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红色主流期刊,自1923年创刊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百年办刊历程经“三停三复”。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是第二次复刊的产物。延安复刊后的《中国青年》把宣传抗日政策、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救亡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在指导青年运动、鼓舞青年斗志、培养优秀青年干部、建立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延安时期的《中国青年》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始终围绕青年关切话题展开讨论,将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有机结合,真正“为革命的青年作革命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4月1日.受命去拍摄革命圣地延安。这座位于西北边塞的小城从前没有去过.脑海中关于它的印象都是从儿时看过的革命纪录片的黑白片中得来。我知道中国革命曾经在这里落脚、锤炼,又从这里出发,最终走向胜利。可是如今,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世事变迁之后,这方贫瘠而义神秘的黄土地,不知将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呈现在我的镜头前?  相似文献   

3.
当今改革开放年代.我们正致力于前人所没做过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探索”二字是颇富魁力的.探索精神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特色的精神。所以,当我拿到祁念曾先生的新著《新闻探索与实践》以后一就以一睹为快的心情浏览了一遍。据我所知.这是祁念曾先生第12本著作了。前11部主要是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学术研究文章,因为他是以诗人、散文家活跃在文坛的。尤其是他的诗作《延安,我把你追寻》于1993年荣获中国诗歌”菊花奖”,同时被收编进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小学语文第10册和六年制语文课本第12册.作为…  相似文献   

4.
李零 《出版参考》2007,(11):6-7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5.
银笙 《新闻知识》2005,(2):34-35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这首《延安颂》深切表达了在那难忘的岁月里革命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当悠扬辽远的歌声响起时,我无数次地看到那些老延安眼中的热泪在闪光。那是激动的泪、真挚的泪、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泪。  相似文献   

6.
延安时期毛泽东办刊思想初探王新民自1937年至1940年,在物质条件极端匾乏的情况下,延安陆续创办了《解放》周刊(后改为半月刊)、《八路军军政杂志)}、《共产党人》、《中国妇女》、《中国工人》、《中国文化》等几十种期刊。延安时期,革命期刊之所以能在物...  相似文献   

7.
今年四月初,我去延安调查研究陕北老区经济发展近况时,一天午前,我漫步登上清凉山,那里的一屋一洞都引起我的怀念。当扶栏拾级而上时,迎面映入眼帘的正是十年前《解放日报》原总编辑陆定一同志在开馆时题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横幅馆牌,虽因风雨侵蚀,金色已剥脱,但字迹依然苍劲、雄健。当我返回西安,参加“重塑延安形象”座谈会时,得悉江泽民总书记的“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革命纪念地的关系”的批示,在座谈会上还聘请陆定一等“老延安”为“重塑延安形象”委员会顾问。返京后正拟转告定一并请示如何重整清凉山纪念馆时,不料传来陆定一逝世的噩耗,激起我对他的深情怀念和难忘的遗憾。 我是在延安时代新闻“摇篮”——《解放日报》社成长的。每当我回想起延安时代时,总是把当年清凉山的生活和《解放日报》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更难以忘怀的是近年我离休后三上清凉山的情景。 1985年9月,我随同原全国记协书记王揖同志等重返故地,登上  相似文献   

8.
执着阅读     
余华 《出版参考》2010,(10):5-5
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相似文献   

9.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可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  相似文献   

10.
延安,是屹立在黄土地上的历史丰碑。它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做出的彪炳千秋的贡献.永远被载入烫金封面的中国史册。铁血中国风。全民齐抗战,延安是抗日战争的心脏。党不仅在这里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还领导抗日军民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形成了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全民抗战局面。  相似文献   

11.
延安脱贫     
正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同时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世纪70年代末,新华社记者冯森龄的《延安调查》中,记录了这里"有很多农民上街要饭"的苦难过往。要让革命老区脱贫致富,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一直是萦绕在中国共产党人心头的夙愿。改革开放后,延安驶入发展快车道。但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让延安至2014年底,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  相似文献   

12.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3.
比喻     
延安——革命的灯塔。它发出万丈光芒,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高士其决心到延安去。(柏生《韧性的战斗》,载一九七八年七月十五月《人民日报》)高士其的科学普及创作的春天真正开始了。他要为新中国而写作,为社会主义而写作。本来,他已经掌握了英语、法语和德语,那时他又在学俄语了。他说,“知识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宝贵。我的病不能降低学习的要求。”(同上)上边两段文字用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比喻。“延安——革命的灯塔”,是暗喻。“延  相似文献   

14.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最早的住地。毛主席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相似文献   

15.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16.
解放军报社后备力量建设宣传部于4月27日至30日,组织30多名采编人员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思想作风教育活动。他们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与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整顿党的作风》《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为人民服务》以及《反对自由主义》等光辉著作.开展了向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与老红军战士座谈等活动。大家认为.这是一次马克恩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收获之旅.是一次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的精神洗礼之旅,是一次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思想升华之旅.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当代军事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的认识.对加强非现役采编骨干队伍思想教育管理和新闻采编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选登参加这次教育活动的部分同志撰写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有着特殊历史地位的革命圣地延安的《延安日报》,怎样搞好庆祝建党80周年报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半个多世纪以前,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抗日战争的总后方,是中华民族摆脱奴役而奋发振兴的领导中心。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年,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埋葬蒋家  相似文献   

18.
黄禹康 《档案天地》2011,(11):26-29
丹桂飘香的金秋时季.我乘赴京开会的时机.来到风光秀丽的北京西山脚下的中央档案馆.查看到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的《甲申三百年祭》的有关档案史料。由此引发了我对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是如何诞生的?又是怎样被列入延安整风文献这一引人人胜的史事的追踪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彦 《出版史料》2003,(1):59-59
爱泼斯坦(IsraelEpstein),1915年出生在波兰华沙,从小随父母来到中国天津,1944年到延安采访,著有《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一书,1957年人中国国籍,196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年宋庆龄创办《中国建设》(现  相似文献   

20.
书香     
《陕西档案》2014,(1):55-55
《延安延安》作者: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延安延安》摄制组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延安延安》是央视一套即将推出的同名电视图书扩容版。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凭借136位讲述者的集体回忆、150万字的采访素材,以及长达200小时的影像资料,真实反映了1935年至1948年,中央红军从进入陕北到中央机关离开延安的13年问,中国共产党人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