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元吉是南宋政坛与文坛大家,与辛弃疾同为爱国人士.淳熙九年至淳熙十四年,辛弃疾因谗言被罢官免职,隐居于江西上饶,所居之处与韩元吉相邻,两人成为忘年交.在此期间,他们相知相惜,频繁唱和,往来词作有十余首之多.正是由于韩元吉赠词中对辛弃疾处境的深刻理解以及勉励期待,使辛弃疾在和词中将一腔不平之气及报国之情倾泄而出;两人志同道合的友情也成为词坛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2.
徐艳珠 《阅读与鉴赏》2007,(1):62-64,70
习惯上说的辛派词人是指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词风倾向豪放!"一派的爱国词人。其代表作家有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韩元吉、陈亮、刘过等。历来人们提及辛派词,多以“豪放”一语概括之,事实上,辛派词人的词作不尽是“豪放”,还不乏幽愤悲凉及深婉纤丽之作。辛派词人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较此前安定,但靖康之耻及山河破碎的现状仍激发无数胸怀天下的文人“要补天西北”,“不斩楼兰心不平”。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便催生了大量慷慨豪迈、激昂飞扬的词作。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韩元吉的《水调歌头》(和庞佑甫见寄)…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的西戍组诗虽然也不免有感怀个人命运和宦海沉浮的惆怅与沉思,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则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插图选粹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回顾少年时不识愁苦却无病呻吟的纯真幼稚,而今历尽沧桑饱尝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言不由衷,聊以应景。诗人具有雄才大略,关怀国事,力主收复中原,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全词蕴含着郁结于心的悲愤,痛苦和无奈。立于天地之间的诗人冥想神游,胸中自有风雷激荡。(福)  相似文献   

5.
有关《离骚》主题历代说法纷繁,不一而足,不过学界看法已趋于统一。通观全诗,《离骚》主题思想应是抒发作者爱国爱君“九死不悟”的忠贞情怀,以及渲泄自己空持才华而报国无门的极度悲愤的爱国忧思。但近来有学者提出“反腐倡廉是全诗(《离骚》)的主旋律”一说,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6.
贯穿辛弃疾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相似文献   

7.
《稼轩词》中不同方式的“笑”有着比较特殊而一致的内涵:笑并悲愤着、悲愤并笑着。这些笑的独特内涵或表现为狂放中的愤懑、或表现为旷达中的悲怨、或表现为嘲讽中的幽恨。这种笑并悲愤着、悲愤并笑着的人生态度,正是辛弃疾的独特个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尚林 《文学教育(上)》2009,(24):102-10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屡遭败绩。陈子昂时任随军参谋,一再劝武分兵击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反将其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悲愤难忍之际登临幽州台,写下此诗,以歌当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悲愤。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对他的词作,历代评论家都有很高的评价,以豪放派冠之。但是,翻开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却简直是一个愁苦的世界。愁情主题,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突出的主题。根据其生活和创作历程,辛弃疾的愁情主题的词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仕宦稳定的20年(1162-1181);二是42岁以后,罢官不定的25年(1182-1207)。纵观辛弃疾的词作,他一生词作愁情的主题的特征是“闲愁”,一种与众不同、意味独特的“闲愁”。一、辛弃疾词作“愁情”主题的内涵仕宦时期,辛弃疾的“闲愁”,是以悲叹…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他一生中写下了六百多首词,歌唱了时代的哀怨和欢乐、民族的悲愤和希望,在我国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一生在动乱的社会中度过。在他出生的前十三年,发生了“靖康之难”,中原沦于金人统治,辛弃疾家乡也被占领。他经历了女真贵族的残暴统治,目睹了北方人民遭  相似文献   

