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月是故乡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里的名句,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漂流尽致。  相似文献   

2.
诗三百篇,最好的句子之一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然该句何以有名?大多赏析皆语焉不详。我尝试用孙绍振的微观赏析法,略作分析。首先用对比法。《采薇》——诗出自《小雅》,《小雅》中还有一篇叫《出车》的诗歌,里面有一句:“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  相似文献   

3.
一、作品比较以下面几篇作品为例:《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事件上昔日离去对比今日归来,环境上杨柳依依对比雨雪霏霏,主题上昔日乐景哀情对比今日哀景乐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再次诵读这首诗,我们的眼前依然立刻浮现出主人公满脸沧桑的艺术形象,耳畔会立刻回荡起主人公沉重的叹息声,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4.
《采薇》末章历来备受称道。文章在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着“奇文共欣赏”之目的和“疑义相与析”之精神,从情和景的关系、句式、修辞、语言运用等四个方面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妙略加鉴赏并稍加探讨,并借此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清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大致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以喜来写悲,以悲来写喜,这样反而更能表情达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这句话的体会愈来愈深刻,下面就以乐景写哀情这一方面,进行探讨和梳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相似文献   

6.
依依惜别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人生之路,在经历风霜雨雪的行程中,有多少个驿站供我们小憩,又有多少次的挥手告别要我们远离亲人。千般离情,万般别意,种种的惆怅化作丝丝细丽,浸润着你、我、他,谱出了一曲曲感人的依依惜别情之歌——[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乡愁——是学和艺术作品中常写常新的题材,故乡在诗人的笔下不只是一个地域抑或内心深处的字表述,它是一种日久弥深的往日情怀。故乡,对游子来说足挥之不去的长久思念,是难以排遣的莫名忧伤。在我国的古典涛歌里,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心,雨雪霏霏”到《古涛十九首》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等。  相似文献   

8.
情系国学     
泊客 《师道》2010,(1):56-58
许是听多了国学大师们的讲座,或因自己是语文老师,我对国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每当独处空室,倚栏捧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聆听先贤教诲;或于茶余饭后,手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欣赏他对唐诗宋词的评析;或于无人处高声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胸中油然升腾起千古的惆怅与忧伤……此时,心中总氤氲着浓浓的士人情愫。  相似文献   

9.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未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其中“雨雪霏霏”一句,古今各种《诗经》注本,几乎无不认为是写雪景的,如: (1)霏霏,雪盛貌。(朱熹《诗集传》) (2)霏霏,雪大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相似文献   

10.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从春秋到晚清,我国诗歌史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咏雪诗句,它们组成了一幅绵长的雪的瑰丽画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采薇》中的名句,它融情于景,用纷纷扬扬的大雪映衬归来士兵的黯  相似文献   

11.
《诗、小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此章写得情景交融,历来为论者所乐道。清代王夫之曾谈到此章诗,认为是“为乐景写哀,以衰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即我们现在所谓“反衬手法”。现代学者周振甫也曾在他的《诗词例话》中把此章作为反衬的例证之一。但我认为,此章诗并不是用了反衬手法。 显而易见,《采薇》诗中的戍卒并不是“急于回家而不顾雨雪忙着赶路”(见《诗词例话》),而是相反,“行道迟迟”,心情并不是“愉快  相似文献   

1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妩媚婀娜,摇曳多姿。它诞生于《诗经》这方沃土里.茁壮于陶渊明的草庐旁,繁荣于唐诗宋词的艺苑中,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爱,为文人墨客所青昧。千百年来它寄托了多少相思离愁,又承载了几多羁旅情怀。  相似文献   

13.
楹联趣话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之楹柱,故得此名。对联滥觞于古诗文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  相似文献   

14.
作者带着喜、怒、哀、乐的感情看景物.景物也就具有了喜、怒、哀、乐的感情。所以说,所有景语都是情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中的这两句景物诗,就是诗人带着两种不同感情唱出来的。这就叫抒情,而且是精彩的抒情。  相似文献   

15.
<正>《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历来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雨雪”词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据《经典释文》“雨,于付反”(即“雨”读去声)注释为:“雨,是动词,雨雪,即落雪。”《大辞典》释“雨雪”云:“下雪。”正是以《诗经·采薇》这四句为证的。这样训释向无异议,其实大可商榷。  相似文献   

16.
大雪飞舞,纷纷扬扬,把世界装扮得银装玉砌,分外妖娆。雪,牵动了多少诗人的情怀,引出了多少优美的诗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采薇》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在“月是故乡明”单元,节选了《诗经·小雅》中一首非常著名的思乡诗一采薇》,诗歌的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课本对“雨雪霏霏”这一词条的注释是:“雪下得很大。雨雪,下雪。霏霏,大雪纷飞的样子”,还专门为“雨”字注音[yù],教师们在讲课时大都是参考该注释为学生讲授的。不仅教材这样注释,而且绝大多数《诗经》选本或注译本也是这样注解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面对竹篱边一丛摇曳的野花,西方人常常是漠然无动于衷的,而日本人则禁不住心灵为之一震,心中涌起融融春意。”这心灵的春意从何而来呢?实际上是东方文化长久的潜移默化的结果,东方文化中的“物”“我”关系使我们看外物时不由得染上“我”之色彩,即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既是外景也是内情,东方人就是如此“物我统一”的。在这样的文化中,生命的体验徜徉在含苞的花朵上、滚落的雨露里、颤动的林梢上……纤细而神奇,丰厚而难以言说。相信每一位热…  相似文献   

19.
景物反衬法     
用景物烘托人物心情,通常使用正面衬托法,即以乐景村乐清,或以哀景材哀情。但是,许多诗人文立在走笔驰情时,却往往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常见的手法就是以美好的景物来写哀情,或以凄凉的景物来写快乐,这就是景物反衬法。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诗译》中指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王夫之引的四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蔽》的本章,其意思是:从前我出征离家时,杨柳枝叶扶疏;现在我出征归来,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显然,这是以‘唐柳依依”…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一首著名诗歌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零零。”古人说这首诗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其效果是“一倍增其哀乐”。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就是人们常说的反衬方法。“一倍增其哀乐”是说这种写法的效果。反衬,既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方法。正因为这种表达方法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它在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如《诗经》中所描绘的征入在临远行时,诗人没有用令人哀伤的景物来烘托,而是用依依的杨柳从反面来烘托;而在描绘归来时,没有用令人愉快的景物来烘托,却用靠军的雪雨来反面烘托。景物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