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开始,中国已经在世界各地先后成立了数百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建立,使中华文化近距离地走到了世界面前,使各国人民在自己国家就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和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孔子学院是在受到世界其它国家设立的驻外文化机构的启发,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设立的,这样可以扬弃国际上已有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管理机制和传播战略,突显出出孔子学院的中国特色。同时,孔子学院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广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2.
婚姻礼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被传承与遗忘。从婚姻形态、婚姻观念、婚姻方式以及婚姻习俗等方面来探讨畲族的婚姻礼俗,不仅可以揭示出该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而且对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童谣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兴起于民间,流传于四野,在儿童的口中广为传诵。韶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地方童谣:劳动童谣、仪式童谣、时政童谣、生活童谣、历史传说童谣等,从中能反映出该地的风土面貌、人文精神。该研究通过选择与品鉴几首具有地方风格的童谣,窥探其价值,明晰韶关地区社会特色,有助于探讨地方文化对儿童进行精神教化的功能、价值、路径与成效。同时伴随着时移俗易,童谣丰富的文化价值、社会功能、历史意义,仍然能给民族、民系的发展、演变,以及未来研究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提供丰富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徽州建筑装饰是徽州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价值。文章以徽州建筑装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项精美的艺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提炼徽州建筑装饰具有的精神内涵及文化隐喻,诠释我国传统哲学观对徽州建筑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先政 《文化学刊》2008,(6):133-135
中国戏曲服饰艺术与中国戏曲艺术载歌载舞表演的程序性、虚拟性和假定性相适应,具有程式美、律动美、装饰美和符号美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大连理工大学音乐艺术课程建设及实践出发,总结大连理工大学艺术教育的政策支持,课程建设方面的得与失,力图为创建理工类院校艺术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化性建筑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场所,以相对固定的形态和无声的表达,陈述着历史,体现着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人民生活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对当下和未来产生着影响。该文以惠山古镇为例,从建筑文化入手,分析文化建筑在无锡文化传播方面起到的作用,挖掘其在当地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并探寻更好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源泉。大学生既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是维护、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主体,其文化自信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从文化强国视域出发,分析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意义,探讨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意蕴,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鼓励文化创新和实践、建立完善的文化自信培育机制等路径,来实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苏州园林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烙印,是中国历史人文与江南区域特色相融合的产物,集诗歌、绘画、造园等艺术于一体,汇合了东方的审美和精神内涵。明代后期,政治情况急转直下,隐居不仕之风盛行。私家园林为文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包容自我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念的理想境地,形成了集文学艺术与恬淡情调为一体的中国特有的生活形态。在江南诗性文化的熏陶下,园林艺术的审美意识向着风雅清朗的方向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审美自由精神。该文从地域人文关系和造园要素出发,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分析苏州园林艺术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李倍雷 《文化学刊》2008,(5):147-152
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或创意的教育,创意或创新依赖于艺术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每个设计、造型的过程和每个操作技术、制作的过程,都包含了创意的理念,技术和创意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创意包含了技术,技术包含了创意。新的创意需要更高的技术,高技术才能完成新的创意理念,创意性在科学与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中产生。艺术文化素质决定创意的理念,因此,强调动漫艺术人才的教育应该在大学文化建设的视野下进行。  相似文献   

11.
朱博韬 《文化学刊》2015,(1):129-132
中华民族艺术教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自先秦以来便与中华文明进程同步,影响深远。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传统艺术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优良传统。艺术教育应积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提升其内在价值和外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清华  鲁道明 《职业圈》2008,(12):34-36
将企业文化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并加以提炼升华,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是当前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对此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将企业文化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并加以提炼升华,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是当前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对此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覃月葵 《职业圈》2014,(22):112-113
企业文化是内部的动力源泉,团队精神的形成和维持靠的就是企业文化,它在理念精神方面含有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形象定位、企业精神、企业使命、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管理等,它主要展现的是企业的作风和态度。现在,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陇南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陇南红色文化可以丰富当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当地居民对陇南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打造有特色的城市名片。记忆场所理论为陇南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视角,该理论认为时间性记忆故事和空间性记忆场所同为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陇南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既要通过将其融入当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区文化的传播,以数字化赋能时间性记忆故事的传承;又要通过营造整体氛围、重构红色文化场景、设计系列活动的方式创新活化空间记忆性场所,从而全面激活陇南红色文化的记忆密码。  相似文献   

16.
程霖 《文化学刊》2022,(3):14-17
地方民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环,体现出特定区域内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风俗民情。在我国,民歌种类众多,大到省份小到地区,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在国际舞台。随着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地方民歌发展危在旦夕,地方民歌在社会中生存的空间急剧缩小,这也成为地方民歌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越来越重视,如何将地方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特色传播给世人,让更多的人认识民歌爱上民歌。本文提出新的传承与发展观点。希望通过对地方民歌艺术表征探究,对地方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雕塑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造景元素,是深化主题思想、传播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徐派园林中雕塑的应用分析,总结出文化艺术表达的3种途径:巧借山水空间,营造主题氛围;提炼特色元素,延续文化脉络;弘扬时代新风,构筑精神家园,并从本土与多元、精准与适度、传承与创新3个方面对徐派园林雕塑设计提出建议,以期能对雕塑设计中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文化潮流的日新月异,现代雕塑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景观小品,无论从材质应用、内容题材上都呈现多样化。很多城市更是把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建设、改善市容市貌的重要方式,通过具象或抽象的设计手法,凝练、展示地方文化,讲述城市故事,以此提高公共空间整体环境景观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一年前的2012年4月,在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中,汤显祖的经典剧目《牡丹亭》演出于英国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德市。一年后的2014年、三年后的2016年,中国浙江遂昌将与英方深度合作,举行汤显祖、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对两位伟大戏剧家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在遂昌人看来,这得益于自己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让"走出去"成为水到渠成之举。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艺术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红色文化艺术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该文通过对红色文化艺术形式的演变历程、当代表达方式、挑战与对策、案例分析及影响力进行研究,探讨了红色文化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影响力。红色文化艺术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源与发展、代表性作品、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在当代,红色文化艺术通过传统形式的传承、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与科技手段的结合,以及与文化旅游产业的结合等方式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20.
顾力 《职业圈》2012,(26):6-7
“上海新地标”田子坊建成开坊已逾十年。如今,田子坊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都市坐标之一。其独特的“弄堂文化”、“视觉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休闲文化”构成了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小里弄街坊”志成坊,到本世纪伊始的“国际文艺范儿”田子坊,这一华丽转身,不仅折射着时代的嬗变、商家的创意,更体现着居民的品格、文化的传承,彰显着海派风情的历史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