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三国时诸葛亮曾告诫其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这句话虽然过去讲过多次,但不甚解其意。近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反复琢磨,似乎有了一点体会。这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既是诸葛亮一生成功之道的理论总结,也是告诫其子如何成才的奥秘所在。历史证明,大凡有远大志向、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人生物质生活追求上都是奉行“寡欲尚俭”原则的。因为只有甘于淡泊名利和物质生活的人,才能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保证人生“大志”的实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相似文献   

2.
束君华 《小学生》2012,(8):62-62
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告诫他的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句被世人传颂,发人深省。由此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静,有几何?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也常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告诫自己。王彦伟在长达23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生涯中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保持住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4.
是小升初考试的失利给我的教训太沉痛了吧?是升入初中后好友的离散让我感到太孤独了吧?又或许是诸葛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至理名言给了我谆谆的告诫吧?我变得不爱热闹了。只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着.看时光从指尖悄悄地流逝,然后默默地看书、做作业。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也常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告诫自己。王彦伟在长达23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生涯中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保持住心灵的宁静。19岁的王彦伟从东城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东城区府学小学成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她在该校执教一至六年级的数学课,一  相似文献   

6.
静心     
王祺 《小读者》2010,(12):31-3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如此睿智的人物都如此看重静.足以看出静的重要。所以,我们要静心思考,静心学习.静心做事。  相似文献   

7.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教材释义: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一个人如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亮曾为儿子寄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以淡泊之心来表明自身的志向,以宁静之态来显出思想的高远。这曾是古代君子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不过,这句话  相似文献   

8.
俭能养德     
俭,节俭、节约之意。所谓"俭以养德"是指节约不仅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还有修身育德功能。作为中国人,这句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它来自于诸葛亮《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人也常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告诫自己.王彦伟在长达23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生涯中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保持住心灵的宁静. 19岁的王彦伟从东城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东城区府学小学成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她在该校执教一至六年级的数学课,一千就是18年.2008年,她被调到东城区研修中心担任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教研员.1996年,她自告奋勇地参加"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从此也让我认识了这名性格有些内向、说话低声细语、待人诚恳又很好学的小老师.  相似文献   

10.
俭能养德     
俭,节俭、节约之意。所谓“俭以养德”是指节约不仅可以降低生活成本,还有修身育德功能。作为中国人,这句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它来自于诸葛亮《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但是,这句话说起来轻松,做起来不容易,尤其是当下全面迈向小康、部分已经富裕的人群。  相似文献   

11.
第六十一集 曹丕篡汉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洛阳,其子曹丕继位。公元二二零年,曹丕身加帝服,自即日起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大魏,谥先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汉献帝被扒下冕服,非宣诏不得入朝。 第六十二集 兴兵伐吴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后,汉中王刘备听从诸葛亮及群臣之议,立刘禅为太子,封诸葛亮为丞相。 张飞飞马来到成都,哭喊着质问刘备做了皇帝,忘了桃园结义之情,不给关羽报仇。这又助长了  相似文献   

12.
一、诸葛亮为什么派马谡去守街亭?诸葛亮一出祁山,蜀魏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是街亭,谁占据了街亭,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对这一点,诸葛亮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可是,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去防守呢?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对马谡不但非常赏识,而且还加以重用,以至在街亭之战时,不顾众人之议,提拔马谡统大军守街亭。这一方面因为马谡确实有些智谋。据裴松之为《马谡传》作注引《襄阳记》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问计于…  相似文献   

13.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 师:诸葛亮可能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则短文——《诫子书》,了解一下作为父亲的诸葛亮. 2.解题.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相似文献   

14.
《招生考试通讯》2009,(4):I0015-I0016
命题NO.33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相似文献   

15.
<正>常听人说:"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初时不知所以,现在觉得所言甚是。让我们一起向诸葛亮老师学习十堂课,在变局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相似文献   

1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教材释义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篇》,宁静是一种高远的境界,用于学校管理,则指校长应尽可能摒弃纷繁世事的烦恼、东西南北风的干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守住寂寞,紧紧抓  相似文献   

1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早出于西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主术训》。后经诸葛亮注入新的思想含义而引用入《诫子书》,遂成为“诸葛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与弘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博大精深,它的精髓至少能从哲理性、真理性和进取性诸方面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古虎头桥与魏延之死曹弘撰文摄影余少小读《三国演义》时,读到蜀汉丞相诸葛亮生前曾多次告诫亲信部属,魏延脑后生有“反骨”,我死之后,魏延必反。书中还写道,诸葛亮临终前,曾授扬仪等人“锦囊妙计”,以制魏延之反叛行径。在陕西南部古城汉中采风创作时,偶闻城中有...  相似文献   

20.
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使蜀汉势力严重受挫,成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方。面对这一不利形势,诸葛亮确立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为修政理”的策略,坚持联吴抗魏,使蜀汉势力有了明显回升。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兵精粮足条件下,亲自领兵进驻汉中,接着又开始一出祁山,接连大败魏军。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使蜀军雄心大振,大有饮马洛水之势。与此同时,魏国势力发展明显减慢。曹叡上台后,司马懿的地位愈显重要,大权旁落之势已经出现,吴国政治、经济发展平庸,军事上也无多大抱负,所以便于蜀吴结盟。但尽管如此,蜀弱魏强的局面并未改变,对此,诸葛亮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马谡却看不清当时形势的实质,滋生出骄傲轻敌的思想。马谡骄傲思想的形成与他的上级诸葛亮、对手张郃、下级王平的影响有关。街亭之役中,马谡的“违亮节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诸葛亮平时对之过于宠信的结果. 起初,诸葛亮因为看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便不问他的实际处理能力如何而“深加器异”(《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这反映出诸葛亮的偏爱。众所周知,刘备早在白帝城托孤之时,就告诫诸葛亮;“谡言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