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三十九面注一,‘隙’字注音为xi(第一声)。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四角号码新词典”等字典、辞书,均读作xì(第四声)。  相似文献   

2.
3.
1、“孝文王、庄襄王”的注释称“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208页),不知采何说?据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三年版)说“孝文王名柱,昭襄王子,在位一年(公元前250)(85页)”,《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亦载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辛亥年)。我认为当采是说,明确注为“孝文王在位一年(公元前250)”,也足以说明其“享国之日浅”了。  相似文献   

4.
一、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初六册《叔向贺贫》) 其中“疚”字,课本注释为“内心痛苦”。如此,这句话就成了“执行法制,不内心痛苦”了。这样理解,除译出的句子本身不通外,更重要的是意思上令人费解。这里的“疚”当释为“病”,即“弊病、差错”之意,《尔雅·释诂下》:“疚……,病也。”  相似文献   

5.
古文注释辨     
“通籍”解(《黄生借书说》)“通籍”一词有三解。一,“通”,读通弄懂之通,犹言理解、领会。“籍”,书籍之籍,意译为书中要旨。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陈友琴《从借书谈起》断“通籍”句:“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译后半句为“都记得不少并领会其中要旨”。二,名字上通到朝廷。同年一月三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贾谊的《论积贮疏》里有这样一段话:“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为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在这段话里,有两条注释值得商榷。 一、注(14)“[政治未毕通]意思是,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对“政治”未加注解,实际是将今天的“政治”的概念跟古代“政治”的含义等同起来了。在现代,“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称为政治(见《现代汉语词典》)。或者统指“国事”(见《现代汉语词典》)。或者统指“国事”(见《辞海》),它是一个名词。而古代的“政治”是一个主谓短语,始见于《尚书·毕命》“道洽政  相似文献   

7.
我对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智取生(?)纲》一课中几个注解(?)不同看法,特提出,供讨论。 1、巴到老都管在安慰众军汉的一段话中有:“你们不要怨怅,巴到东京时,我自赏你。”课文注解〔巴〕为“盼望”。“巴”可以解释为“盼望”,但这里如此解释就欠妥,因为“盼望到东京时”讲不通。因在课文的另一处也有:“只见两个虞候和老都管气喘急急,也巴到冈子上松树下坐了喘气。”但此处却注释为:〔巴到〕为“赶到”。其实这里的“巴”是“攀  相似文献   

8.
1.在《鸿门宴》一课中,当樊哙闯帐后,说了下面一段话:“……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课本对“故”的注释是:“故,特意”。此注似不妥。“故”训为“所以”(不是现代文的“所以”,而是古文的“所以”),即“……的缘故”、“……的原因”。理由如下:第一,樊哙这段话,只不过是前文刘帮对项伯说的那段话的重复,现试加比较:刘帮:“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  相似文献   

9.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文“无”和“毋”,课本解作“不要”不妥。按“毋”作表禁戒之词(《说文》:“止之词。”),意义和现在的“别、不要”差不多。“无”用作表禁止之词,通“毋”。又“勿”字也有此用法。这种意义的“毋”  相似文献   

10.
鲁迅《自嘲》诗里“破帽遮颜过闹市”句,一般讲解都作:在白色恐怖下,鲁迅经过闹市时,为了避免敌人认出来,格外小心地把头上的破帽拉下来遮着面孔。有的还对破帽加注:鲁迅一生不讲穿着,戴的帽子也是破旧的。“漏船载酒泛中流”句,则多讲作:用形象比喻方式,说明自己的处境就象激流中载着酒的漏船,随时可以沉没一样,随时有被捕遭害的危险。有的还加注:“载:运载;泛:飘浮。”  相似文献   

11.
《师说》中有几条注释,注文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过于简略,没把问题说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或产生误解。现试作补注。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文注:“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生年  相似文献   

12.
一、“钩心斗角”——课文注释为:“屋角向心,象钩一样,互相联系;屋角相向,又象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这个注释应该说是正确的,但不很明确。钩心,是指楼阁的每一个檐角都象钩一样地向着房顶的中心上翘着,这是就一个楼或一个阁而言的;斗角,是指楼阁与楼阁之间的檐角象兵戈相斗一样地相对着,这是就一个建筑群而言的。二、“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课本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的翻译是:“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那么“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翻译也应如此:“复道架在空中,不是雨不放晴怎么(出现  相似文献   

13.
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5页,有一务对“垆边人似月”中的“垆边”的解释:“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我认为,编者对“垆”的解释是不妥的。“用土砌成酒瓮”实在不好理解。  相似文献   

14.
1.守自负年德,易之。(《书博鸡者事》) 课本注:易“轻易,看不起,作动词用。” 按:“轻易”和“看不起” 是“易”的两条义项,不能混用同解一词。此句的“易”是“看不起”的意思,“易之”即“看不起他”。《词源》释:“易,轻视。”故课本注“轻易”似为“轻视”之误。  相似文献   

15.
《之战》几处注释辨疑韩世龄汤云航统编高中语文课本中《之战》一文是选自《左传》记载的秦晋两国之间的一则战争故事。读后觉得其中的几处注释有些费解,似有提出辨析的必要。一、“腆”字词义及相关标点“腆”字是出现在郑国商人弦高偶然遇到将要侵袭自己国家的秦国...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前出师表》“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中的“不毛”,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上注:“不毛,不生草木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指草木。”注“不毛”为“不生草木的地方”盖出于清吴调候、吴楚材的《古文观止》(见该书278页),因此选本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其实,此注实属主观臆测,与实际大相径庭。“五月渡沪(金沙江),深入不毛”说的是今云南省一带,云南地处我国西南疆,非沙漠之地,雨水调和,气候宜人,岂有不生草木之理?“不毛”之地到底生不生草木?且不说今日之云南林木遍布,花香鸟语,风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中学古文教材的稳定性和注释的科学性明显增强,但尚未尽如人意。仅就注释而言,还存在许多疏误之处。笔者仅就其中四条注释提出粗浅的看法,以供教材注释者日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下面就中学语文课本中注释的一些失误提出个人的看法.供同行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项脊轩志》中“北向”一词注释成“窗户朝北”,值得商榷。 “向”,《说文》释为“北出牖也”,《诗经》中“塞向墐户”说的就是冬天来临把朝北的窗户堵上,以抵挡北风的侵袭。既然“向”字本身已含有“朝北”义,本此解释,《项》文则不可能把“北”与“向”连缀成文。故“北向”注释有误。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语》上册《三峡》中有一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释“素湍”为“白色的急流”,释“回清”为“回旋的清波”。笔认为,教材的前一个注释是正确的。后一个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原中的“回清倒影”是两个动宾短语的并列,前面的“素湍绿潭”是它们的主语,是两个偏正短语的并列。把它们直译出来就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