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际人权公约极大地改善了对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法律保护,它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照国际人权公约,我国现存的劳动法律法规与公民劳动权保护的现实需要还有一定距离,立法上的不完善和执法监督力度的不够,已经成为制约公民劳动权有效保护的瓶颈,寻求与国际公约接轨的劳动权保护法律制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劳动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公民的宪法权利,国家有承认并采取适当步骤和必要措施以全面实现劳动权的义务。1949年前,历部宪法都对劳动权作出了规定。1949年后,我国对劳动权的保护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劳动更多是对国家的一种"义务"和"责任",择业自由并没有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障;第二个阶段,随着1982年宪法的制定及其历次修正,我国对劳动权的宪法保障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平等就业、自由择业、组织工会权以及劳动安全等问题依然未能在宪法层面得到明确。在未来的修宪中,建议取消劳动作为宪法义务的规定,进一步扩大对劳动权的保障范围,并从立法、行政、司法各个环节完善我国劳动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魏新兴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02-104
劳动权保护制度的核心是权利及救济。完善我国劳动权保护制度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立法理念。以保障人权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强调劳动权是基本人权,将立法重点从界定权利和义务转为设定准则。二是完善法律体系。在个体劳动权保护方面,进一步完善就业促进、职业安定、就业保障和劳动争议救济等方面的立法;在集体劳动权保护方面,进一步完善、健全劳动合同制。三是完善组织机构。可建立劳动赔偿委员会、国家工商监督部门和事故保险机构来负责劳动权、监督、财产保险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劳动权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一项公民权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公民仍然享有劳动权,但是由于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他们的劳动权的内容会受到影响,具有不同于公民、罪犯的特殊性.对被追诉者劳动权的保护将会使我国人权保护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论罪犯的劳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罪犯作为公民仍然享有劳动权。但是,罪犯的特殊法律地位决定了其劳动权的特殊性。本文从罪犯劳动权的产生基础入手,分析了罪犯劳动权的特殊性,提出了保障罪犯劳动权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商榷之一 :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吗 ?高一《思想政治》上册第 114页 :“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 ,如果公民的劳动权不能实现 ,其他一切权利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所谓权利 ,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有从事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 ,以实现某种利益或愿望的权力。公民权利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 ,受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是多方面的 ,其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如果按照权利的重要性及其法律表现形式 ,可将公民权利分为两大类 :基本权利和其他权利。基本权利是由国家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7.
实习劳动权与侵犯实习劳动权研究内容包括强制性的实习劳动与实习自由劳动权、无偿及廉价实习劳动与实习劳动的报酬权、无工伤保险救济的实习劳动与实习生的劳动生命健康权问题。为落实实习劳动权与解决实习劳动侵权问题,必须进行实习制度反思并设计实习劳动权保障路径,检验并创新企业的实习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学校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与实习评估制度、政府的劳动财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平等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们的追求和理想。法律保护公民平等的劳动权利。确保劳动权利平等的实现,不但需要平等主体之间的,更需要行政权力的介入。企业或者个人拥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双方可以通过契约来实现劳动权,但是由于劳动权利的特殊性要求政府的行政权力的适当干预。行政权力对于劳动权利的干预需要有正当的理由,明显的涉及公共利益和人身权利,并为了正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宪法赋予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这不仅说明了劳动者依法拥有劳动权,而且也说明了只要劳动者具有劳动能力就必须履行其劳动义务和职责。劳动者...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项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劳动权被赋予了不可剥夺性,不论是普通公民和罪犯都享有劳动权,普通公民的劳动权有《劳动法》保护,罪犯的劳动权有《监狱法》及各种国际公约的保护,但是游离于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劳动权却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固然享有劳动权,但是他们享有劳动权的依据有哪些,多大程度的劳动权,是否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权都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上述几个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救济尚存在诉讼当事人制度的不完善,民事诉讼和仲裁程序的不足,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不当,劳动合同法落实不力等缺陷。因而,完善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救济路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健全诉讼当事人制度;完善民事诉讼和仲裁程序;完善劳动争议的法律解决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减免法律救济的费用;规范管理农民工的权利行使机制;进一步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整体利益、社会秩序的保护,才使得时效制度有存在的意义。兼顾劳动法的社会功用,以及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价值取向,现行立法将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延至1年,有一定进步;但仍嫌不足,可考虑将之延长为普通民事诉讼的2年时效。并应将时效起算点回归到《劳动法》中“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的标准,并将之解读为“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明确表示异议之日”。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劳动法主体资格规定的模糊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在校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劳动权益受到损害的比例很大,对此应当在明确区分兼职、勤工俭学与实习等概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做法,将进入劳动关系的兼职大学生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使其享受最低工资、工伤保险等劳动保障,同时加强高校兼职管理部门建设并加大相关法律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4.
“劳动基准”应当是基础性的劳动标准,而此处“劳动标准”中的“标准”应与“国际劳工标准”中的内涵与外延一致,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可以通过劳动合同意思自治范围内的全部事项。因此,“劳动基准”应为法律对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意思自治范围内全部事项的底线性规定。由“劳动基准”一词的概念可以得出劳动基准法的适用范围——劳动关系中当事人意思自治范围内的全部事项,该事项包含了劳动合同可以约定的全部事项。此外,可将公务员、普通民事关系主体等不属于劳动者的主体排除出劳动基准法的对人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阐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主旨是着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分析了劳资双方保护的平衡,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的扩大,阐明了劳动合同法的溯及力问题。以便对新法实施后存续的劳动关系的相关问题(续订合同次数的计算、事实劳动关系、违约金、经济补偿金、赔偿金)有一个比较准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16.
劳动刑法的机能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刑法规制侵犯劳动者权益犯罪行为时所能发挥的良性动态作用。在以调整集体劳动关系为主的现代劳动法治社会,我们引入法的价值位阶作为参判标准将劳动刑法的机能划分为自由保障机能、正义矫正机能、规范维护机能这三大类。同时,还有赖于不苛求劳动刑法承担过度社会防卫理念的确立,劳动刑法机能的现实运行才能真正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确定的、及时的、持续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法>具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予以保护,对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方式进行了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存在不符合<立法法>的基本精神和宗旨,与<宪法>的相关规定相冲突.<条例>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它造成了法律体系的混乱,损害了国家法制的统一,不利于劳动权的保护和<劳动法>的实施.从法治原则、国家法制统一以及更好地保障劳动权出发,国家立法机关应该尽快制定<劳动争议仲裁法>,该法生效后,废止<条例>.  相似文献   

19.
劳动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是社会活动和司法实践中最普遍的法律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目前我国有关民事、劳动法律法规,从主体、内容、客体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国际劳工标准是国际劳工组织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本标准。在农民工权利保障缺乏的背景下,用“核心国际劳工标准”保护农民工权益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国应该按照国际劳工标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有效的维护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促使农民工组成工会组织,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