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冷战结束 ,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美国想搞单极世界 ,由它来发号施令 ,主宰国际事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多极与单极之争。近年来 ,美国依仗其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 ,加快了构筑单极世界的步伐。单极与多极之争激化 ,构成了世纪之交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一、美国霸气逼人 ,多极化进程严重受挫以科索沃战争为标志 ,美国的霸权主义有了新的发展。与过去相比 ,如今美国的霸权主义更具进攻性、侵略性、扩张性和冒险性。它推出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核心内容的“新干涉主…  相似文献   

2.
今日世界不是一个整形格局 ,而是一个分形格局 ,即准单极与准多极的复合结构 ,简称双准极格局。“9·1 1”事件表明 ,世界恐怖主义这种非国家力量已经作为不规整极的一种突出表现赫然登上国际舞台。准多极里的极 ,不同于严格或规整多极里的极。准多极 ,具体指 :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中国 ,还有不规整新极 ,往后可能还有印度 ,等等。美国这一极 ,甚为特殊 ,它既是准多极里的一极 ,又是准单极的那极。这个双准极的国际格局 ,还将持续若干年。在此时期里 ,存在着两大斗争 :美国保持其准单极地位与多强 ,而其它国家及势力打破准单极地位的斗争 ,是第一大斗争 ;准单极、多强及其它国家与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 ,是第二大斗争。  相似文献   

3.
冷战之后,世界各主要力量都对美国进行制衡,竞争的焦点在经济。单极世界并不太平。单极格局虽然不可能很快转换成多极,但仍有较大的变数。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初期乃至21世纪的前半期,美国的主导主角地位还不可取代;中、俄、欧、日等力量的崛起也不可阻挡;南北国家南北力量的分立也同样不可避免.由此决定21世纪初中期的世界既是单极的又是多极的也是两极的,是单极、多极和两极的并存和一统.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期乃至21世纪的前半期,美国的主导主角地位还不可取代;中、俄、欧、日等力量的崛起也不可阻挡;南北国家南北力量的分立也同样不可避免。由此决定21世纪初中期的世界既是单极的又是多极的也是两极的。是单极、多极和两极的并存和一统。  相似文献   

6.
吴瑞 《天中学刊》1999,14(6):7-10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是冷战结束后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一1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变位创造了条件,也为全球性的经济体系的运作提供了技术基础。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反映在国际政治上,就表现为避免对抗,加强对话和合作。三、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竞争,各国实力在竞争中此消彼长。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的企图,遭到了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因此单极与多极之争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当代国际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是冷战结束后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人类交往创造了条件,也为全球性的经济体系的运作提供了技术基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反映在国际政治上,就表现为避免对抗,加强对话和合作;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竞争,各国实力在竞争中此消彼长。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的企图,遭到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因此单极与多极之争将在很长时间内主导当代国际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8.
由二极与多极格局并存发展到冷战后单极向多极格局过渡 ,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多极化的实质是制约一、二个大国主宰世界事务。因此多极化世界秩序将不同于过去历次国际格局与秩序。从当前国际形势看 ,多极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但目前应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和军事两个视角对伊拉克战争分析认为:伊拉克战争的性质与1991年海湾战争迥然不同;第六代战争初露端倪,震慑战初显成效;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第一场“新帝国主义战争”.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单极态势,多极态势在曲折中也有所强化,从而加剧了单极与多极之间的斗争和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的较量;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先发制人”战略方针的首次尝试,开创了“先发翻人”的恶劣先例,严重冲击了国际法体系的基础,损害了联合国权威,但联合国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重划中东政治版图,加剧了中东局势动荡;导致大国关系的新一轮重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两极格局终结后至今,以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为主体的世界多极格局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1993年前,各大力量为争取构筑冷战结束后新格局的主导权或主动权,制定和实施了各自不同的战略构想,即美国的“单极世界”战略,欧洲的大“欧洲邦联”与“世界中心”战略,日本的日、美、欧“三极”战略,中国的“多极”战略,俄罗斯(苏联)追随美国以维持其大国地位的战略;1993年后,经过前一时期的较量,美、欧、俄、日相继对各自的战略作了较大调整,唯有中国始终坚持构筑“多极”并为其中“一极”的一贯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历着"二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呈现出复杂性和多维性,"单极""两极""多极"等已难以全面概括或反映当前世界格局的现状,世界格局日益呈现出多维、立体、复合的结构状态。实力因素及非实力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制约,直接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当前,美国站在财政悬崖的边缘,欧债危机遭遇新一波险情,众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  相似文献   

12.
“一超多强”是向多极格局过渡的力量结构,是暂时的现象,“多强”力量增长与“一超”力量增长的相互依赖关系决定了“单极”世界不可能建立。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的眼光看,新世纪的世界将走向一种新型的多极化格局。世界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不会因一事和一时的形势变化而逆转。不过,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尚需时日。一方面,多极即多个世界中心将影响世界政治全局;另一方面,美国企图搞单极世界与中俄欧日等决心构筑多极世界并维护这种多极格局的斗争,将贯穿这一时期始终。2001年,中美俄欧日五大力量之间,彼此的对外政策,既有连横的性质,也有合纵的特点;既有合作,也有斗争。在这种现已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框架下,在国际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之后 ,两极格局结束 ,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两极格局时期即已出现。美国虽然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但受其自身实力的制约和其他力量的影响 ,不可能建立起单极格局。目前 ,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终结后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 ,期间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极化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而多极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之后,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两极格局时期即已出现。美国虽然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受其自身实力的制约和其他力量的影响,不可能建立起单极格局。目前,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终结后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期间存在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极化发展趋势是必然的,而多极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国际形势依然保持了总体稳定。大国关系有紧张有缓和,既竞争又合作;单极与多极的较量仍在延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地区热点问题有所缓解,但矛盾仍在,隐忧犹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认识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结构就是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即单极多元的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两重性 :一方面当前国际格局具有单极格局的特点 ;另一方面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多极化仍然是一种强大的发展趋势。冷战后世界多极化发展集中表现为争夺世界主导权、敌友界线模糊不清、经济与科技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等基本特点。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是一个严重的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促使人们不得不对走向21世纪的国际关系进行新的思考:第一、帝国主义就是侵略,就是战争;第二、美国又一次想建立单极世界;第三、北约成为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新工具;第四、21世纪的国际格局将是单极世界与多极化趋势既相互制约、矛盾又相互联系共同存在与发展的格局;第五、军备竞赛和地区冲突有可能加剧。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历着“二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呈现出复杂性和多维性,“单极”“两极”“多极”等已难以全面概括或反映当前世界格局的现状,世界格局日益呈现出多维、立体、复合的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当人们满怀希望迎接21世纪到来之际,巴尔干地区的硝烟和战火打破了人们的梦想。北约轰炸南联盟和袭击我驻南使馆决不是偶然事件,如果把它放到目前世界格局和美国全球战略的背景下来考察,美国当权者的图谋和事件的性质就会昭然若揭。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和全球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以美国为霸主的“单极世界”一直是美国统治阶级梦寐以求的目标。两极格局时,由于受到与之势均力敌的另一极——苏联的制衡,美国久久不能如愿。加之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发展,以及来自日本和西欧在经济上咄咄逼人的挑战,也使美国大志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