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的一部中医学著作,它标志着以整体观念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性,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内经》作为一部医学著作来解读。实际上,《内经》在古代一直为农家、医家、兵家、阴阳家、天文家、历法家乃至江湖术士所通用,其中所蕴含的内容浩瀚无边。《内经》和以后历代的医学理共同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医奠基石,《黄帝内经》的英译尤其受到中外译者的青睐,迄今已经出现了12种译本,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内经》英译史中,《内经》译本不断被完善,译者的翻译目的逐渐从介绍《内经》这一书籍转变为了通过《内经》翻译展现中医文化;翻译策略也从以读者为中心的归化向以原著为中心的异化倾斜。本文将以《内经》翻译三个时期代表人物的译作为研究基础,来探究《内经》在这一百年来的英译趋势。  相似文献   

3.
张萍 《文教资料》2007,(34):234-236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古代的医学经典,也是文化史上的重要著作。本文主要结合西方学术名著中的有关理论探讨《内经》跟原始思维的联系,得出神秘的互渗、巫术、直觉想象都是原始思维在《内经》中的遗留。这种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一些不科学乃至牵强附会的观点,但它也弥补了现代科学思维的不足,使《内经》萌发了许多天才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二程、朱熹在对《中庸》一书关于喜怒中节方面的重要内容加以阐发时,吸取了《内经》对于人的内心世界所作的系统而深刻的理论表述。在宋代以前没有任何一家一派能够达到《内经》对人主体自身认识的高度,医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决定了它必须对人的精神现象作全面的理解与分析。二程、朱熹都钻研过《内经》,如二程说:“《素问》之书,……善言亦多”朱熹则在《古史余论》中对《内经》做了具体的分析,因此他们用《内经》作为自己思想观点的张本.显得十分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医学著作。目前关于《内经》英译研究基本从宏观角度来分析,就《内经》原文特定语言现象的研究尚不多见,从实际意义出发,挑选了《内经》中的经典排比语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从翻译的规约性探讨英译的恰当方法,对于今后中医语言研究的深入研究做探索。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最重要的典籍文献之一,记录着先秦中华民族的生存信息和文明历程。《山海经》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岐变,现存版本《山海经》十八卷的《大荒四经》的排序位置错排在《海内四经》和《海内经》之间,其原排序应该依次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海内经》。恢复《山海经》十八卷的原排序,有利于我们今天深入、准确诠释、解读中华宝典《山海经》记录的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发展的珍贵信息。  相似文献   

7.
从形象思维在《内经》中运用的广泛性、多样性、全面性、以及在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辩证施治、保健养生等方面,阐明了科学实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而阐述形象思维赋予《内经》整体观,奠定并丰富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成书于西汉中晚期,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理论汇编,也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古典医籍。《内经》中出现了诸多未见于先秦典籍中的新词,还有相当多数量的词语在《内经》成书前的古籍中已经出现,但具有了新的含义。以《内经》的名词术语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与人体相关的双音节新词,最终筛选出针对某一处实指部位进行描述的双音节新词351个。在考辨新词新义的基础上,对所选词语结构进行逐一分析,得到合成词350个。其中联合式双音词60个、偏正式双音词280个。联合式和偏正式是《内经》在表述人体相关概念时最主要的复音构词方式。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是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中医学重要典籍,在古代四部著名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中,《内经》居于首位,它奠定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基础,同时在养生保健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综观《素问》、《灵枢》各篇,其中三十余篇述及养生保健,可以说《内经》是集古代养生之大成。这颗人类养生学上的摧灿明珠,对人类今天的养生保健,尤其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养生保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认知人体的衰老现象和原因人之生,经历了生长、发育、壮大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对于人体衰老的原因,内经作了详细的阐述。首先,《上古天真论》说到:…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19):13-16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修辞格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英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考验。对偶和顶真是《内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种修辞格,本文总结了对偶、顶真两种修辞格的英译研究方法 ,认为《内经》修辞格英译尤其对偶及顶真英译的广度与深度研究仍具有较大的空间和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营卫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之一。早在《内经》中已有专篇文章讨论营卫来源、功能及循行。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将其发挥成一个“卫气营血”的理论体系 ,作为诊治热性病的辨证纲领。近代医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 ,对营卫进行剖析 ,各叙己见 ,要想探讨营卫究竟是什么 ?还必须从《内经》中进一步研究。1 营卫的产生及分布营卫统属于“气”的范畴 ,应称为“营气”和“卫气”。关于营卫产生 ,已在内经《素问·痹论》中说 :“营者 ,水谷之精气也 ,”“卫者 ,水谷之悍气也。”《灵枢·营卫生会篇》又说“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  相似文献   

12.
论九峰山在道教内丹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丹学祖师汉钟离曾直接将据传由黄帝亲授的《灵宝毕法》传给芮城永乐人吕洞宾,后者在九峰山悟出了《天人合一内经图》与内丹学的关系。吕洞宾如果是唐宋之际将外丹学完全转化为内丹学的祖师,那么芮城《天人合一内经图》中的九峰山就是祖师修炼成就和普度众生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13.
世界最古老的医学教科书韦石《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备的一部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中医学经典,也是中医学教育的奠基之作。它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原名《内经》,因托名黄帝所作,故称《黄帝内经》。它是我国先秦时期医学发展的系...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理论奠基之作,它以黄帝与其医官岐伯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在研讨人体自身及其卫生保健的过程中,力图系统地运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来阐明医学问题。作为《易经》的伴生物,《内经》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及时地将易学中的思辩哲学引入医学之中。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独具特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在和黄帝时期相对应的龙山文化前后形成的,这一文化选择机制迅速地以其强大的解释功能和推理功能,兼收并蓄,在文化上统一了中华大地,故黄帝被后人推为当之无愧的人文始祖。《内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并逐步完备的。  相似文献   

15.
《成才之路》2010,(33):F0003-F0003
泻血疗法在中国古代被称做刺血疗法,是一种既方便又直接地治疗疾病的自然疗法。 最早记载用刺血疗法治病的文献为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和《脉法》。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刺血疗法在全部162篇中约有40余篇对针刺放血疗法都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6.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除医学价值外,其"半韵半散"的文学语体,大量使用的修辞格,使这部中医典籍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语言学价值。《内经》中"回环"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起到强调的作用,又使语言富于变化,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使本来枯燥难懂的医学道理变得富有节律美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尽显"医文互通"之美。  相似文献   

18.
《黄山学院学报》2006,8(3):179-179
被列为全国十大医学全书的新安医著有《古今医统大全》、《医宗金鉴》和《医述》。《古今医统大全》100卷,明祁门徐春圃编著。内容包括《内经》旨、历代医家传略、各家医  相似文献   

19.
《四库全书》是用文言文写的古代百科全书,是文化资料的宝库,现代孙殿起录的《贩书偶记》和《贩书偶记续编》(均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著录了《四库全书总目》以外的书目,这应视为《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这些著录的书也是文言写的.要进入古代文化的书山翰海,我们就要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体地说,探索祖国历史的风貌,离不开《史记》《通鉴》出土的书简;探讨地理沿革,要爬梳《禹贡》“专志”;学医的要读读《内经》《本草》《伤寒论》;  相似文献   

20.
以古代早期医学典籍《内经》为语汇材料,指出《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的条目数十条,以期为《大词典》修订再版及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