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透过汉语表层结构释读其深层文化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民族化的一面镜子,它积淀着创造它的民族的历史。从不同民族的语言形式、表述习惯可看出其深层的化底蕴。汉语言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始终渗透着民族化发展信息。具体看:从词语的语源和演变推溯化的痕迹;人造字心理透析民族化传统;从汉字的构造折射出民族化心态;从姓氏来源看宗教化信仰。可见,汉语言字从其产生起就在方方面面展示着中国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大理作为全国名的历史化名城,在云南省建设民族化大省的发展战略中,大理州作出了建设民族化大州的发展思路,本就建设民族化大州的战略意义、内涵、建设举措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就大理化的开发与保护,对古化与现代化,外来化与本土化,世俗化与理论化,健康化与糟粕化,事业化与产业化等系列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如何建设民族化大州的许多可操作性举措。  相似文献   

3.
“巴饶”是佤族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支系,它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言之,萌芽于西汉,最终于明清之际形成,是佤族社会受自然和外部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油画民族化”一直是中国油画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随着2004年“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民族化道路”座谈会的召开和2005年的中国意象油画展的举办。有关“油画民族化”的争论再起波澜。检视这些争论.可以看出“油画民族化”是在特定的文化政治背景和社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它内在和外在成因.在当时有它积极而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佤族清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清戏本源自中原地区、江南一带汉族戏剧,最终却在中国西南边疆——云南腾冲佤族民间得以保存和发展,这是佤族人民对中华文化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通过叙说佤族清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现状,并对它重要的文化价值进行阐述,以期这项瑰丽的民族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佤族文化是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魂曼文化,或者叫祭祀文化。打造佤族文化品牌,对于培育佤族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佤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打造佤族文化品牌的关键,一是营造氛围,二是加强研究,三是培育支撑,四是健全机制。  相似文献   

7.
佤族盟誓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并保留至今,文中阐述了佤族盟誓文化产生的历史原因、佤族文化的属性、佤族盟誓文化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8.
佤山是歌舞之乡,哪里有阿佤人,哪里就有歌舞。阿佤人高兴时有歌舞,悲伤时有歌舞。喜怒哀乐多种情感都有不同的歌舞来表达。这些歌舞世世代代伴随着阿佤人,成为佤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佤族民族文化历史的“活化石”。如今,《甩发舞》、《木鼓舞》等佤族歌舞已成为大家熟悉和喜爱的经典民族歌舞。  相似文献   

9.
佤族文化符号群依存于佤族社会特定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佤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象征。以木鼓为中心的文化符号群是佤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标识,是佤族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浓缩,是佤族文化最具典型的代表。佤族文化符号群既包含精神文化象征符号群,也包含物质文化象征符号群,这两个层面的文化符号群大多以木鼓为中心。木鼓中心符号群的存在形态有着不同的类型,同时,其结构是动态的,因之,其象征意义和功能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既有共时性之相对稳定性,也有历时性之嬗变。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读,可管窥佤族社会文化变迁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
凝聚了段世琳先生数十年心血,充分体现他的学术功力与探索精神的《佤族历史文化探谜》一书即将付梓出版。该书努力探索一条将古文献资料与存活的文化资料相结合,并辅以考古学、语言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佤族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路径。书中所收入的近40篇论文,尽管在学术层次上亦有所差异,但瑕不掩瑜,不失为一部研究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11.
"江三木罗"是今日佤族歌曲中的一个重要韵脚,表达一种欢快喜悦的情绪,但其含义与其产生之时相比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其产生之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透过佤族人民对"江三木罗"的传唱可以体验到佤族人民追求公平、平等、公正的那种民族性格。从对"江三木罗"含义的演变入手,探讨佤族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佤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均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为佤族历史文化的解读提供了诸多可能。佤族创世神话《司岗里》流传于整个阿佤山地带,乃至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内容不仅涵盖了宇宙、人类及万物的起源,还包括了佤族及其先祖数千年颠沛流离的迁徙史。当我们将这部神话传说与失落千年的古滇国文化、夜郎文化、哀牢文化和石佛洞文化进行链接的时候,佤族那段走失的文明便会以另一种方式再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地理学、民族学、建筑史学、考古学等知识 ,以大马撒佤族父系原始社会末期传统建筑文化为例 ,剖析佤族传统意识形态对建筑文化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大马撒佤族建筑文化受“猎人头”宗教影响 ,以特有的建筑语言 :木鼓房、大房子、鬼林、牛尾巴桩、老母猪石、牛角杈桩展现他们的世界观。并揭示其建筑语话的社会功能 :加强全寨凝聚力 ,威慑敌对部落和外族 ,捍卫生存权力。佤族部落建筑文化特征与地理环境要素有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生殖崇拜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关注,生殖崇拜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佤族是云南省独有少数民族之一,生殖崇拜对于佤族先民不仅是一种繁衍的需要,更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佤族地区,源远流长的生殖崇拜信仰观念及其物化形式,至今仍然可以找到明显可见的遗迹,在佤族的原始宗教、原始神话、原始美术、原始舞蹈及至今日的民族习惯中随处可见生殖崇拜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木鼓文化是佤族的标志性文化。沿用学界常用的文化"三分法",佤族木鼓文化之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以有人涉足。总体而言,时间段集中于民国之后至解放初期,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民族学和历史学学科。这些研究成果可为佤族木鼓文化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佤族木鼓文化研究过程中研究视角仍有待拓宽、研究范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政治认同是一个既敏感又艰巨的社会话题。在民族历史的发展中,它的艰巨性尤为突出。佤族在近代社会的反帝斗争中,一方面彰显了保家卫国的民族责任感,另一方面促成了佤族社会与中国的政治认同。班洪抗英事件的爆发,在多民族交往中有利于民族融合,在佤族社会形态的演变中达成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佤族,是我国保留原始部落社会形态时间跨度最长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民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佤族《木鼓舞》、《甩发舞》等已传遍国内外,获得了文艺界的好评。专家们给予了“头发会跳舞的民族”之美称。佤族传统舞蹈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突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和开发创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佤族是分布于云南西南边境地区的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由于这一民族历史悠久而又有原始部落社会历史"活化石"的社会特点,佤族部落原始社会的民间文学比一些发展较快的少数民族文学显得更为粗犷、古朴和丰富。论述佤族民间口碑文学的社会历史内涵,并概括和揭示其多方面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佤族酒文化的价值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化是古今中外最大众而又最神秘的化之一。然而,人类酒的起源和酒的功能及其饮用价值至今仍众说纷纭。本从人类酒起源说及酿酒、饮酒发展形成的酒化的展现与佤族水酒化发展历史的纵横对比,用大量资料进行了论证,对人类数千年来酒起源之谜和酒的功能价值与酒礼、酒德等化进行了有据探索与揭示。指出佤族创造的水酒化是人类最古朴、最典雅、最健身、最优秀的酒化之一。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酒化。  相似文献   

20.
《李娃传》被认为是唐传奇中情节比较曲折的作品,但它的情节如何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曲折,未见有人讲清。若借助数理批评的一些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数理批评角度看,《李娃传》有三个“三交节律”、两个“二变节律”、一个“六变节律”,这十九个不同节律之间繁复的重叠、交叉,使得《李娃传》的情节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复杂、曲折、多波澜,从而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