学生在阅读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从而获得语文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参与教学活动中,在主动积极的心境下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的核心素养包含很多,是以语文为核心的包含了语文的积累、知识能力、语文的学习方法以及一些人文素养或是其他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素养。综合素养的培养也就要求提升学生的全身心的发展,包括学生的思考、阅读、写作等综合能力,因此,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