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779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SCL-90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低初中生:2)心理韧性、心理健康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3)心理韧性以及情绪控制、目标专注、积极认知维度及心理健康的抑郁和恐怖维度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的抑郁和恐怖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再加入心理韧性后下降。结论:心理韧性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即心理健康通过心理韧性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运用自制问卷,对江苏省60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考察了江苏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并对主观幸福感与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男女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正性情感和自我满意感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决定的;(3)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是直接的,而生活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既有直接作用效果,又有充当“中介变量”角色的间接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认知灵活性、适应性与情感幸福感的关系,为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探索新的途径。采取整群抽样方法,运用认知灵活性量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对某高校2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大学生认知灵活性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和城乡的差异;认知灵活性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与大学生适应性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认知灵活性对积极情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适应性在认知灵活性和积极、消极情感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提高认知灵活性的角度入手,来增进大学生适应性和积极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职业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正常水平,性别、工龄、婚姻状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不显著。学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但对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显著。在相关及回归分析中发现SCL-90总分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主观幸福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体校教练员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体校教练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了我国体校教练员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结论:(1)积极应对方式与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付与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都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与高的幸福感紧密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则对幸福感有消极影响作用;(2)教练员职业压力源和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3)积极应对方式与工作任务本身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维度成正相关;而教练员消极应对方式与工作任务本身、组织结构和氛围、职业发展、家庭因素、工作待遇和社会关系呈显著正相关;(4)压力是预测教练员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应对方式和职业压力源对幸福感的体验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价值观量表,考察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价值观的关系。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价值观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而行为方式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对健康的担心"上,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3)相关分析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的大多数维度都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两个学期积极心理的健康教育干预后发现:幸福感总分及维度分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心理品质除灵性与超越维度外,其他维度和均分存在显著差异;幸福感在抑郁与愉快情绪维度性别差异显著;积极心理品质在自我管理与谦虚维度性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幸福感的关系,采用教学效能感量表和综合幸福感问卷对167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能感对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个人教学效能感对除正性情感外的其他幸福感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一般教育效能感对幸福指数、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自我价值等幸福感的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的因素,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到以下三个结论:结论一,张瑞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直接使用;结论二,除父母受教育程度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其他人口学因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三,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4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应用自编自我意识量表和SCL-90对广州市城区71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研究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状况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较好,自我意识发展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以及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SCL-90各维度与自我意识总均分都显著负相关,其中的抑郁和人际敏感与自我意识的相关最为密切,自我意识中的自觉性、自信感、能力评价、体貌评价和自尊感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应该采用多维视角看待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水平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运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整体随机抽样,对76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均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城乡差异;生活事件分别可以解释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变异的5.1%、3.7%、1.3%、17.3%。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受人歧视冷遇、亲友死亡、与老师关系紧张、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批评或处分、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被盗或丢失东西、家庭经济困难、与人打架、家庭施加学习压力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生活事件,可以不同程度地解释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变异的14.8%、13.9%、8.4%、30.0%。结论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均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城乡差异,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随机选取广西民族师范学院9个学院287名贫困生进行测查,分析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现状及其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呈现高宜人性、高严谨性、高外向性、高经验开放性以及低神经质;不同生源地的贫困大学生在经验开放性、严谨性维度上存在差异显著;经验开放性这一维度在性别、年级主效应显著,具体表现在得分情况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学生;贫困大学生人格的经验开放性、严谨性、外向性和宜人性关系与心理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心理幸福感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研究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自我概念量表(简化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4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并使用AMOS 24.0软件在自我概念、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之间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理弹性在研究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男性自我概念得分显著低于女性(t=-2.033,p<0.05),心理弹性得分(t=2.796,p<0.05)和坚韧性维度得分(t=3.455,p<0.05)显著高于女性;(2)研究生自我概念、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得分显著相关(p<0.01);(3)自我概念既直接预测心理健康(β=-0.386,p<0.001),又通过心理弹性间接预测心理健康(β=-0.263,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9%。因此得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心理弹性密切相关,心理弹性在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泛在化的新媒体使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主观幸福感对生活的心理体验.为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本文对吉林省十所高校1610名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倾向于幸福,性别、年级等各维度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新媒体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呈现积极的正向相关关系,适度的新媒体使用能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然而过度的使用会带来孤独、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5.
笔者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价值观量表>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价值观状况进行测量并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在性剐上差异不显著;男女大学生在价值观量表的权威意志取向维度(二阶因子)和享受人生、冒险求成、社会同情、承认权威、诚实守信、追求荚、求知好奇、自我中心这8个一阶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幸福感指教与个人生活价值取向堆度、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维度(二阶因子)和维护传统、独立进取、享受人生、冒险求成、社会同情、诚实守信、追求美、求知好奇这8个因子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价值观密切相关,针对目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男女大学生价值现的差异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篮球、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结合认知进行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多纬度的影响.方法:抽取江西师范大学SCL-90调查中心理因子得分≥3分的学生23名,采用分项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认知-运动干预实验.结果:实验组干预后各心理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得分.健美操组在强迫、偏执性因子方面差异显著(p≤0.05);篮球组在抑郁因子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敌意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篮球与健美操的认知-运动干预能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发生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一般学业自我(G-ASCS)和主观幸福感量表(SWB)对初一到高三共59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且学业成就发展水平最高,学业能力的发展水平最低;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在总体上和学业能力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优于女生;中学生学业自我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中学生学业自我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及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相关显著,其中学业自我各因子与负性情感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正性情感、学习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学业体验和学业能力对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有较大的预测力,预测力在0.20-0.39之间。  相似文献   

18.
研究高职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及焦虑状态的现状,及关系。采用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对整群抽样的1612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自尊水平与抑郁、焦虑状态三者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两两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6.抑郁(β=-16.63,t=-3.97,P<0.001)、焦虑(β=-0.04,t=-0.14,P<0.001)均负向预测自尊水平,三者间关系紧密,自尊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22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普遍高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初三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低于初一和初二,快乐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学生的社会支持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社会支持在性别和年级上没差异;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和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除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环境满意、消极情感无明显相关外,社会支持中的各个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选取广州市三所中学679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量法探讨中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市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 E(外倾性)、C(严谨性)和A(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正相关,N(神经质)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在广州中学生中,5个人格因素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3.6%的变异,神经质对负性情感有较好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倾性和严谨性对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起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