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文 《收藏》2001,(6):58-59
丁福保先生早在60年前就曾说过:“吾国学者,往往好高骛远,研究不彻底,患在无系统,重理想不重实际,即以泉学而论……证诸实物无足征信。”此番高论犹熟于耳。钱币研究或盲目附从论资排辈,追珍罕求孤品;或各持己见互不服输——真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不从存世的大量古钱实物中去精心探讨多比较,去发现,能否解决千百年来留下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正明 《收藏界》2013,(1):75-75
翻开我国的钱币史,在所有的古钱币中,专为纪念策府而铸造的钱币,除“天策府宝”钱币外,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天策府宝”钱币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纪府钱币。  相似文献   

3.
陈国友 《收藏界》2011,(10):70-70
本期发表的“咸丰重宝”宝河局当十雕母钱,是河南镇平读者前一时拍照寄来要求鉴定的,经看后初步认定,此次,该读者重新拍照,再加上细部特写,可以基本肯定其具备雕母的基本特征,底章精工处理.字口刀痕清晰、钱文拔模斜度,边缘加工鱼脊背等。常有读者把品相较好的钱认定为雕母,实际是因为未见过雕母实物,无以比较,希望能借图片,多作观察。  相似文献   

4.
黄正明 《收藏界》2010,(7):83-83
在我的古钱币藏品中,有一枚罕见的“三笔十”鎏金咸丰“珍”宝宝泉铁母钱,虽然通体呈传世黑漆古色,包浆熟旧,但仍能看到从包浆中泛出闪灼的金光。  相似文献   

5.
吴保华 《收藏界》2011,(12):46-46
印盒,文房用具之一,其质地、造型、题材诸多,通常尺寸不大,从古至今深受文人青睐,其中以白玉为材雕琢的各式印盘传世相对稀少。  相似文献   

6.
黄明东 《收藏界》2010,(9):80-80
别致的"道光通宝"母钱 "道光通宝",清代宣宗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铸币。这枚"道光通宝"为小平钱,直径2.3厘米,拓图直径2.2厘米(鱼脊背0.1厘米),厚度1.5厘米,重量3.9克,金黄色铜质,黑色包浆,面穿有人为的损坏痕迹,背穿显现圆形穿孔。这枚古钱的所有文字均有刻痕,而且完美无瑕,  相似文献   

7.
黄绍锦 《收藏界》2013,(11):67-68
所谓母钱,即指在翻砂铸钱工艺中用来作模具的“钱模”,也称铸母。根据《天工开物》上的记述,这种“铸母”用量比较大,它不可能每个铸母都是人工雕制而成的。它应该是一个或若干个人工雕制的“祖母”钱翻铸之后,再由人工根据翻砂模具的标准进行必要的加工而成。这种翻铸的“母钱”除了要符合造型工艺要求外,  相似文献   

8.
清代宫钱     
沈飞 《收藏》2018,(7):84-89
宫钱,顾名思义为皇家宫廷所用的钱币。清代宫钱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其品种、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其他朝代。从用途上看包括内廷制钱、装饰、赏赐、上梁、坠帐、挂灯等,其制作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铜质精良,技艺精湛,书体讲究,图案精美。因此,清代宫钱以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及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成为钱币收藏爱好者追捧的热门品种。  相似文献   

9.
陈斐华 《收藏》2014,(4):103-103
花钱作为古钱币的一个衍生品种,按其用途大致可以分为宫钱类、吉语类、宗教类、游戏类、特殊用途类等无大类,可作为佩饰、吉庆、卜卦、殉葬、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雕母钱的出现,因为直接关系到古代钱币铸造工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一直是古钱研究同仁非常关注的问题。上世纪后期,孙仲汇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库房中发现了明代"嘉靖通宝"背"十  相似文献   