11.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品读】鹧鸪天,一曲爱国英雄的暮年悲歌。刘祁《归潜志》说这首词为辛弃疾“退闲”时作。辛弃疾志在抗金报国,谁知报国无门,横遭打击,被但心中块垒却是消磨不尽的。偶然有客人大谈功名事业,又勾起了他的沧桑之叹……词的上阙追忆青年时代的得意经历,激昂慷慨,声情并茂,活现了一位少年英雄的形象。“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壮岁”句追述了当年在耿京幕下运兵麾将的抗金业绩,“锦”句则艺…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时金人入侵,山河破碎,中原人民饱受涂炭,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抗金斗争风起云涌。这一时代特征使辛弃疾从青年时期就树立了抗金卫国、恢复中原的远大理想。但由于统治阶级集团的卖国投降,辛弃疾报国无门,只得将强烈的爱国感情,满腔的忧愤感慨注于笔端,于是就有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词作。对于辛词,历代学者和读者多从爱国思想的角度来加以肯定和表扬。以今天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标准来衡量,我们仍认为辛词是爱国主义的诗篇,但是,在肯定它的进步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金人入侵,山河破碎,中原人民饱受涂炭,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抗金斗争风起云涌。这一时代特征使辛弃疾从青年时期就树立了抗金卫国、恢复中原的远大理想。但由于统治阶级集团的卖国投降,辛弃疾报国无门,只得将强烈的爱国感情,满腔的忧愤感慨注于笔端,于是就有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辛词。对于辛词,历代的学者和读者多从爱国思想的角度来加以肯定和表扬。以今天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标准来衡量,我们仍认为辛词是爱国主义的诗篇,但是,在肯定它的进步性的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的词作中经常流露出种种难以排解的悲愁情结。有登高凭栏,北望中原,对大好河山沦陷的忧愁:“遥岑远目,献愁供恨”,“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被人嫉妒,遭受排挤打击的凄苦:“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闲愁最苦:“更有空负吞海志,苦无回天力的痛心:“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真可谓英雄末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恢复无望。酿成万千愁绪,时时缠绕着辛弃疾的整个身心:“忧愁风雨”,“春色如愁”,“晚日寒鸦一片愁”,“万斛愁来”。总之“如今识尽愁滋味”。这几多浓愁悲慨,深哀巨痛,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沉的思考,去努力探究其复杂的时代因素和个体因素。构成辛弃疾悲剧性命运和悲愁情结的原因有:一,辛弃疾坚决的抗金主张和恢复中原的理想不能实现,又饱受打击、排挤、罢贬之苦。“绍兴和议”后的南宋小朝廷已成惊弓之鸟。主和派把持朝政,辛弃疾又矢志不渝地主战,便与南宋朝廷主和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在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丘壑之志的词作,这些词作一方面体现出词人“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陶醉于丘壑杯酒之乐的生活,另一面则体现出志意抱负不能舒展的悲愤心情。从中,我们可看出词人隐逸的实践追求与趣尚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士人“隐居以求其志”的情感心态。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对他的词作,历代评论家都有很高的评价,以豪放派冠之.但是,翻开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却简直是一个愁苦的世界.愁情主题,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突出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写过很多词,留存至今的尚有六百多首。辛词题材广阔,表现手法多样,充满爱国思想,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辛词以豪放著称,慷慨激昂,纵横驰骋,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另一方面,他也有一部分词是用含蓄的笔调委婉曲折地表达他的爱憎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这是由于他长期遭受猜忌打击,政治处境孤危,激烈的感情不能直接倾吐,有时不得不采取的表现方式。暗喻的手法便是其中的一种。作者有时用暗喻表达他抗金复国的愿望,有时用暗喻揭露和讽刺南宋统治集团投降误国的政策,有时用暗喻抒发自己在昏主奸臣压抑下报国无门的悲愤,有时用暗喻对  相似文献   

18.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在淳熙八年和庆元元年,曾有两次较长时间的罢官闲居生活。在这近20年的赋闲生活中,由于屡次被诬陷排挤,他极为悲愤感慨,但特殊的遭遇又使他有口难言,报国无门。他只好欲说还休,欲吐还吞,过着萧闲颓放却又内怀激愤的生活,并将这无边的激昂愤慨,时而通过萧闲颓放的词作激射出来。因此,在他的闲居时期所创作的一部分词作中,就呈现出一些外若萧闲颓放,而内实激昂愤慨的词作。这既是他此时期的一种心态,也是其词风之一。当然,在他前后两时期的闲居生活中,这一心态与词风均存在着,只是其浓淡强弱多少有所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20.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很早便进入了文人的视野,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重要题材。明末清初,文人王夫之(船山)的词作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梦”意象。他的写梦词生动地记录了他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映射着船山的坎坷人生,并具有丰富的内涵:既表达了船山的爱国之情,又抒发了思乡情怀,还寄予了他报国无门的孤寂悲愤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