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与崔永元认识是1998年的事儿。 1998年夏天,我到省会郑州办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朋友小郑对我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来郑州了,住在省委一所。我正好也在省委一所住,于是就同小郑一起拜见崔永元。 来到崔永元房间,中央电视台的4位著名节目主持人都在这里,除崔永元外,他们3个是白岩松、敬一丹和水均益。他们四人正在围着一台电视监视器看录像带。小郑把我介绍给崔永元。他望了我一会儿说:“你是南阳人,南阳我没去过,可我听说过。”他说到这里,突然像想起了什么,邓小郑说:“刘振敏刘老师不就是…  相似文献   

2.
早在童年,我就养成个嗜报如餐的习惯。那时候读《中国少年报》,全学校订得一份,送来之后,我常常抢到手里,先看为伙。我觉得报上的知识比本里的多,报上登的事儿比课堂上的新鲜。课余时间,我给同学讲报上读来的故事,放了学还给村里的老人说美国、苏联如何如何。曾记得,老师还帮我修改了一则快板,让我有“六一”节说唱,现在只记得前几句了:  相似文献   

3.
蔡闯  李蕾 《新闻与写作》2006,(12):25-26
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汪良一直摆弄着一部新型手机.不时接个电话。只要上班,他就忙。“我不加班,也不在周末安排事儿,”他说,“当然了,只能足‘尽量’而已。”  相似文献   

4.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0):52-52
到底谁聋 老张怀疑我太太耳朵渐聋.决定考验一下她的听觉。我轻手轻脚地走到她身后十米的地方。“惠芬.”我说,“你听得见我吗?”  相似文献   

5.
老张回到家,看到儿子小张还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玩着游戏,老张就很生气。生气的老张叱责小张说:"玩儿,玩儿,就知道玩儿,你这大学算是白念了。"  相似文献   

6.
两次打电话给张越,要求对她进行采访,她却一再推辞,直到“被逼无奈”才与我敲定见面时间,可她仍旧在说:“其实我真没什么可采访的,事儿就是那点事儿,都跟别人说过了,最近也没什么新变化。”鉴于她这种“态度”,我在坐定之后,向她发问的第一句话便是:“你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老张退休已近两年了,组织上一直未调来新的局长,所以他用的桌椅就一直空着.抬头看见对面的空桌椅,我仿佛看见老张在那里坐着写字,或者站着,佝着背细致地为陈旧的纸张刷去灰尘、修补破损……偶尔有人从门前经过与他打招呼,他总是忙抬起头,眯上一会眼睛看清来人后说:"啊,是你,你看我这眼睛".  相似文献   

8.
我读《无极之路》是在新春佳节。我被书中的主人公——无极县委书记刘日清廉公正、勤政爱民、善于思考、勇于开拓的精神所感动。我觉得像刘书记这样德才兼备、与百姓水乳交融的父母官并不多见。所以我当时对人物的真实性竟有三分怀疑。读者的心境有时是相通的。我国著名的楚辞专家、年近八旬的文怀沙教授在看过《无极之路》后曾对作者宏甲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  相似文献   

9.
电视民生新闻这些年收视率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它报道百姓身边的事儿,比较贴近百姓的生活,获得观众的一致认可。但是它又呈现出了低俗化、娱乐化的发展倾向,本文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民生新闻报道的基层意识建构,体现了媒体的基层意识。  相似文献   

10.
《黄冈日报·社会生活》周刊创刊已三年,我一直担任该周刊的编辑。尽管创刊时间不是很长,上至领导干部,下至百姓市民,大都认为该周刊可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16,(1):125-126
江苏影视频道作为江苏广电旗下第一专业影视频道,多年来立足影视特色、力求"讲好中国故事",倾力打造了全国首档日播话题栏目《剧说那些事儿》。自制栏目剧将百姓故事与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相连接,构筑了广泛的受众基础的同时也为频道磨砺了一支非常专业的内容创作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2.
金霞 《记者摇篮》2006,(5):12-12
2004年的10月8日,当我以新北方的第一张面孔和新北方共同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当中的时候,我的生命就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那是我26年来不曾体会和感受的新的生命震颤……转眼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我能够感受一档节目带给我的改变,内心变得厚重而敏感,情绪变得沉静而平和……。一档节目,一个在其中的人,互相感染着,渗透着……新北方的品牌代表的是正义,伸张,向善,向上,是在呼喊着民心所向的声音,而主持人作为一档节目的品牌形象的表达,自然被赋予了节目所传达的气质,这个气质让百姓信任,让百姓喜欢,让百姓觉得你和她是那样的接近,你就是新北方!但…  相似文献   

