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戴建华 《阅读与鉴赏》2002,19(11):11-13
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发表了演说,这就是选人高一课本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此前,恩格斯起草了演说稿。这篇英稿以《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为题载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在第19卷。草稿和最后的演说稿差别很大,对比阅读,对我们应该颇有启发。这篇草稿原如下:  相似文献   

2.
汉语诗词英译的最大障碍是文化语境,而文化语境正是汉语诗词诗味之所在。因此,如何处理好汉语诗词英译中的文化语境,使译诗尽量达意、传神,达到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译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译者奋斗不息的目标。辜正坤《英汉对照韵译毛泽东诗词》在处理文化语境时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方法,使译诗取得较好的整体艺术效果,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王路的《“辩证逻辑”的历史与未来》一文有种种不妥之处“一个确切的历史事实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辩证法。”为了使之与辩证(思惟)数理逻辑相区别,可称之为“普通(思惟)数理逻辑”;恩格斯所谓的“辩证逻辑”只是“对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讲述的东西的一种称谓,而不是恩格斯对逻辑这门科学本身的看法”;恩格斯所谓的“辩证逻辑”“只是一种随机性的表述方式”,“是恩格斯在写札记和笔记时一个即兴的、临时性的用语,因此并不是他的一个正式的学术用语。”我们对这一质问的回答是认真地读一下恩格斯的这段话就会知道,恩格斯在这段话中所以使用“辩证法”而未能使用“辩证逻辑”,乃是由于在这里只能使用“辩证法”,不能使用“辩证逻辑”,如果使用“辩证逻辑”,就会形成显然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张岚 《华章》2011,(34)
本文以曹明伦译《培根随笔集》为研究对象,从真、善、美三个方面探讨该译本对培根原著Essays的完美再现,指出该译本不仅使读者收获知识,而且能够启发心智,陶冶情操,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从而很好地发挥了文学翻译传递外国文化精髓的功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针对旷平山先生在《哲学研究》2004年12期上发表的文章《走出早期马克思》一文,笔者提出三个值得商榷的观点,即如何正确估价我国学界当前对早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否达到科学揭示“人之谜”的理论高度和“人化自然”只是自然界发展史上一定阶段的自然本质。  相似文献   

6.
陈渊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1):134-137
王斌认为,关联理论解释的翻译现象就是同化翻译、可译性与重译。事实上,关联理论也可以解释异化翻译现象。翻译就是翻译作者的意图。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可以作异化翻译。这样做虽然会增加译文读者的推理努力,但译文读者能获得更大的语境效果,从而也能保持最佳关联性的传递。根据认知语境的特点,必要时在译文中增加信息为译文读者营造一个关联语境,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语境推理前提。但过多的增加信息会增加推理努力且背离原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7.
从《简·爱》新译看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是翻译过程中的两种策略.二者是动态的辩证统一关系,译者在具体操作时根据具体上下文语境灵活运用,把握恰当的分寸,归异结合、相辅相成同样会达到信、达、切的目标.本文通过对<简@爱>最新译本的评析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观点上有着高度的统一,但由于人的理论修养和著述分工等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恩格斯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比较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们的“异”与“同”。  相似文献   

9.
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为目前国内颇具影响的高校教材,也是世所公认的优秀教材。其文选部分的注释,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其中还有一些在笔者看来值得推敲的地方。下面分词义、语法、读音、翻译四大部分略举数例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吴文子先生就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节选(第五部分)所提出的部分英文译文问题再商榷,通过译例分析试指出对外宣传翻译,尤其政府公文的翻译,首要原则便是语义准确无歧义,不累赘,符合西方受众心理和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由"暴力革命"倾向"和平斗争方式",除却一般的原因分析外,还有深刻的经济学基础.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的社会化大生产及其与资本的互动,激化资本和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的矛盾,并引发社会危机,从而完成社会体制的变革.由于传统意义上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消失,"单纯的管理"层"知识型"工人阶级成为新的"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发展及其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的建立,资本主义从而向共产主义这一"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