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汝昌丁汝昌(1836—1895),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县丁家坎村人."少年犖负奇气","厥性毓慧".父灿勋务农,家境贫苦,遣他为人佣作.咸丰初年,庐江一带荒旱严重,他父母双双饿病而死.1853年,太平军攻克庐江,丁汝昌遂参加太平军,隶于程学启部下.陈玉成命程佐叶芸来守安庆.1861年,清军围攻安庆,太平军再援安庆失利,程率部下三百人降清,丁汝昌同被编入湘军.安庆失陷后,曾国荃使程领开字营,丁汝昌为哨官,授千总.次年,程部拨归淮军,随李鸿章到上海镇压太平军.不久改隶于刘铭传,升营官,领马队.1864年,擢副将,统先锋马队三营,参加镇压东西捻军.同年,闻有“大将避地名”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何绍基的生平及其诗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何绍基,字子贞,晚自号猿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十二月初五日,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七月二十日,享年七十五岁。 何绍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求学应考(道光十八年以前),编修典试(道光十八年至咸丰元年)、简放学政(咸丰二年至五年)和绝意仕进(咸丰六年至同治十二年)四个时期。他的儿童时代生活在道州。两岁前住道州东门本家,两岁后因父拔贡入都,随母“就育于舅氏”。  相似文献   

3.
程学启是太平天国的叛徒。程学启叛变太平天国革命后,先效命曾国藩的湘军进攻安庆,后又追随李鸿章的淮军攻陷苏州、嘉兴等地,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后期出现的叛降风潮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的崩塌,领导集团封建腐化以及“君臣相忌”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一华尔"一八三一年生长在萨伦地方的一个麻省的古老家庭中".吴煦说他"自咸丰十年始来上海,据述曾任本国武职习练军事".此说有误.华尔在咸丰元年(1851年),就以大副身份乘三桅船从旧金山到上海.咸丰七年,在中国海岸的一艘轮船上当大副.咸丰九年,又在一艘长江轮上当大副.不久,当了清朝武装轮船"孔夫子"号的管带.这时,他经人介绍与四明公所董事杨坊相识,毛遂自荐,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华尔并未"任本国武职".当初他曾想进西点军校,但未成功.十五岁时,离开家乡,后在南美参加过加里波的的意大利军队,在克里米亚当上法国尉官,因此懂得军事.  相似文献   

5.
联话两则     
一江南名士尽低头清末民初的一位大名士王壬秋(1833-1916,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曾国藩幕客。入民国后,袁世凯曾聘他为国史馆馆长)。他也有以妙  相似文献   

6.
张謇,字季直,1853年(清咸丰三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门的一个农家.本着"以读书励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的精神,科场拼搏30年,终于在42岁时金榜题名.他深切地感受到科举制度之摧残个性,禁锢人才,"遂一意断仕进",萌发了兴办实业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彭玉麟是湘军将领中崭露较迟而位居要职最久、且又诗兴不衰的奇特人物.在当年长江水师长期保持十八营建制的过程中,他只分统八营,位在杨载福之下,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才授广东按察使衔,但他政治上的以退为进,思想上的居安思危,性格上的刚直忤时,体质上的善病不死,使他意外地获得了他的同僚们无可企及的荣宠和优渥,而这些特  相似文献   

8.
一、清朝末年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的萌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患频仍。倡议革新教育,始于咸丰年间(1850—1861)。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奕诉奏请设立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同治元年(1862),恭亲王奕沂聘请英人包尔腾(Burdon)充任教师,在北京成立同文馆。同治四年(1865),同文馆由一个翻译学校改为高等学堂,并逐步变为一个实用科学的学校。同文馆肄业的学生,其所学  相似文献   

9.
所谓“耕”,在他看来,就是家中男子要耕地施肥,种菜(蔬)、养鱼、喂猪等;家中女子主要是“学洗衣煮菜烧茶”、制鞋、做小菜等,这是他为家中男女规定的日定功课(《曾国藩全集·家书·致澄、沅、季弟》,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相似文献   

