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百余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历史的抉择;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以中国国情研究为基础,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在改革开放中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难题的两次回应;面向21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进一步拓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现今我国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之“矢”来射中国现代化之“的”,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化事业,搞清中国特色则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程度最剧烈、影响最深远并且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大变革,既有其普世性,又有其特殊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具有普世性的大多数因素,又具有中国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初步论述了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与正确性,阐述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全球化成为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正是中国人民基于这一趋势所做的明智选择。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考验。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指导思想,经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国庆30周年讲话全面确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纲领和提出开创"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再到<历史决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这条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路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实践中不断作出新概括,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认识越来越具体、丰富、系统,到十二大开幕,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对这一科学命题提出的历史过程作出评析,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逻辑的主题很好,但也很难。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很明确了,但是现在要总结它的哲学逻辑,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怎么总结也没有习主席自己讲的好,所以我就想,我们现在没有特别的必要去分析理论这一块与那一块之间的关系,我倒觉得比较重要的是看一看中国特色到底做了什么,在这里面有...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新的格局中展开的,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实践。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大特色,从根本上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延续,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正在开拓新的历史征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但社会主义的历史并未终结。迈向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进入由逐渐走出低潮到谋求振兴的重要转折期。社会主义运动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逐步走向兴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振兴增添强大的中坚力量,展示了世界社会主义全新的发展前景,进而引领世界社会主义振兴的历史航向,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其鲜明的独特之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和价值目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王义的“现代化”必须走出西方范式的局限而赋予民族性的新义;研究问题的视野应放在“现代性”的寻求上;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世界文明大局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应当具有超越性。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价值三个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导,以民主法治观念为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公民政治文化,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髓、西方政治文明的先进成果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新文化。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鲜明的时代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和锐意改革的创新性等特点。新时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国际战略新思维的必然抉择,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我解放的必然归宿,是妥善应对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与困境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我们不仅应该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而且也应该深刻认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继承.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意义上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和本质要求是一致的。从实践角度来考察,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结合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采取五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初创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是从前苏联"全盘接受"过来的,它有自身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是我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一个重大成果。我们应当恰当地估计前苏联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国际新形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造就的中国日益崛起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正日益消除传统社会主义给世人留下的"阴霾",不仅在事实上促使中国走向富强,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扩容"了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在国际上重新标树了社会主义的新形象.30多年以来,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理念全方位地展示了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中的"改革开放"、"合作稳定"、"负责任"、"理性"的新形象,不断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核和时代精神与当代中国相对接,成就了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简称"特色理论")饱含着马列主义文化、西方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军旅文化的丰富内涵.由邓小平创立的"特色理论",内含着马列主义文化、西方企业文化的底蕴;由江泽民发展的邓小平特色理论,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由胡锦涛完善的邓小平理论,内含着中国军旅文化的底蕴.饱含文化底蕴的"特色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一个没有根本利益对抗的社会,一个富裕但贫富差距不大的社会,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创新活力的社会,一个人员充分流动的开放的没有等级的平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从相应的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