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晤见埃您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其时《西行漫记》的英文版还没有出版(该书1937年10月山伦敦戈蓝茨公司初版发行),这本书是收集斯诺在英美报刊上零星发表的一些报道陕北见闻的文章,和若干篇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纪录汇集而成的。——1937年初,斯诺自己把这些为报纸写的文章寄给北平的几位中国学生(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  相似文献   

2.
《前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等著王福时郭达李放译定价:26.00元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外国人笔下的红色中国丛书之一,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权威全译本,独家授权中文版!一部关于红色中国的重要著作69年后重见天日!首次发表毛泽东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和长征真相!选题点评:今年是伟大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诞辰101周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决定隆重出版《前西行漫记(》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让广大读者有机会看到这本尘封69年的客观真实记…  相似文献   

3.
名人与标题     
斯诺《西行漫记》书名趣话关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的书名,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1936年6月,斯诺只身前往陕北访问。他采写的30多篇通讯和拍摄的70多幅照片,先后在上海和美国的有关报刊上发表,轰动全球。翌年3月,斯诺把自己的原稿、照片、资料等,交给北平的中国朋友译成中文出版。为了避免麻烦,斯诺给这本书起了个不显眼的书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10月,英国兰戈兹公司出版了斯诺的这部名著。该书出版前,斯诺拟了五  相似文献   

4.
80多年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以《前西行漫记》为书名再版),是一本以斯诺等人亲历陕北报道红色中国见闻的书。这部书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向全世界宣传了红军长征精神,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我和该书翻译者之一李放的长子李光先生因档案结缘相识多年,他把父亲编译出版《印象记》的回忆手稿和友人往来书信捐赠给了辽宁省档案馆。我也曾多次听他讲述了父亲和战友翻译此书的一些细节,那些曲折生动的故事仍然令今天的人们感动。  相似文献   

5.
著名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毕生热爱中国,热心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喜爱。斯诺夫人露易斯·惠勒·斯诺利用斯诺生前有关中国的记述,连同斯诺拍摄的照片,编成《埃德加·斯诺的中国》一书,于1981年在纽约出版。本文是斯诺夫人为该书所写前言的一部分。今年是斯诺所著《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本刊为此发表本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6.
重读斯诺     
凌翔 《军事记者》2009,(6):57-59
很小的时候,我心目中有一个记者的形象,他就是斯诺。 1984年,刚刚开始学写新闻作品的时候,《斯诺文集》首次在中国出版。这之前,《斯诺文集》中的作品只有《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曾以《西行漫记》的书名在我国出版过,其他作品均为首次在我国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第一个中译本五十一年前在上海出版,由于这本书第一次报道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红军挺立在中国的西北角,它的出版成为五十一年前一个发生深远影响的政治事件。当年主持这本书的出版的是我国新闻出版界的胡愈之同志,他的这个功绩充分说明他的远见与卓识。《西行漫记》的原著题名《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于1937年10月先在英国出版。为什么胡愈之同志能以惊人的速度使中文译本于1938年1月出版呢?现在回顾,胡愈之确实具有他许多特别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8.
二、晤见埃德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  相似文献   