10.
赵以炯,字福祖(又叫佛祖),号仲莹,咸丰九年(1859)三月初一日生 行二。 赵以煃,字培祖,号季宣,咸丰十年(1860)五月十四日生,行四。 老二老四生辰仅隔一年又二月,世间是属罕见。考其原委,乃因老二以炯与老三以炳为孪生故也。 赵氏四弟兄,皆为功名人物。大哥以焕(钦祖)为光绪壬午科第十二名举人,袭骑都尉  相似文献   

11.
情痴彭玉麟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有感于军中将帅之才太少,便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湖南的人才,有人向曾国藩推荐了一位湖南衡山人彭玉麟。当时的彭玉麟母亲刚去世,加上他天生就有很浓厚的隐士气质,所以一再推脱说自己不想出仕。  相似文献   

12.
在左宗棠的评价上有两个问题,一直为人们诟病:一是他曾参预过镇压太平天国的活动;二是他曾一手镇压陕甘回民起义。这两件事,究竟他要负什么责任,是值得研究的。首先谈谈左宗棠和太平天国的关系。从太平天国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的十四年中,左宗棠只是到1860年以后的四年才与太平天国发生了直接关系。前十年左宗棠主要考虑的“天下事”并不是如何对付“太平军”。他参加科举连连落第之后,无意仕途,一再不肯出山,既出,又一再引退。虽经湖南巡抚骆秉璋再三邀请,也只答应以私人关系,帮帮忙,拒绝接受“关聘”。他这种冷淡的态度,曾使咸丰皇帝产生怀疑。1858年12月(咸丰8年12月),成丰帝特地召见郭嵩焘时,有这样一段对话:“上曰:尔  相似文献   

13.
翁同和(1830年—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又号松禅,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人。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入翰林。先后为同治帝、光绪帝师傅。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于1882年、1894年两入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他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抗战,成为帝党中坚,又积  相似文献   

14.
一、湘、淮军军制1、湘军鸦片战争后最早建立的非经制兵是湘军,由大地主大官僚曾国藩创建。其基础是他在湖南湘乡的团练和江忠源的“楚勇”以及湖南各地的团练乡勇。1853年(咸丰三年)正式创建营制,因这支拥有五营、六千人的乡勇起源于湖南,便被称为湘  相似文献   

15.
何如璋,字子诚(1838—1891年),广东大浦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乡试中举,同治七年(186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以侍读出使日本。  相似文献   

16.
古代"命价"     
清咸丰九年(1859年)9月18日上午,皇帝在北京玉泉山清音斋召见福建布政使张集馨,问起了福建械斗的情景,摘抄对话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丁汝昌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人。生于1836年11月18日(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少卓荦负奇气”,“厥性敏慧”。父丁灿勋务农,家境贫苦,遣他出外为人佣工。当地人认为最低贱的三种职业“放鸭子”、“引瞎子”、“摆渡子”,他都干过。又遣他从人磨豆腐,“劳而无值”,自己一个人勉强(饣胡)口,无以赡家。咸丰初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荒旱,他父母双双饿病而死。  相似文献   

18.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湖南新政为全国各省之冠。湖南巡抚陈宝箴是这次变法运动的先驱,作为一位封建官僚,他能在变法运动中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他对变法的观点与康、梁有着很大的分歧,这是本文所要探索的主要问题。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乡州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由大学士荣禄推荐,诏授湖南巡抚,因推行新政,到二十四年(1898)八月,上谕:“陈宝箴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28)。他任湖南巡抚  相似文献   

19.
《考试》1994,(1)
(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人呤利记录李秀成的谈话“你们外国人难道没有看到”他说:“咸丰诸妖知道你们和我们是同宗教同家庭的,就阴谋拉拢你  相似文献   

20.
牛树梅诗歌再现了他两次从军经历。第一次从军发生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廷针对瞻对的战争,第二次从军发生在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围堵太平军北伐的战争。第一次军旅诗印证了有关茶马古道的传说和文献记载,印证了主帅琦善在奏折中所预设的征剿策略,描述了民族融合的历史画卷和170多年前藏族同胞生活的历史样态。在第二组军旅诗中,诗人描述了太平军北伐的历史图景。他的军旅诗慷慨任气,充满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且具有苍凉悲壮、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大笔勾勒的白描手法与典型的细节描写,成就了其情真意切、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