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心理适应能力,顾名思义是指心理适应的能力。在心理学中,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态度、情感、性格特征、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一种能力。心理适应可分为不随意适应和随意适应。前者是指上述诸方面在周围环境孺染或影响下,不需作出特别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而后者则要求个体以意志和理智来促使自己适应环境。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之一。一、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浅析由于现有教育条件和…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就“适应”而言,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个体,这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其中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过程中环境(情境)的重要部分;(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适应  相似文献   

3.
现如今要教育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充分的自信心,持久的意志,受挫折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  相似文献   

4.
蔡先锋 《考试周刊》2011,(75):142-142
我们要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改造环境,使环境合乎人们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改造我们自己,适应环境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要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做出恰当正常的反应。若想良好地适应社会,仅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心理是不够的,社会在思想状态、道德风尚、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对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育锻炼以特有的优势,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成为提高人们社会适应能力最为重要而且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立言 《家长》2014,(2):55-56
“成就动机”的概念是指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并力求取得成功为目标的心理动机,这是一个入自认为重要、有价值的追求,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内在推动力。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类并非仅仅具有随机、随意支配身边环境和事物的意愿。  相似文献   

6.
<正>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会遭遇很多突如其来的困境,这就需要孩子从小拥有良好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又称“复原力”,是指人在不利环境中能够良好适应、快速恢复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弹性能帮助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自我动态地进行调控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良好的心理弹性,是指学生拥有悦纳自我、调适自我、赋能自我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薛晓阳 《中国德育》2006,1(3):76-77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道德健康的出现为心理教育的伦理转向提供了动力,并推动了心理教育从矫正性的治疗技术向道德性教育的策略过渡。心理教育开始调整自己的学术路线,把价值判断引入自身的理论内涵之中,不仅关心个体的心理适应的主观能力,夏关心适应过程和方式的伦理性:当个体不能改变环境时,绝不能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来求取对环境适应。用不道德的方式去适应环境,绝不是一种真正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1.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意志行为环境。新奇、多变而刺激的环境往往使孩子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造成孩子自控能力差,做事三心三意。有的家长轻易用自己的意志干扰或阻碍孩子的行动,中断了孩子本来的有目的行为,使孩子的心理要求不能实现。这种外界环境和心理氛围,直接影响孩子坚强意志力的形成和发展。故而,成人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满足孩子可行的具有一定目的指向的行为欲求,让孩子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增强意志力。比如,当孩子专心致志地做一架飞机模型时,大人不要包办,也不要随意改变孩子的意志,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适度地提供一点帮助,使孩子最终能达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意志力会得到较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电大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 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近年来受到各方面人士的关注。社会适应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认知和行为的主动性调整,是一个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前,人们将社会适应主要理解为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即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调整、改变自己原有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以适应个体生存的生态环境,强调个体改变的被动性。九十年代后,较倾向于认为社会适应是由个体自身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所共同组成。认为社会适应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  相似文献   

10.
万安 《作文与考试》2023,(10):62-64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萧伯纳说: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是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还是应该改变环境适应自己?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挫折承受力是指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够适应挫折、积极自主地抵抗和对付挫折,从而摆脱困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挫折承受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方面。挫折耐受力又叫挫折容忍力,是指人们受到挫折时经受得起挫折的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它是对挫折消极被动的适应,要求个体要忍受挫折,  相似文献   

12.
<正>一、提出问题:“适应”一般是指个体与环境而言,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个体为了自己与所处的环境之间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或者个体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的要求,第二,指一个人与所处的环境间所达到的和谐状态.心理学家认为,适应良好是指在心理上充满幸福感,在日常行为中能圆满而出色地解决社会问题,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各种探索活动,反之亦然.当大一新生经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登上梦寐以求的象牙塔的时候,不少人陡然发现,由于一系列的变化,产生了种种不适应,出现了种种心理矛盾,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大一新生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具体说来,他们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感受最为深切的是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心理上的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工作上的不适应、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知识技能上的不适应等等。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具备主体能力素质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完成角色转换,成功走向社会。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创造能力。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是毕业生走向成才和成功之路所必不可少的。适应能力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使主体与客体协调…  相似文献   

14.
一、再就业心理技能培训的含义 许多困扰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心理不适应,特别是心理调节能力偏低有关。再就业心理技能的作用就是使下岗职工认清工作要求不断变化的就业情况,学会关注自身状况,增强抵御消极情绪的能力,养成积极的再就业态度,善于自我调整,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的心理反应模式和求职行为方式。 二、再就业心理技能培训的原则 1.对下岗职工的高度信任原则。这是心理技能培训工作的思想指导原则。它是指坚信失业职工身上蕴含着巨大的职业潜能,通过培训和自身锻炼,他们完全能够在逆境中正确审视自己…  相似文献   

15.
<正> 心理紧张是人体感受环境变化并力图适应这种变化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内心体验。它是人在适应环境时因知觉的要求与自身满足这种要求的能力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感到威胁,由焦急不安、烦躁惧怕等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压迫感受。 社会变革,生活节奏加快,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变化,同时也给人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造成心理紧张。儿童也处在这种压力之下,虽然他们年龄小,感受比较肤浅,但儿童对人生的态度更为积极,外来的要求和压力一经被他们知觉,他们会尽自己全部能力去适应。因此,儿童的心理紧张问题同样是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辽宁教育》2012,(18):95
1.改变自我,天高地阔;埋怨环境,天昏地暗。2.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在挖掘自身潜能上。3.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4.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5.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素质在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心理素质是第一素质。目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不好,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纵观学生成长的整个环境,可以发现,导致其心理素质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因素。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对塑造个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等心理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及长辈们的疼爱,甚至是溺爱,使他…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     
《中国职工教育》2010,(8):24-24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一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其基本特征包括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具有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它是一种积极丰富而又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不仅表现为没有疾病而且表现为能用灵活而又富有建设性的方式适应环境,有责任感,了解并接纳自己,生活有目标并能自控,能有效处理问题,能正视并满足自己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不能时时刻刻都和环境相宜。当环境恶劣的时候,我们不是设法来应付环境,就是设法改变自己,使自己能适应环境。适应和应付不同:适应是把自己去迎合环境,往往是顺着潮流,成为识时务的俊杰。但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一句格言早已成了"不讲气节""没有操守"的别名。于是志士仁人总不肯改变自己来迁就环境,并且在积极方面,还要改造环境,来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