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儿童时期,游戏教学一直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因其教学的特点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的心理,所以对幼儿游戏行为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幼儿园活动中,自主游戏成为对幼儿最具吸引力的活动,也成为教师培养幼儿发展的主要教育形式。教师对幼儿自主游戏行为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对幼儿形成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可以为教师有效开展幼儿教学提供一些支撑,由此可见,自主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对幼儿园游戏教学中幼儿自主游戏行为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及不足,为幼儿游戏教学的实施提供一些建议措施,以期实现幼儿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颖 《孩子天地》2016,(9):241-242
幼儿阶段接受到的教育对幼儿身心有着深远影响,幼儿心智尚未成熟,认知能力有限,传统知识教育模式并不适用,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更可能会给幼儿身心造成影响,使其产生厌学心理。幼儿心理特征与小学生存在区别,与传统知识教育模式相比,游戏教学更适合幼儿教育。自主区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探索能力。且游戏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幼儿行为、表现的观察能够了解到孩子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本文将针对通过幼儿自主区域游戏游戏对幼儿进行观察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富洪 《教育探索》2012,(6):139-141
幼儿非言语行为中的隐喻信息是幼儿动作思维发展和模仿过程的产物.对个案的解读表明,家长需要对幼儿非言语行为中的隐喻信息加以重视.同理心、积极关注、真诚接纳和无条件尊重是解读幼儿非言语行为中隐喻信息的主要心理技术.家长可从幼儿的思维习惯、个性特征、情感世界、兴趣爱好等角度解读幼儿非言语行为中的隐喻信息,为幼儿营造快乐的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79):163-16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制度的实施,家长对幼儿越来越溺爱,幼儿的行为问题愈发严重,小公主、小霸王已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头疼问题。有效干预幼儿行为问题是当下摆在家长和学校面前的艰难课题,亟待完美的攻坚方案。幼儿心理是幼师的必修课,将幼儿心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平等的师生地位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幼儿培养正确的行为观念。幼师可通过心理暗示和情境游戏等手段,可将幼儿带入真实的社会生活,消除家庭原因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纠正幼儿的行为问题。本文以幼儿心理为出发点,总结常见的幼儿行为问题,并提出若干解决策略,力求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增添助益。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游戏治疗实践中探讨指导式和非指导式游戏治疗对改善某孤独症幼儿沟通行为及减少刻板行为的效果.采用单一被试研究中的交替处理设计(A-B-C-B-C)的方法,观察某融合幼儿园的一名孤独症幼儿在指导式和非指导式游戏治疗过程中沟通行为及刻板行为的表现,结果发现:游戏治疗阶段个案的沟通回合增加;非指导式游戏治疗能有效减少个案的刻板行为,有利于增进孤独症个案的沟通意向,提高其沟通主动性,并且可以有效减少其刻板行为.  相似文献   

6.
在幼儿园中,对幼儿时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游戏教学为主,自主游戏的教学模式符合幼儿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环境,对幼儿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在幼儿学习接受知识呢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对幼儿在游戏教学中自主游戏模式的行为观察与策略做出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7.
<正>"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当代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让幼儿从中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发展探索求知欲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培养良好学习、合作品质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纲要》中也提出——我们的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指南》内容为依托,促进教育行为转变是当今幼教改革的热点,观察与解读幼儿是教师实施《指南》的出发点。为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以游戏课题为载体,开创课研新模式,思考如何观察解读幼儿游戏行为?如何调整教育策略?应在游戏中透析幼儿需求,拓展幼儿经验,挖掘幼儿游戏创造潜能,促进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名5岁半幼儿的6次沙盘游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沙盘游戏对幼儿心理辅导的有效性以及幼儿在沙盘游戏过程中的变化。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个案起初频繁选用有攻击性和防御性的沙具,随着游戏的展开,逐渐减少使用,转向使用富有生机的沙具;沙盘游戏的主题从"防御"和"混乱"转向治愈性的"整合"和"深入"。研究表明,沙盘游戏对修复和完善幼儿内心世界能够有效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游戏是一种自发的、不寻常的行为,这种行会让幼儿快乐,满足幼儿的需要和愿望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佳形式。课程游戏化将最佳的教育因素和游戏形式结合起来,实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置区域游戏时,要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引导幼儿经历自主探究、问题解决、深度理解、知识迁移等学习过程,帮助幼儿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最终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下面以中班项目活动“益智区与闯关游戏”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将课程游戏化理念融入区域游戏中。  相似文献   

