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作文课     
回想起来,读中学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记忆。倒是记得一堂作文课。 上那堂作文课的时候.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我的理想”这个题目,我便有些为难。那个时代,中学生写的作文,除了幼稚,除了天真,除了想人非非,无论如何都要涂上一点政治色彩。大家的理想大同小异:当军人、医生或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的许多书,是干什么用的?我看正确用途只有三种:一是为了刚刚识字的小孩子、年轻人去读的;二是为了上述的人去背、去抄的;三是为了已有知识或已有见识的人忘掉这一切书去发现什么、实践什么。除了上述三者之外,最无聊、最讨厌的是这样一种人:读书只是为了写书,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它不仅牵涉到读,更牵涉到写。许多学生读文章,除了知道一点故事情节之外,对于它表现什么,说明什么,怎样表现,却知之甚少。如果写读后感或给材料作文,第一步就因为读不懂文章和材料被挡了下来,自然就感受不深或没有感受。若读得深刻,心有所得,句句就能说到点子上。可见写不好读后感,首先是阅读能力低下,其次才  相似文献   

4.
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今天这个高度知识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孩子除了课堂内的读书学习,课外他们仍在读书吗?他们都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他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家长,你是否明白,你给孩子买回的书他喜欢吗?老师,你是否想过,你给孩子们布置的大量“课外读物”,他们感兴趣吗?  相似文献   

5.
书该怎么读?该读什么书?“书”除了“有字之书”还有“无字之书”吗?那么,什么是“无字之书”?“有字之书”读什么?“无字之书”读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本期我们为你编选的《书虫完全手册》。相信你的所有疑问会在阅读中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6.
"读博士有什么用?"提出这个问题的,多数出自于正在读博士的人,少数出自于即将读博士或者说考虑读不读博士的人。这是问题的源初。思路决定出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说西方哲学传统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在场哲学证明形而上学的正确性,也就是说,"读博士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是用一种缺席的、不在场的标准来反驳在场的有效性,即"读博士有什么用"这一问题的前提就是有一个有用的或更大用处的东西在证明或者威胁到"博士"的价值和有用性,比如现在有些本科生赚钱能力远远高于博士,没有读大学的人开饭店赚了很多钱,小学没毕业的人成了煤老板,硕士毕业的同学成了新东方某区域  相似文献   

7.
作文课     
回想起来,读中学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记忆,倒是记得一堂作文课。上那堂作文课的时候,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我的理想"这个题目,我便有些为难。那个时代,中学生写的作文,除了幼稚,除了天真,除了想入非非,无论如何都要涂上一点政治色彩。大家的理想大同小异:当军人、医生或科学家。  相似文献   

8.
《林海》——检查初读情况设计 一、分人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二、通过初读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或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读人     
读书和读人,是一个优秀教师一生的事业。太炎先生曾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他的意思很明白,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看来,对读书人来说,除了读书本,还要读人生,读社会。书本和人生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的读书很容易变成死读书;忙碌的人生如果没有书本的温润,人的心地就会变得浮躁、狰狞。前人曾讥讽“刘项原来不读书”,虽然贵为帝王,但胸无点墨,刘邦是历代读书人从心底里最瞧不起的。还是黄庭坚说得生动:“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有人说读书人是社会的良心,这话其实是读书人自己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有很多人并不买读书人的账。不过,人总归要读点书,只有“书卷气”,才能让人远离“铜臭气”和“市侩气”。有一个问题已经争论很久了:读什么书,怎么读。我的主张是,读书不要划框框,定界限。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想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搞专业研究的,即使教语文,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语法专家或语言学专家,更不一定要成为作家。我自己的读书路数就是比较驳杂的。这种“杂”,对我大有好处,课堂上信手拈来的妙语,...  相似文献   

10.
[名师画板]写人的文章对于同学们来说,读的很多,写的也不少。可真正要把一个人写活,除了熟悉、了解所要写的人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恰当地选择典型事迹、典型材料来体现人物的特点———材料的选择为突出中心思想服务。确定写作材料之后,还应考虑到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注意材料安  相似文献   

11.
书友     
斯迈尔斯 《成才之路》2013,(13):3-I0001
看一个人读些什么书,就可知道他的为人。就像看一个人同什么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一样。因为世界上有与人为友的,也有与书为友的。无论是书友或朋友,我们都应该择其最佳者而从之。  相似文献   

12.
私人阅读     
<正>职业书评人杨小洲,曾说过这样的话:"阅读,本是私人的事,读什么书或怎样读,皆由自己随心所欲,旁人无从干涉或作出决定。"这句话,很是点中了"私人阅读"的某些特性。其关键是"由自己随心所欲",其落脚点,则在"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上。每个人的学识修养不同,职业身份不同,爱好兴趣不同,读书的选择,自然也就不同。但为了专业和研究而阅读,恐怕就谈不上"私人阅读",因为它缺乏自由的  相似文献   

13.
<正>学生时代有两大乐事,一是读书,不管是小图书还是课外阅读书,只要是书籍,古今中外,历史地理,逮到什么读什么;一是写作文,平时最巴望上语文课了,每逢周末老师都要布置写作文,只等老师出个作文题,星期一我便自信满满地交上作文本,每当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我的作文,心里总有一点小得意,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我读小学的时候全中国都穷,每家每户除了吃饭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一个房子或一个人,除了必备之物以外,总得附设一点“点缀物”,否则便显得土气、俗气。例如房子里,除了必备的厨室、厕室、卧室之外什么都是空的,连一盆花、一幅画、一件陈设品都没有,肯定不雅。一个人的身上除了“本体”之外,连起码的衣帽都没有,赤裸裸,头上光秃秃或乱蓬蓬,脸上除了肉皮就是泥垢,也只能使人觉得此人不是正常人。基于此,房子或人都必须添加少许点缀物。  相似文献   

15.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学书籍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他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没有那种动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的诗了。…  相似文献   

16.
与好书为伴     
看一个人读些什么书就可知道他的为人,就像看一个同什么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一样。因为世界上有人与人为伴侣,也有人与书为伴。无论是与书或是与人为友,我们都应该择其最佳者为友。  相似文献   

17.
与好书为伴     
看一个人读些什么书就可知道他的为人,就像看一个同什么人交往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一样。因为世界上有人与人为伴侣,也有人与书为伴。无论是与书或是与人为灰,我们都应该择其最佳者为友。  相似文献   

18.
20岁前"应读的书"其实是没有的,人的背景、志向和生活轨迹差别极大,应读什么书或读什么书适合自己,要依实践来定。我所能谈的,不过是20岁前我读的书中,哪些让我印象深一些,或者后来读的哪些书曾让我感慨"如果20岁前能够读到就好"。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与读书     
当年若是有人问我“:文化人之中,什么人读书最少甚而不读书?”我会说“:至少包括教师。”有人会认为我的话自相矛盾。理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教书必先读书,怎能将教师归在读书少或不读书那一类呢?我说的教师读书少或不读书,主要是指:教师除了必须去读所教科目的课本、教材以及该科目的参考书之外,几乎很少去读或根本不读与之“远缘”的“杂书”。举例说,理科教师中没有读过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史学读物、哲学常识的人大有人在。文科教师中连起码的科普读物也没有读过的人尤其多多。即使是文科教师本身,虽然向学生讲过语文课本中某些古…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说:"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什么都有了;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什么都没有。"少数人和多数人,指富人和穷人。此话的意思是:上帝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