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秋节俗主题及其戏曲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秋节起源于月亮神崇拜.人们将圆月看作团圆之神、姻缘之神、青春之神、吉祥之神.汉代后出现"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嫦娥后来成为中秋的节日偶像.关汉卿<望江亭>塑造了一位多情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中秋夜的"智取"有"摸秋"节俗和民俗原型的渗透;洪升<长生殿>李、杨两人中秋"重圆",表达的是中秋团圆的节日主题.中秋剧发端于中秋节,中秋剧又以艺术的、感人的形式,对传承节日文化传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月到中秋分外明,历来的文人墨客都喜爱吟咏中秋之月,关于中秋之月的诗词歌赋也特别的多,下面就是关于月的谜语和对联,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吧!  相似文献   

3.
俗语云: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许多文人墨客饮酒赏月,乘兴吟诗对联,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咏月之绝唱。半夜五更半;中秋八月中苏东坡与家人赏月,皎洁的月色使他联兴勃发,出了上联,让儿孙续对下联。上联只5个字,但颇有难度,家人绞尽脑汁,无以为对。斯时已到  相似文献   

4.
中秋之夜     
转眼又是一年,中秋将至。去年的中秋之夜还历历在目,爸爸的那席话仍在耳畔回响。 去年八月十五,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是团圆节。夜晚灯火通明,火树银花.天空中礼花绽放。五彩缤纷。鞭炮声不绝于耳.团圆的笑声此起彼伏。中秋的夜晚是美丽的.中秋的人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相似文献   

5.
中秋夜     
中秋之夜是家人团聚赏月的大好时机,然而今年中秋的晚上,天空中却乌云密布,丝毫也不见月亮的影子。老天爷不肯作美,真令人扫兴。  相似文献   

6.
《中秋》     
教学目标:通过对"中秋"这一人文主题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亲情与友情、思念与团圆的情感。 教学设计:话中秋-颂中秋-唱中秋-演中秋四大环节,以综合艺术贯穿其中。 教学难点:艺术与人文的渗透 教学过程: 导语:秋天来了,秋高气爽!我给大家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看图并猜我国一个传统节日。(屏幕打出《中秋月夜图》)学生答:中秋节。老师:对,中秋之夜,家人团聚在一起,沐浴着明月温柔的银辉,品尝着象征团圆的月饼,还会讲讲中秋节来历的故事。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谁来给大家讲讲?  相似文献   

7.
月是故乡明     
《留学生》2006,(10)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到了,这可是我们国家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我不禁又想到在国内时的热闹场景:大小商场琳琅满目的各式月饼;家人、朋友相约的中秋赏月聚会。中秋的圆月,使华夏大地的每一块土地都流溢着聚的欢乐与思的情怀。祥和与祝福从每一个聚会、每一个角落传递到四面八方。那一个个温馨、团聚的中秋之夜;那一个个充满思念与祝福的中秋之夜,像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像一首不老的歌回响在我的耳边;像一条清幽的河从我的心田淌过……而今年的中秋,我却客居他乡,到了遥远的美国。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着  相似文献   

8.
一前年,在《光明日报》上,对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展开了争论,最后似乎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对苏东坡《赤壁赋》的理解,虽然没有展开那样公开的争论,但分歧也是不小的。甚至比对“中秋词”的争论更大。《赤壁赋》和“中秋词”是苏东坡文库中的瑰宝,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皎皎之作。为什么理解上的分歧,竟如此之大呢?是真如歌德所说的“优秀作品,无  相似文献   

9.
中秋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在这气候宜人、清凉幽静的夜色中,人们团聚在一起,观赏月亮,心情会格外舒畅。如果中秋节这一天晚上乌云遮月,天  相似文献   

