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在孵卵期间,只是给卵以适宜的温度,受精卵便可在静息状态下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胚胎发育,直至破壳而出。  相似文献   

2.
巨人树     
当目光投注到大自然时,你会发现那高山大河、那平原旷野是何等的壮美,令人胸怀开阔,精神为之一爽:而那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无不萌动着生命的气息也使人赏心悦目,兴味盎然。且看:巨人树“耸立着,直到天顶”,那是“上侏罗纪的一个品种的最后孑遗”;沿阶草’‘针叶细密地排列在藤条上,无声地展露着生命的韵律”;而各种鸟语则“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乐”;蜜蜂虽小,却“无限风光尽被占”;笨重的大象,不乏智慧,人象间竟也能沟通。大自然的山水草木鸟兽都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给人类物质的精神的享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草木鸟兽吧!  相似文献   

3.
1、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课文中说,蚋并不弄死或吃掉蝉,只是在蝉卵里换上蚋卵而已,故此处的“牺牲”一词用得不当。宜将原句中的“让自己牺牲”改为“让它毁掉自己的卵”。 2、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课文中说蚋要在蝉卵里换上蚋卵,蝉卵里换上蚋卵以后,蚋卵业已受损,而如是“混进异类的卵”,那原来的卵(蝉卵)必定完好无损,只是把  相似文献   

4.
写在前面     
金秋十月,橙黄橘红,天碧云淡,雁跃南飞。也许,紧张的学业已经使同学们忘记了窗外的秋韵,那是大自然的“艺术品”,而书与知识只是人类精神的“艺术品”。同是“艺术品”,前者更鲜活,更有生命的勃发之气。如果我们都成为植物学专家,以知识的眼光去审视每一朵花,我们眼里就不再有花香花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特有的魅力,赋予我们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课堂。孔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儿童的第一批“思维课”不应该在教室里由教师干巴巴地说教,而应当放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进行。他号召教师们带着自己的学生“到田野上去,到公园里去吧!从思维的源泉中开怀畅饮吧!正是这股生命的清泉,将使你的学生成为睿智的研究者,富有钻研精神的,求知旺盛的人和诗人”。由此可见,大自然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作用。借助大自然的魅力可以使语文教学变得绚丽多姿。  相似文献   

6.
生命与审美     
宇宙是活的生命。宇宙生命自我展现为万物的生命;万物实现着自我生命的同时就在实现着宇宙生命;体验着自我生命的同时就在体验着宇宙的生命。当我们通过体验万物的生命而体验自我的生命,并同时体验着宇宙生命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火与万物的生命之火,以及宇宙生命之火在同一个交点上燃烧了。在那一个瞬间,所有生命的节奏韵律在同频共振了。这是对宇宙场与能贯通万物并将万物熔为一体的体验;在这一刻,我们体验到活的生命向大自然的复归,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合一。这就是儒家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谓“物我两忘”的境界,亦即禅宗所谓“空无妙有,瞬间永恒”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一条淡淡的、时隐时现的内容线索:那就是贯串其中的“大生命”意识。不只是指向人类生命的个体现象,而是关注大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这就是“大生命”意识。教师如果关注这条教学线,通过教学努力,定会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关注生物和人类的生命平等,使人和自然和谐地相处。  相似文献   

8.
耐人寻味的“借巢孵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的繁殖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完善的过程,绝大多数鸟类有筑巢、孵卵和育雏的行为,这些都给后代的成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有极少数鸟既不会筑巢,更不会孵卵和育雏,如杜鹃、响蜜鴷、啄木鸟、某些文鸟和几种野鸭等,那么它们怎样繁殖后代呢?它们通常采用“借巢孵卵”的办法,把自己的卵寄放  相似文献   

9.
鸵鸟的智慧     
读到一本讲鸵鸟的书,说到鸵鸟不但是行动快速、深具力量,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动物。“鸵鸟是有智慧的动物”,这个观点对常以谬误的眼光看鸵鸟的人,确实是全新的见解,因为平常我们骂那些不能面对事物、没有勇气的人,叫做“鸵鸟心态”,而对于愚笨的人,我们就直接叫“鸵鸟”了。那是因为从前的动物学家研究,鸵鸟遇见危险时,会把头埋在沙堆里。但是,鸵鸟岂是这么笨的动物?新的动物学家已经证明从前的错误,鸵鸟在遇见危险时,如果是平时,它会奋力地逃开,如果是孵卵的时候,它会把长脖子沿着地面伸长,把头隐藏在沙堆后面,以保护自己的孩子,免于受到伤害。鸵鸟的这种行为是深有智慧的,因为高大的身躯再加上伸长的脖子,即使数里外的敌人也看得见,如果把自己扮成沙丘的样子,就不容易被发现了。鸵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展出来的智慧,使我深受感动,来鸵鸟并不是愚笨无知的,由于用无知的眼睛看它,才使我们有愚笨的知见。不只鸵鸟如此,像我们随处见的变色龙、枯叶蝶、竹节虫、面蜘蛛等等微小的众生,为了保生命,繁衍后代,都发展出多么腻的智慧呀!因此,对于众生,我们不可轻估量,众生的心灵实在隐藏了奥的宝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就以鸵鸟来说吧!鸵鸟在求的时候喜欢跳舞,它们跳起舞...  相似文献   

