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论道德视域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断言:21世纪是体验哲学的时代。这种体验,在笔者看来即为生命体验。生命是体验依托,而体验伴随着生命的全过程,它规定着特定的生命且被这种成长中的生命规定着。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人的整体性存在,包含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实体生命与精神生命、感性生命与理性生命各个方面,是一条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组合而成的生命活动之链。德性生成作为这条链上的独特一环,尽管有其特殊的内在生命需要的导向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目标,却不能脱离人的现实存在,不能脱离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3.
生命道德将“生命”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道德具有生命性,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因此,生命道德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源于生命内在的动力,旨在促进生命的优质发展。生命道德有其基本的道德需要,这些道德需要既包含于生命成长的多种需要之中,又成为生命道德特定的必要条件。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尊重”、“关怀”、“信任”在学生生命道德形成与发展中产生着重要而特殊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视阈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体验是富含价值判断的连续的态度体验过程,每一次体验都融汇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瞬间体验到的意义与生命的整体息息相连,而每一次体验的经年积淀,正是道德教育“修身养性”、“体悟慎独”的循序渐进的长期累积过程。因此生命体验的道德教育价值在于,它成为了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原点,它推动道德教育走向开放,并以体验的最高境界实现着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育,作为一种使人向善的活动,本身就具有天然的道德品性,道德性是教育的一种固有属性。对教育进行道德论证,首先需要论证教育是一个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领域。接着要论证教育活动在应然上是一种追求善的活动,是一种必须合乎道德精神的活动。最后,还要明确生命性是教育的基本道德品性,生命的自由发展是评判教育是否合乎道德精神的标准,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基本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6.
在多元价值体系的博弈中,重视青少年建构良好的道德人格具有重大意义。建构良好道德人格应承认底线伦理,更旨在激励高尚道德情操生成。培养良好道德人格的前提条件是确立正确的生命观。道德人格与良知有着密切的联系,良知是道德行为的价值检验标准,也是道德人格发展的内在依据。具有共同道德感的社会氛围、适当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青少年自我教育是青少年建构良好道德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命价值考量的道德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价值的考量分析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认真研究的理论课题,本文从道义论、功利论、契约论诸伦理道德视阈研讨了生命价值问题,这有助于揭开笼罩在此问题上的相关迷雾,从理性的廖度加深对生命价值的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8.
休谟之道德情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瑜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11-13,29
休谟的道德哲学主要致力于对道德基础的研究,他通过对理性和情感在道德行为的作用的分析,系统地论证了道德决定于情感的结论。但在休谟看来道德情感主义不是个人特殊情感的表达,同情心是人性的基本特征,因此道德有共同的基础,同时道德在不同的文明中表现有所不同。这些新颖的观点在伦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易连云 《教育学报》2005,1(5):63-67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仍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难题.文章在分析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在长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的意义被异化,道德教育被视为一种知识教育,忽略了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所具有的内在主体性和动态生成性,其后果是导致了道德价值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意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义的追述,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道"与"德"的动态转化及"天之大德日生"所孕含的丰富生命意识,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重新审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以现代意义铨释传统道德,以"生命·实践"为目标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重建道德教育生命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11.
12.
传统理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仅限于人类,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同样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物种的生命价值予以尊重。从根本上说,人类道德评价体系与人的生命价值、其他生命物种的生命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不存在冲突与矛盾。在建立合理的道德评价标准时,必须承认所有生命物种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劳伦斯看来,现代文明中的人缺乏健康而激情的性爱,人没有了生命之火,没有了生命的创造力,人成了行尸走肉。正是由于人们根深蒂固地对性的丑化,对性的歪曲,正是由于现代文明对自然人性的破坏和异化,使得劳伦斯要重铸自然、健康的性爱观,以此来拯救人类,拯救英国。在劳伦斯看来,“性”是欲望的表达,是自然、洁净的,应当尊重;“性爱”是灵与肉的自然平衡、和谐如一;“性”是真实的生命激情之碰撞;“性”是自然的生命力,具有宇宙的节奏和韵律,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性”不仅仅是欲望,而且是美。  相似文献   

14.
论敬畏之心     
人只有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敬畏法律,才能敬畏自身,实现自身的权利。缺乏敬畏,是造成自然生态被破坏、道德水平下降、法律威信丧失的内在根源。因此,人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生活。  相似文献   

15.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道德修养,需要构建以学习责任感、学习使命感、学习敬畏感和学习幸福感为体系的学习者道德意识基本框架,以培养有操守的学习者为目标。学习责任感是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底线要求,是对其履行应尽学习义务提出的硬性指标;学习使命感是由学习责任感升华而产生出的一种更具社会意义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学习敬畏感要求以虔诚之心对待学习活动,倡导学习者养成尊师重道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学习幸福感是学习道德情感体验的终极追求,它关注学习给学习者个体带来的获得感和意义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全人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论述了教师道德敏感性的提出基础、意义和内涵、并对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做了具体区分,在对其意义、范畴的基础上论述了教师道德敏感性对于学校德育改善的促进。教师道德敏感性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身心需求(外显的或内隐的)做出必要反应的一种重要特质或能力,是学生生命和教师生命成长的基础,更是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基石。在以师生关系为依托的、以教师行为的自我调控为依托的德育中,教师需要通过道德敏感性了解学生需求、把握教学进程并给予及时的适切的反应,以抓住教育契机、促进教学民主,超越德育或教育的表面效果,以抵达真实的德育对于学生心灵的触及,从而达到对于学校德育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对生命的期限,健康的实质和影响键康人生的诸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唤起人们的重视,并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健康人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相似文献   

19.
生命视野中的道德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就道德教育而言.必须转变规范式道德的观念.认识生命在道德中的本体价值.确立道德的生命性.并以此为基础.使道德教育成为生命化道德教育.生命化道德教育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追求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遵循生命化原则、叙事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和主体间的交往原则.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智慧的四重形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安春 《教育科学》2005,21(2):22-25
道德智慧是一种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道德智慧分为宇宙道德智慧、生活道德智慧、生命道德智慧、人生道德智慧等四种不同的形态,其间的价值运作原理是道一德一得相通。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根基。本文对此进行了扼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