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攻击行为是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关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而心理理论和移情是研究者经常探讨的两个影响因素.大多数研究者集中在心理理论与攻击行为、移情与攻击行为等单一因素的考察上,缺少把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研究攻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建议今后的研究应注意关于攻击行为的类型、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通过综合以往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都存在着影响。父母不同性别的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另外,心理控制是儿童攻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设计较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对影响机制的研究及中间变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主要对攻击儿童和非攻击儿童心理理论的水平进行了比较。采用失言任务和白谎任务作为心理理论指标,对26名攻击儿童和26名非攻击儿童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攻击儿童和非攻击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存在显著差异。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成绩显著地差于非攻击儿童。但是,这种显著性差异只存在于失言任务上,在白谎任务上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心理攻击主要包括忽视、拒绝、威胁儿童和否认他们的心理需求;强迫、控制行为涉及父母侵犯儿童权利,干涉儿童事务,对儿童进行无理惩罚,缺乏理性指导,过度反应以及控制儿童。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性造成负面影响。心理攻击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预防已成为父母养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5.
李珍 《考试周刊》2010,(53):250-251
在生活中,常可见到一些3-5岁的儿童暴怒之下产生打人骂人等现象,我们称为攻击性行为. 一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人与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根据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型获得的.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生理心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驭环境中取得成功.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忍性、毅力、意志品质等.但是如果这种与生俱来的攻击倾向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相似文献   

6.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和暴力游戏的盛行,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再次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因果关系依然存在激烈的争议,主要有两个观点截然相反的理论模型,即一般攻击模型和催化剂模型。一般攻击模型认为,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存在着即时效应和长时效应,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但是,儿童的人格特点、原有的攻击水平、对暴力角色的认同和游戏特点等因素会对媒体暴力的影响发挥调节作用。未来需要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对该领域问题进行研究,以获得相对一致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苏珊·艾萨克斯是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她在促进精神分析与教育的结合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她提出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引起人们对幼儿发展的广泛关注.该理论探讨了幼儿的原始的自我中心态度,以及敌意与攻击、友善与合作等行为表现.她遵循弗洛伊德与克莱因的理念模式,阐述了幼儿心理性欲的发展和表现,如口欲与施虐、性暴露欲与性好奇、手淫和阉割恐惧等.她根据自己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观察论证和丰富了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推动了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崛起,人们开始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来理解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以往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的研究主要考察两两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用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来系统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存在年级差异;(2)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报告的攻击行为存在年级差异;(3)学习困难儿童同伴评定的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4)在敌意和非敌意归因情境下,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对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都有影响,从而为教育者通过干预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来改善他们的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在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所得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证明:(1)幼儿在园的攻击性行为随年龄增加递减.(2)在园幼儿在攻击行为的内容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教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幼儿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采用《留守儿童耻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537名留守儿童和492名非留守儿童对照组进行测试,探讨留守儿童耻感心理与同伴冲突情境下的应对方式状况及关系。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在行为耻感因子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同伴冲突情境下,留守儿童采用退缩、攻击和幻想应对方式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则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2)关系耻感能够正向预测求助应对方式;四种耻感心理因子能够正向预测问题解决应对方式,也能负向预测退避和攻击应对方式;行为耻感能够正向预测幻想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