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隆康 《广西教育》2011,(21):19-20
利用有效的专业技能竞赛机制推进专业建设、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是当前职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关注的热点。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应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采取个性化教学,注重技能竞赛相关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营造职校学生重技能和学技能的良好氛围,并以汽车维修技能竞赛为平台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研究》2006,(5):77-77
最近,作为国内生产研发汽车电脑诊断仪和汽车专用示渡器的知名企业。深圳威宁达实业有限公司与教育部合作实施的“支持职业院校培养电控汽车维修人才”的项目正式启动,第一批已经纳入42所职业院校。近年,随着社会电控汽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电控汽车专业维修技术人才严重匿乏的矛盾日益凸显。为及时更新汽车维修诊断教学理论、增设课程、改进教举条件,使新一代维修技术人员掌撮国际前沿的电控汽车维修知识和技能,威宁达公司主动与教育部携手,共同打造电控汽车维修人才。  相似文献   

3.
汽车行业迅速发展,维修汽车的专业水平随之提高,汽车维修人才慢慢成为社会急需的具有技能的专业人才。每年中职汽修专业都会为汽车行业培养并送出大量的专业人才,本文主要从如何提高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师教学质量和自身素质、合理设置汽修课程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渠道,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中以高职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对象,分析新形势下改革实践教学的措施,推动专业教学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我们在生活中对汽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相关汽车的保养维修人员也需随之增加,但我国当下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呈缺乏状态,现有汽车维修人员的维修质量与技能也有待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方法要朝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本文将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行业也逐步提高了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制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岗位的需要,难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制。  相似文献   

7.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F0002-F0002,F0003
汽车工程系设有洫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两个大专专业和汽车运用技术中专专业,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为我院特色骨干专业。该系主要培养从事汽车检测,维修,技术服务和营销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8.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86年设立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汽车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先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约800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毕业生在汽车运输、维修行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他们适应能力较好,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汽车行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随着我国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高职汽车专业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一、市场对汽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汽车安全、环保、节能要求的日趋…  相似文献   

9.
根据汽车后市场检测与维修人才的从业状况,分析汽车检测与维修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当是“德为先,懂技术、精技能、通应用,会服务、擅管理”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并探讨相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汽车"后市场"的崛起,汽车维修人才需求量缺口越来越大,作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凸显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些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爱民 《职业技术》2006,(16):109-110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汽车后市场的繁荣,也对汽车服务行业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大幅度增长,国家六部委为保证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自2004年开始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保证能够培养市场需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的高技能型人才,各高职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我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现就有关情况与同行总结、交流如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和消费市场,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对汽车维修行业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考验,急需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维修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从行业现状、我国汽车维修专业主流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旨在摸索出一种多维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培养符合新形势的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理论教学主要由《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五门核心专业课程搭建专业知识平台,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综合职业技能训练,使学员成为在汽车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现代汽车检测、试验、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咨询等工作的高、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实训课程综合化项目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汽车技术的进步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使汽车维修行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检测资讯网络化、维修与检测设备现代化、管理电脑化、检测诊断专家化,以及国外维修企业将以汽车服务贸易的形式进入国内市场,对我国维修企业造成冲击,汽车维修行业竞争更趋激烈,社会对汽车专业综合素质和人才规格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培养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目前,汽车维修企业普遍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专业技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多,其中从职业学校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来看,一是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仍然采用以单一实训课程体系的方式来设计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训课程体系.学生不感兴趣,从而引发厌学情绪;二是实训课程的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汽车维修实际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与汽车实践维修脱节;三是专业课程教材不能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功能,造成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抱怨难教的局面.因此,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人点,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组实训课程结构,调整实训课程内容,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就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技能课程综合化项目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分析、论证等环节,对"核心技术技能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搭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保证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培养质量,同时也可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整体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汽车机修、汽车电器维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及汽车维修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兼顾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需要,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维修市场职业技术人员素质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本文从理论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谈出了对该专业所应进行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开办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的目的,分析了中职汽车运用于维修竞赛对学校实训条件、教学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和对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现实要求教师学习新能源汽车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应的维修技能。我校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类专业准备开设汽车新能源维修方向特色专业,现在已开设相应研究课题,对新能源汽车高技能维修人才的培养进行研究,紧跟低碳经济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金陵职业教育中心在办学实践中,努力拓展办学思路,拓宽办学渠道,坚持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走出了一条科学和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学校先后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汽车检测与维修首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实习基地,“宝马技术导入综合培训”基地,中国教育学会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研究试验基地,国家劳动部汽车维修专项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