10.
正"三希宝帖"的第二帖《中秋帖》,相传是东晋王献之所书。《中秋帖》长27厘米,宽11.9厘米,共3行22个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是不是很难断句?大致是王献之感慨中秋节无法与朋友相见的问候之语。此帖书法古朴厚重,墨色鲜润,笔意勾连,一气呵成。再细细品味那线条的流动,献之挥毫书写的画面恍若可见:或提,或按,或转,或承,无不得心应手畅快淋漓,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1.
偶然中,我读到一些关于中秋来历的话: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选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因为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祭月赏月的最佳时节。中秋吃月饼,因为"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中秋赏月,历来为古代文人雅士所喜爱。在"月到中秋分外明"的银色世界里,他们饮酒赏月,睹月思人,借月抒怀,望月吟诵,留下许多佳话。晋朝名将刘琨,永嘉初年任并州刺史,后转战晋阳,被胡兵围困。时值中秋,在皎洁的月光下,刘琨走上高高的城楼,望圆月而长啸,思乡之情弥漫于长啸声里。胡兵在城外闻之,也望月怀乡,凄然长叹。半夜时分,刘琨又在城楼上奏起胡笳,声  相似文献   

13.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历代词人和诗人在写中秋词或怀乡诗时都无不是怀着浓浓的乡愁.苏轼这里的几首中秋词写作背景不尽相同,但,都无不是怀着乡愁在寻找他的精神家园和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4.
中秋之夜     
中秋在果香四溢、稻谷金黄的时节里翩然来到. 当尖锐的铃声打破了晚自习的寂静时,同学们纷纷涌出教室,仰望天空,想一睹中秋之月的风采.可月儿似乎和我们捉起了迷藏,迟迟不肯露面.  相似文献   

15.
姜丽华 《师道》2023,(9):40-42
<正>年年中秋,今又中秋,中秋节有着悠远、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节日之情系中秋”是学校传统的高年级主题情境课程之一,老师们精心筹划,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中秋元素,把各科教育与儿童活动整合起来,通过学习体验、情感交流、行动思考,向孩子们传播传统节日文化,使其在文化的熏陶中生发民族情结,累积本土文化记忆,奠定中华文化根基,找寻血脉里的精神图腾。  相似文献   

16.
《百合花》携着淡淡花香飘来,文本之香与心中所想在不同时空之中碰撞. 一、听"文首之音" 小说开头即写道,1946年的中秋.这就把目光锁定当时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而中秋节,亦是团圆、圆满的象征.此时可以想见,圆圆的是月亮,相对来说还是美好事物的外在表现,这里放在文本的开始部分,按照小说情节的走向,文本最后,这个中秋之...  相似文献   

17.
中秋的田螺,最好吃,它味鲜、肉爽、香辣,中秋节的一道美菜。中秋之夜,我们全家到舅舅家吃饭赏月,看见姐姐“咔嚓咔嚓”地夹田螺,我提出要帮姐姐夹田螺,姐姐答应了。这盆田螺个个样子都一样,头  相似文献   

18.
中秋怀人,自古而然。文人骚客往往执笔记怀,由此佳作百千,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笔者以为此言中肯,实无过囊之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恐怕得益于一个“醉”字。词中小序有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世人多以此序介绍作者作词原因,突出“怀子由”,而将“大醉”一事看作闲来之笔。实则不然,笔者以为“大醉”一词乃全篇之抒情主线。纵观全词,无一句不得“醉”之精妙,无一句不摹“醉”之神韵。  相似文献   

19.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月色宜人。人们阖家团聚,边吃月饼,边赏月。但你可知道这月饼的由来吗? 一说始于唐朝相传唐明皇八月中秋夜梦游月宫,见宫内到处奇花异草,一片琼楼玉宇,数百宫女和着悦耳的音乐轻歌曼舞。醒来后即设坛祭月,还制作了不少供品祭拜,以求得月神的保佑。从此,从宫廷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了中秋祭月的风俗,供品也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月饼食品了。二说始于宋朝在北宋时的京都(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之夜,人们登高爬山,  相似文献   

20.
中秋的月儿可还圆? 看了题目,也许有人会说:“中秋的月亮什么时候不圆过?”当然,这仿佛是一条真理,深深烙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只是,每当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之时,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欣赏过她,与她在精神上对话过? 我觉得,现在的中秋之月是孤寂的。忙碌生活的人们连抬—下自己的头也懒了目光不再融合于柔美的月光,也很少与月的笑脸对视了。唯有那包装越来越精美,做工越来越精细的月饼,堆满了中秋,让人们总算嗅到了一丝中秋的味道。人们不再需要对月寄托思念至亲的忧伤,电话“义务”解决了这个问题,把月亮孤零零地留在漆黑的夜空,淡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