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托尔斯泰的美学观如其世界观一样,是极其复杂的。19世纪80年代他站在俄国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以道德作为衡量和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审视了欧洲文学艺术领域及其历来被推崇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也包括他本人的创作,进行大量的否定。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告诫艺术家要“深入到一般人的生活中去”。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创新,创新主要是用新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中的新东西,和颓废派艺术家只是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有本质区别。托尔斯泰强调艺术必然具有感染力,并把感染力的大小归结为艺术家的真诚程度。作家强调“以情动人”是正确的,但这里过分强调感情有损于作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语言和本体论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当代西方哲学中语言和本体论这一基本问题的评价 ,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语言和本体论及其相互关系是如何构想和理论化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可以被理解成在关于命名之性质、言之性质以及它们和本体论的理解之关系诸问题上的各种不同理论。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经过近90年的摸索与总结,时至今日,中国作曲家们励精图治、兼容并蓄,把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同西方完善的作曲技巧结合起来,掀开了中国当代歌剧创作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论的实用主义倾向发端于孔子评《诗》,后世儒家批评诗文时,主要是把文学看成达到政治、道德或教育目的的手段。这种实用主义文论的语言观基础是实在中心论,将语言之实等同于客观之实,把语词当作工具性认识,在根本上取消了诗文的实质性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贾平凹的散文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目光。贾平凹凭借自身强烈的创造热情,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对自己的审美方式和观念进行调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散文美学观念。贾平凹的散文清新灵秀,为中国文坛树立了一支独特的旗帜,为我国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虽出现一些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画论的论述与专著。但笔者认为,这些所取得的成就与古人遗留下的画论相比。不足为道。我们还远远没有体认到古人那诗言画语之后隐藏的万象文心;也缺乏以独特视角审视画学史的文章和著述。在此笔者特意引发再阐释这种现象。对中国画论作一番新的研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讲求含蓄蕴藉、余味曲包,多义化、感觉化的倾向很明显,带有强烈的暗示性、启发性。古代诗论也推崇语言的含而不露、语尽情遥,要求诗歌以有限的、极富包孕力的文字,创造出无限丰富的形象与意蕴,以最简洁的语言形式吸附、涵容最丰富的意义,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诗歌语言的最佳形态。古代诗论家认为"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自身是有限的,它所指向的却是无限,诗不是以表现语言为指归的,语言文字仿佛是一种指标,一种符号,指向无言独化的自然或情感世界,诗语即是在超越语言的有限中走向无限美。  相似文献   

9.
通过深入分析语言美学的内涵,借助语言美学理论探索与创新英语语法教学,达到简化英语语法教学内容,提升英语语法教学效果,缩减英语语法教学周期,使学生真正从中得到应有的启示,为后续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力从檄文的历史演变、创作要素以及特色等方面深掘檄文的内在蕴含,希望能从“檄文”这一战时文体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和政客的心态以及窥视当时社会的部分面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有丰富多彩的时间观.从有限和无限,从时间与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等角度认识时间,而这些认识直接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2.
诗歌广告是中国古代诸多广告表现形式中较为成熟的一种.在诗歌中提及广告现象以及用诗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宣传商品和服务的特色是中国古代诗歌广告的两种基本形式.中国 古代诗歌广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虽然以"得意忘言"式的批评为主流,重内容而轻形式,但在诗话词话中对语言形式问题的论述则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论述并不具有明确自觉的语言学意识,但与注重文本形式分析的语言学批评则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4.
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对德礼达的解构主义语言观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但仔细分析二者的理论观点,不难发现他们在语言观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是颠倒的。首先对造成二者语言观不同的根源,即二者分析问题的出发点进行一番剖析。接着,着力对比分析了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异同点,重点放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语言观是如何对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进行解构的。最后,分析了这两种语言观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造成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曾一度引起争论,产生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时隔半个世纪,对中国土地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又有新的发展,有学者又提出了家庭财产所有制。这三种观点,反映出不同学者在不同的学术环境下对该问题持有不同的问题意识,即从关注"国计"到关注"民生"。这种变化体现的并不是线性的替代关系,而是学术研究的继承和发展,是研究者视野的不断下移,人们已越来越关注社会的下层民众及其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和谐”美学和中国古代“中和”美学是中西美学史上的双璧,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和西方在哲学观、美学观及思维方式上的相异与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美学必须经受语言分析的洗礼方能浴火重生,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所提供的语言分析方法是美学得以更新自身的契机,只有将美学研究彻底奠基于语言分析上,才能完成美学中的“语言转向”.相比较而言,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方法对主体论美学的批判虽然有力,但从理路上还存在不彻底之处.因此,转向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所开辟的美学语法道路是必然之理;由解释学美学“拐”入语言学美学实乃学术思考的自然之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味"从《老子》开始提出,在魏晋南北朝时由钟嵘、刘勰、宗炳等完成构建,并在宋朝"尚韵"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深化。"味"的核心内容在前期是对"观道"的要求,在后期是对"古淡"的推崇,并逐渐衍生出"滋味""至味""味外之旨"等概念。从"味"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流变,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美学的数次转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将维特根斯坦置于知识论的非本质主义转向这一语境下来理清其前后期哲学与美学的异同,并从而发现维特根斯坦的"最重要的"及最重要的"维特根斯坦".  相似文献   

20.
佛教造像魏晋时期在中国出现兴起,在造像手 法上,保持了印度式的以成年男性为特征的造像式样,在北魏后期,受道教的影响,出现了 孩童形象的佛和菩萨像。唐代,佛教造像集中了男性特征、女性特征和孩童特征,这种艺术 表现手法圆满地完成了对佛的理想美的塑造,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