11.
活动区游戏是贯彻实施《指南》的重要途径,游戏材料是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由于幼儿发展的动态性,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必须考虑材料投放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要围绕幼儿的发展方向和主体变化而进行顺应性的调整。本文将立足于幼儿行为的观察,在此基础之上对活动区的操作材料进行调整,真正满足幼儿能力、兴趣、个体差异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它包括谦让、互助、协作、分享等有益行为,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自私、独霸、不合作、不分享等种种问题,正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那么,如何在游戏中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培养亲社会行为呢?一、制定游戏规则,诱发亲社会行为规则是行为与活动的准则。游戏规则规范和约束幼儿的行为,也是对幼儿行为及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如在建筑游戏中,引导幼儿制定“能共享玩具材料”的规则,即要求幼儿能分享玩具,诱发分享和谦让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引导幼…  相似文献   

13.
在幼儿园中,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分享行为又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探究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分享行为发展的特点,本研究从角色游戏本身出发,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天津市河西区几所幼儿园的中班幼儿展开具体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在角色游戏中,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频率与幼儿对该角色游戏环境的熟悉程度呈正相关;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主要以物品分享为主,物——物交换成为其主要分享模式;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与幼儿所扮演的角色类型并无太大关系,但与教师的正确指导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在区域游戏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当幼儿对已有的材料兴趣减弱时,我们该怎么办?"而巧妙地运用材料的调整策略不仅可以延长材料的生命力,还可以赋予材料新的内涵,重新激发幼儿新的游戏行为,以保障游戏的持续性发展。下面,笔者以几个区域游戏的例子为例,谈谈材料调整策略的做法与感受。一、添加材料,引发幼儿新的探索行为材料的添加是指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添加一部分新材料或新信息、新情景等,使游戏出现新的内容和目标,从而引发幼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游戏活动正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主要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可以促使幼儿在游戏之中提升自身水平、增长知识,通过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表达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幼儿游戏活动之中培养其良好个性的实践路径,期望可以推动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庄一心 《教师》2022,(3):69-71
沙水游戏是一种利用流动性的沙与水进行游戏的幼儿园活动形式,沙水游戏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各项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教师要在非主观干预下引导幼儿,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文章首先介绍如何创设适宜的沙水区环境,对沙水游戏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关注幼儿心理,做好游戏材料的投放,通过对...  相似文献   

17.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72名3至4岁幼儿为被试,通过实验法考察了语言干预法、假装游戏法、言语假装游戏结合法这三种心理理论干预法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三种干预方法均能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但言语假装游戏结合法的干预效果最好.教育者应该在让儿童进行假装游戏的基础上给予言语引导,帮助幼儿在假装游戏中更好地领会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体感游戏,以接近真实的三维场景呈现给幼儿,通过肢体动作与游戏互动,让幼儿获得拟真实的体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在体感游戏中要关注情境模拟、身体行动与状态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将身体与环境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幼儿之间能产生的社会交往行为比较有限,并不利于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为引导。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游戏,模拟社会交往并获得生活印象的一种教学游戏,进行角色游戏时幼儿之间将出现相当多的社会行为,这很好地弥补了课堂幼儿社会行为呈现不足、引导不利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心理及行为问题也称心理及行为偏异或偏常。主要发生于儿童期,常表现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或不恰当行为。虽然这些问题多为暂时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不能及时矫正,也会对幼儿的心理及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影响幼儿的正常生活和活动,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成年后的心理缺陷和适应不良,甚至影响家庭的幸福、集体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国内外调查表明,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在其群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且种类多、分布不均。1998年11月,本研究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