11.
吴保华 《收藏界》2012,(4):107-107
澄泥砚是我国“四大名观”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用绢袋淘澄汾水河泥,放入适当的添加剂,干固以后,入窑中烧成砚材,然后雕琢成砚。其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加之取材方便,故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原料及烧制火候所致,故澄泥砚有各种不同的色泽,有朱、紫、黄、绿等色。澄泥砚起于唐,兴于宋,  相似文献   

12.
清代尤其是清末广东佛山成为南派武术的中兴之地,涌现出多位在中国武术史上享有盛誉的南派武术大师.清代以来佛山之所以成为岭南南派武术中兴之地,除佛山人民具有历史悠久的习武之风外,其堡乡建制、统治薄弱的特殊政治,商贾云集、手工业发达的商品经济及神诞、秋色赛会、舞狮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武俗都推动了佛山南派武术的兴盛.  相似文献   

13.
橱窗中一排放着三枚大咸丰古钱币,第一枚是"咸丰元宝"宝源当千,第二枚是"咸丰重宝"宝福当五十,第三枚是咸丰宝黔当五十。三枚钱里那枚宝源当千是地地道道的母钱。整个钱可以用秀丽华美四个字形容,轮廓端正,面文字口  相似文献   

14.
邵林 《上海集邮》2000,(3):29-30
2000年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问世的第123个年头.然而,最早在中国发行和使用的邮票已经136岁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想,集邮是应当知道这一段历史和认识这些邮票的。  相似文献   

15.
陈平 《收藏界》2010,(6):100-101
此文所述雕钱工艺,尚可探讨,文图均未尽如人意,但其思路及以图解文的做法颇可供广大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吴士松 《收藏》2001,(6):62-62
宫钱,系皇宫内用于撤帐、后宫细软包袱扎角、喜庆时宫灯下悬挂、朝廷给佛教寺院供奉及对大臣赏赐等,特别铸造的精美珍贵钱币。这些钱多为小平至折十形制,而其中有一些当百形和超出当百形制的大钱,则是用于宫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坠钱。这种钱是每逢新皇帝即位时铸造,死后即改换新钱,  相似文献   

17.
党顺民  袁林 《收藏》2001,(12):73-74
人常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收藏天地的无限商机。钱币收藏也成为当前民众业余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都有相当规模的钱币交流市场。但每一个市场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同样都走过艰难和曲折的道路。西安的钱币市场也是从酸甜苦辣、悲喜交加中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18.
张振龙 《收藏》2001,(12):42-42
近年来,先是一些科技信息类小报,相互效仿,大肆宣扬“收藏古钱,轻松发财”,靠出售高价信息资料大赚了一把;后来一些公开发行的正规报刊也玩起这套把戏来,要么给那些玩信息的广而告之,要么干脆直接炒作,小赚一笔。这样以来还没有富裕起来的许多人,面对经济大潮或缺少资本,或缺少胆略,当看到此类信息时,不禁为之一震,很快陷入了“收藏古钱,轻松发财”的怪圈。如:有则信息称:“30%以上的家庭皆遗留着不同品种的古钱币,它有着极高的身价,从几百元到数万元,所以收集古钱币是一条生财之道”。接着进一步阐明:“我公司收集上到商周,下至清末民初的钱币,正背图案近3000枚。  相似文献   

19.
袁水清 《收藏》2001,(3):85-85
2000年9月上旬由陕西省收藏家协会钱币专业委员会、西安市收藏协会钱币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古玩城联合举办秋季钱币交流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河南、江苏、甘肃及当地的钱币收藏家、钱币爱好者数百人,主会场古玩城及八仙庵、西新街两个分会场交流切磋活跃,钱币及其他藏品成交额估计近百万元。这次交流会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乔梖 《收藏》2011,(8):I0042-I0047
中国外销瓷,曾风行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过,至少在现阶段,内地不少传统藏家对于外销瓷还并不能完全接受。这其中有收藏口味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对于外销瓷文化本身了解较少。为此,本刊特别采访了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先生。作为中国最早收藏外销瓷的藏家,30年的收藏经验让他对外销瓷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