10.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自己都似乎感到有一些迷茫。我们为什么要“感恩”?因为“感恩”是一种领悟。这种领悟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的。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对太阳的“感恩”,那是我们对温暖的领悟;对碧草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相似文献   

11.
苏静 《中国教师》2004,(3):34-35
题记: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用诗意的教育感化心灵时,那温情而遥远的生命之光便会悄然明亮追索者的眼睛。  相似文献   

12.
发现快乐     
人生在本质上是快乐的,快乐的理由有很多。每个人都是幸运的。只要我们对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稍加追问,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幸运属于自己。我们的确应感谢大自然的造化。大自然不欠谁,它完全可以不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然而,它却对你慷慨大方,从冥冥之中造就了你,使你有了生命,有了酸甜苦辣,有了七彩人生。实际上,能来到这个世上,是人最大的幸运,其他的东西便不足挂齿了。每个人也许命运不同,那只是生命体验方式和细节不同,而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生命的宝贵程度是一样的,生命的神圣是一样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富有者…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为什么要有道德?大自然的生物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它们没有也不需要道德。而人乃万物之灵,“灵”在哪里?恰恰就在于其独具的人文力量,尤其是在于其践履的道德智慧。智慧从何而来?来自人与人之交往互动所凝成的真知、善道和美感等经验结晶。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是身体和生命的课堂。朱小曼说,语文“作为一种智慧的知识,它必然是渗透了人的生命,与此相应,由这种知识所创造的财富就不只是物质的或精神的,它同时也包含了本体的人的生命的丰满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如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所说的“应当向人类(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那怎样根据文本从身体向生命发掘呢?  相似文献   

15.
【赏析】 文章浓墨重彩写枫树无所不包之关.作者进而联想到“星座之关”“北极光之关”.暗示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充溢着关。那么生活在美丽大自然中的人们在关的面前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有的人善于发现关、欣赏关。并且传颂关、赞美关。而有的人或因俗务或因熟视无睹而漠视关。因此,“你见过那棵树吗?”是一个虽然简单却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同时别忘了发现、享受大自然的关,生活的关。让生命多一份从容与雅致.而不是深陷世俗名利的浪潮。  相似文献   

16.
刘关军 《小学生》2010,(1):36-37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树之叶,并无两片相同,但我们却不觉得突兀,反而觉得十分和美。究其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世间万物万事正因“不同”而充满生机。“和而不同”既是自然法则,也是处世哲学,当它进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一种教学智慧。在语文课堂中,应该能听到儿童生命成长的拔节之声。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赞歌     
看世间涛走云飞,等闲了花开花落,大千世界,世事沧桑,我终于提起我那稚嫩的笔,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题记抛开尘世的杂乱,我用我那闪亮的双眼窥探着这个世界——生机盎然的世界。一切的爱恨情愁都在这无声的世界里画上了句点,留下的只有生命,高昂的生命,我要赞美的生命!生命是洁白的。像那洁净的美玉,深邃而华丽,晶莹而剔透,包裹着傲然于世的清白。当有污秽想到玷污它时,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它带着无瑕离去。生命是芬芳的。像那“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独立枝头,她用自己那微弱的颜色装点着这个世界,虽只是那么一丁点的黄,却尽显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正>多年前,针对功利性的应试思维造成历史课堂教学中“人”的缺失现象,历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曾提出了构建旨在能够促进学生生命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生命课堂”理念。其内涵之一,便是强调要关注历史中的“人”,即主张教给学生的历史不应当“大而空”,缺少生命气息,而应当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和“有温度”的历史,这才会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人”在历史之中跃动着的生命力。不仅如此,历史生命课堂观还主张要特别关注课堂中的“人”,即历史课堂只有真正成为促使学生生命质量获得全面提升的“思维场”“情感场”和“生活场”,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价值     
五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失了 ,只有冷峻的雪山默然屹立 ,是无谓的牺牲 ,还是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年轻的大学生永远地闭上了智慧的双眼 ,是盲目的送命 ,还是用死来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花卉盛开的地方突然看到凋谢 ,这不得不让人们为之扼腕。古人教训我们的是“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勿临渴而掘井 ,宜未雨而绸缪” ,只有事事有充足的准备 ,行动之前再三权衡思索 ,我们才会不断地成功 ,而失败基本上与我们无缘。今人给我们总结的是 ,任何人只要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好 ,学生的任务就…  相似文献   

20.
赵茜 《今日教育》2010,(7):54-55
儿童有自己的生活,教育必需尊重儿童,立足于儿童的天性,遵循其生命内在的节律,智慧地等待,他们才能厚积薄发,舒展着不同的姿态,挥洒着不同的灵性。如果把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看作是儿童自己的生活,而“三味书屋”则是儿童异己的生活世界。儿童在“百草园”中是欢乐的、自由自在的,在“三味书屋”却受到管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