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之经典,在中国,甚至在当今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故《论语》的翻译显得举足轻重。本文从辜鸿铭英译版《论语》中的"与"字入手,对其作穷尽性统计分析,总结"与"的多种翻译。全书"与"字出现143次,主要用于动词、介词、连词和语气助词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经典,《论语》在国内和国外学术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不同历史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不仅梳理了古代研究《论语》和孔子思想的文献,而且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孔子及其思想和学说,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拓宽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者由于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容易在翻译中塑造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中国译者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的几个具体例证为语料,分析形象学视阈下如何在翻译中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论语》作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之“圣经”,它是一部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孔子)耀古今。”《论语》中的每句话几乎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对学校的管理具有指导作用。拜读《论语》,探索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中国传统化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荟萃。今天,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还可以从《论语》中获到滋养现代人心灵的内容,在与西方明、现代明的比较中,解读中国化。鉴于上述考虑。我在语教学中,除了教材中选来的《论语》篇章,还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内容。针对学生对《论语》距离现代久远,对古代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体会《论语》中所包含的平常事理,拉近圣哲与当代中学生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只要稍有点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论语》。《论语》对中国历史、中国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我们不能仅仅记住这一书名,还应对它的内容和价值稍有了解。  相似文献   

7.
<正>让年轻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论语》,但《论语》的打开方式却是个问题,即使有兴趣的学生也有读不下去的情况。是什么原因让对《论语》产生了兴趣的学生读不下去呢?讨论起来,除了文字上的原因外,是《论语》的体式特征拉远了与学生的距离。《论语》整本书只是零乱的章句,章句之间大多没什么联系,虽有"篇",但篇名并不反映本篇整体的内容,篇的内部也  相似文献   

8.
刘金霞 《教育》2012,(15):28-29
《论语》作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之"圣经",它是一部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孔子)耀古今。"《论语》中的每句话几乎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对学校的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进入新时期尤其新世纪以来,《论语》注本大量普及,而对于新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也开始慢慢兴起。本文主要论及的是新时期(1978)以来三十年的《论语》注本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一、执教《孔子游春》的缘由孔子的思想,不光对中国,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永恒的意义。因为要寻“根”,因为对民族文化怀有深深的敬重,我读起了《论语》。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我切合实际地把《论语》中跟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有用的语录整理出来,进行分类,并于2006年2月17日向全校教师做了《聆听孔子》的专题汇报。该专题汇报得到了江苏省教科院中文系专门从事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研究二十余年的姚曼波教授的充分肯定。于是,我想通过这个支点,引导身边的人去读《论语》,尤其是想引导小学生去诵读《论语》中关于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关于学习等浅显…  相似文献   

11.
文章拟对《论语》中“之”的用法作一穷尽性的测查与分析,以探讨“之”在先秦时期的使用特征,从而为古代汉语以及汉语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定州汉简《论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论语》抄本,与今本《论语》在文字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尤其是汉简中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俗省字和同义词,这些差异对于研究汉代文字状况和《论语》的早期面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词尾“然”是上古就有的词缀,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活动能力。《朱子语类》中,后缀“然”不仅构词数量多,而且活动能力很强。文章调查了词尾“然”在《朱子语类》中的使用情况,并从发展的角度,对“然”作了历时梳理。  相似文献   

14.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子夏说的一句话,一直以来被看做是"读书做官论"而影响了中国文人学士几千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尤其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而受到严厉的批判。但经分析文本,还原此句话的真实含义后,就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它对现实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我”与“吾”的区别,是古汉语语法中时常被提到的一个话题。自从王力先生作了经典性的阐述之后,时有学者加以质疑、商榷、补充和修订。我们认为应当逐一将古代文献中的例句加以索引、统计.然后进行分析,这样的结论才是可靠确凿的。本文以《论语》为语料,首先进行了索引、统计。然后对照王力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何+V”中“何”字功能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论语》中的具体句例,对古汉语“何+V”结构中的“何”字性质加以研究分析,界定“何”字为疑问代词,而不作疑问副词,解决了把词性与句子成分错误关联的问题。遵循古汉语语法规则,探讨了判断“何+V”结构中“何”是前置宾语还是状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典籍,而且它与《诗经》等许多历史经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论语》作为儒学经典,阐述了孔子的言行和其价值观,其“《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内容,特别是孔子本人对《诗经》内容的阐述评价作为切入点,浅析《论语》“诗学”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语》把知耻作为树立荣辱观的起点,把处理义利关系作为荣辱观的基础,把人格作为传统荣辱观的一个核心,把尊严作为传统荣辱观始终强调的一个基本点,始终把整体观念和人伦关系和谐作为传统荣辱现的根本,始终强调奋发有为、自强不息这一荣辱观的人生动力作用.《论语》之荣辱观中涉及的一些伦理理想,与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荣辱观特别是《论语》之荣辱现对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论语》语言的美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文学语言的宝库,它以独特的语言风貌,充分展示出了中国散文语言的文学神韵,有无比巨大的美感效应。体现在文学语言观的美感效应、情境营造的美感效应、形象显现的美感效应、句式设置的美感效应、逻辑思辨的美感效应、生命活力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