9.
本刊曾在1979年第7期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为题,刊登过斯诺1937年2月6日写给当时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先生的一封信。在那封信中,斯诺提到他从陕北回来后,收到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司长李迪俊先生给他的一封信。他就此给李回了一信,阐述了自己去陕北采访红军的动机,并将复信抄本作为附件,一并寄给了约翰逊。最近,中国三 S 研究会刘力群同志从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资料中心,发现了斯诺1937年2月4日写给李迪俊的回信。这封信与斯诺写给约翰逊大使的信在许多方面互相印证,可以说是姐妹篇,不失为研究斯诺的一份珍贵资料。现在,本刊特请刘力群同志将此信译出,并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续)》为题发表。在斯诺先生不朽之作《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纪念之际(《西行漫记》英文版于1937年10月首次在英国出版),希望这份资料对广大读者进一步探究斯诺访问陕北的动机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刊曾在1979年第7期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为题,刊登过斯诺1937午2月6日写给当时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先生的一封信。在那封信中,斯诺提到他从陕北回来后,收到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情报司司长李迪俊先生给他的一封信。他就此给李回了一信,阐述了自己去陕北采访红军的动机,并将复信抄本作为附件,一并寄给了约翰逊。最近,中国三S研究会刘力群同志从美国纪念斯诺基金会资料中心,发现了斯诺1937年2月4日写给李迪俊的回信。这封信与斯诺写给约翰逊大使的信在许多方面互相印证,可以说是姐妹篇,不失为研究斯诺的一份珍贵资料。现在,本刊特请刘力群同志将此信译出,并以《斯诺陕北之行自述(续)》为题发表。在斯诺先生不朽之作《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纪念之际(《西行漫记》英文版于1937年10月首次在英国出版),希望这份资料对广大读者进一步探究斯诺访问陕北的动机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我是《西行漫记》的见证人。当时斯诺的来访活动我都参加的。”这是马海德在我们访问他的时候谈的第一句话。今年2月15日是埃德加·斯诺逝世十周年。一个雪后放晴的寒天,我们来到中央卫生部顾问室访问马海德,请他谈谈对斯诺的回忆。马海德和斯诺两个人,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征途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2.
《西行漫记》是埃德加·斯诺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不仅在当时风靡世界,现如今还有许多各行各业的忠实读者。在《西行漫记》中,一个真实的中国得以昭告于天下,斯诺通过对陕北红区根据地全景式的描绘,通过对红军领导人生动的刻画,通过对中央红军的革命纲领、政策通俗易懂的阐释,有力驳斥了蒋介石对中共"赤匪"的污蔑。探讨《西行漫记》的地位和意义,必须以其内容为蓝本,本研究在此仅从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体现的记者素质为角度切入,浅谈一些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13.
张小鼎 《出版史料》2006,(1):114-121
六十多年来,美国进步记者和著名作家斯诺报道30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以数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它则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长征25000里》《红旗下的中国》等形形色色的译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法,延绵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印重版,从而感染、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几近家喻户晓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10月下旬,斯诺作为第一个在陕北苏区采访了四个月之久的外国记者,终于秘密地凯旋而归。就在他返回北平的同时,国民党当局竟从…  相似文献   

14.
韬奋与斯诺     
韬奋与斯诺,中外千百万读者熟知的两位著名记者.人们知道,斯诺三十年代初在上海的时候,曾同鲁迅等中国文化界人士有密切的交往,并翻译介绍了中国左翼作家的部分作品.人们也知道,韬奋对斯诺这位以《西行漫记》闻名的新闻界"哥仑布"十分钦佩,并多次在与读者通信中推荐他的作品.但这两位名记者究竟有那些具体交往,想必是人们感兴趣的.韬奋主编的《抵抗》三日刊第二十号(1937年10月23日),发表了他的《访问美国记者谈话记》,称这位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次浪潮”(1966—1969年)几乎全部关闭了中外交流的窗口,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浊流,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又变得神秘起来。人们在猜度着,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片迷雾之中,有一个人顽强地摸索着,努力向世界揭示“庐山真面目”。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我们了解斯诺,更多地是从他的《西行漫记》、《大河彼岸》等著作中,却很少触及他  相似文献   

16.
程粉艳 《军事记者》2007,(10):57-58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得加·斯诺1936年6月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被重重封锁的中国陕甘宁边区红色根据地进行亲历式采访后所写的长篇通讯《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至今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  相似文献   

17.
李彬 《青年记者》2016,(25):88-90
2016年是长征胜利八十年,也是斯诺西北之行八十年,此时重温他31岁时采写的新闻名篇《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自然别有意味,也让我再次领略长征的伟大,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再次赞叹一代记者斯诺的伟大.  相似文献   

18.
莫继严 《军事记者》2003,(10):55-5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被作者莫继严称为“三记”。“三记”,记叙的都是“红色中国”,但同时也“记叙”了三位记者探究真相的无畏和勇气、深入实地不懈挖掘的采访精神以及善于捕捉细节的采访技巧。读读《从“三记”看记者的采访精神和艺术》,可以从三位记者身上学到很多。  相似文献   

19.
1936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由衷地告诉美国记者斯诺: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便是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相似文献   

20.
《东行漫记》(阎涛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是新近出版的一部书,但迅而引起国内外的注意,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个书名使人想起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的,“西行”和“东行”太是连续着的历史(虽然其间隔了一个伟大的抗日战争),陕北在1935年和1936年是“西行”的终点,而到了1947年和]948年,则成了“东行”的起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伟人东行的落脚点和终点在哪里呢?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随后就是北京。所以《东行漫记》的副题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们记得,《西行漫记》的原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