13.
去年4月,我代表贵州省参加“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做文与做人”演讲比赛。比赛回来后,演讲稿也随之刊出。原以为一桩事儿就这么结束了。9月,一封来自部队的信件飞抵我的案头。写信的战士说:“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爱’的呐喊,这种真诚的爱,都因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畏的献身精神,感召着我们当代军人。”几天后,我接到同事的传呼:有一位老人已经是第3次登门找你了。这段经历使我感动。原来老人看了文章后,千里迢迢找到单位,才发现巧逢国庆放假。茫茫人海,要寻找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好不容易等到7天的假期过去,老人在办公室里又扑了一个空。老人留下的话是:文中流露的真情和感人至深的东西太多了。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做报道、写评论,我没少对北京市出台的政策、办理的案件提出质疑和批评.个人博客上的文章,批得就更"狠"一点.如果有一天我犯点事儿"进去"了,对有没有"那事儿"只字不提,却只说自己是"因言获罪"--有关部门抓我是为报复我批评他们,您会不会觉得我这人特矫情?  相似文献   

15.
海岩自述像 我单位里的人觉得我的那些作品是别人写的,在他们眼里我不太像能跟人正经谈恋爱的人,比较冷。我回家不爱说话,因为我在单位说话太多了。我妈妈说你就说点什么吧,我说说了一天了,我就想休息,睡觉,不想让别人打扰。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但长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什么事儿也不能太喜怒形于色,老忍着。  相似文献   

16.
济宁日报于2007年5月创办《民生》专版,我被安排负责专版的编采工作,从此踏上了民生报道路.一晃5年的时间过去了,摸索着一路走来,最让我难以释怀的便是爱,挚爱《民生》,更热爱"民生". 紧盯百姓身边事 《民生》创办之初,对民生新闻的概念定义尚不清晰明了,难以准确把握《民生》的定位.但在大脑里有一个大概的"筐",那就是有关百姓生活的新闻事件都应该装在民生这个"筐"里.确定了这个"筐"后,自己内心似乎有了些许兴奋:生活在最基层的百姓,其生产、生活中遇到急事、难事、感人事,可以有一个展现的阵地了.《民生》,是百姓表达自己愿望的平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皆能展现在这一板块里,我也为能在这个板块里耕耘而兴奋.  相似文献   

17.
会议并无过 说起采访会议,通讯员是最为头疼的了,因为会议新闻难以出新出彩;而百姓普遍对媒体上发的会议新闻不感兴趣,因为多数会议新闻没有说出大家想知道的事儿。  相似文献   

18.
曹春慧 《大观周刊》2012,(19):183-183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从教十八年来我辛勤的耕耘在三尺讲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我深知为了我喜爱的教育事业,面对像花儿一样的孩子,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做一片能把这些花儿衬托的更加美丽的叶子!”  相似文献   

19.
★“河南人”之后的故事 《别拿上海人说事儿》的责任编辑杜强说,你写了河南人我就不能写上海人么? 《俺说你们北京人》的责任编辑阿荣说,我觉得“河南人”这股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我感觉这个事就要过去了。 《湖南人凭什么》的作者周兴旺说,盗版的《湖南人凭什么》成了湖南公安方面的重点打击对象。  相似文献   

20.
我是炒茶人     
我出生在“中国白茶之乡”溪龙乡,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从1996年起,我村开始发展白茶产业,2009年,村里人均茶叶生产收入超过3万元,家庭年收入超百万的不下10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溪龙时曾说,“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