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在滇蜀地区有着广泛的考古分布,这些考古材料显示了汉代滇蜀地区与缅甸、天竺的佛教信仰及艺术传播之间存在联系。笔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西南交通的滇缅道就已经存在,具有相当古老的历史。随着一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造像开始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流行,并逐渐通过滇缅道传播到滇蜀地区,与当地的早期道教和神仙术信仰融合。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滇蜀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出现最早,长江中下游后来出现的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应是通过西南滇缅道间接传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阿嵯耶观音造像,为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它是最能代表大理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在收藏界也有着许多忠实的"粉  相似文献   

3.
藏经是佛教的重要载体,唐中后期至北宋初,当中原与江南“教藏灭绝,几至不传”时蜀中却得以大量保存。北宋初《蜀版大藏经》雕板的完成改变了佛经流通主要靠传抄或零星刻印的历史,改变了邻国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自信重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看到的所有“大藏经”都或多或少与蜀版大藏经有关联,《蜀版大藏经》经文在蜀中流通的时代正是川渝石窟和摩崖造像雕刻的高峰期,云南佛教和佛教艺术之来源也主要是西蜀。  相似文献   

4.
座落在峨眉山麓报国寺凤凰湖畔的峨眉山博物馆珍藏了许多佛教物,其中有一批藏传佛教遣像,如清代的宗喀巴大师像,通高7.5厘米,肩宽5.2厘米;清代的绿度母像,通高14.7厘米,肩宽10.3厘米;清代的喇嘛塔,通高53厘米,座宽15.5厘米,等等。这些造像来源于峨眉山各个寺庙,它作为实物见证,足以说明峨眉山与藏传佛教之间有着相互交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5.
余冰 《寻根》2001,(2):107-110
1996年10月,在山东省青州市(建市前称益都县)龙兴寺遗址中轴线北部大殿后的窖藏坑中,出土了佛教造像400余件,数量之多,物品之精,令海内外物界瞩目,而被列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永胜 《寻根》2008,(5):64-69
南诏、大理国是我国唐、宋时期在西南边疆建立的政权,当时在其境内佛教相当盛行。尤其是大理国时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皆信仰佛教。大理国的22代君王中,就有7位“避位为僧”。  相似文献   

7.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青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在当代大乘佛教造像中得到普遍认同,而大乘佛教经典中尚有白狮子、金狮子之言,却并无青狮子之说,更无"文殊骑青狮子"之界定。这一文化定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学界似乎忽略这一问题,常以"传说"带过,实为憾事。经研究,随着《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播,"文殊骑狮子"的造像在魏晋及初唐已成规矩,但并不对狮子的毛色作普遍肯定的交代,而"文殊骑青狮子"与南宋抗金英雄姚兴的爱马"青狮子"关系极大。这匹青骢马因忠勇而备受爱戴,南宋以降,在佛教已普遍世俗化的氛围中,人们也将其体色附会于文殊的坐骑,并以五行八卦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其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9.
北朝的兴佛与灭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平 《华夏文化》2003,(3):9-10
北朝佛教 ,以北魏最盛 ,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魏书》中特增设《释老志》 ,足见佛教发展势头之大。魏道武帝拓跋建立北魏后 ,就把佛教定为国家公认的宗教 ,准许在中原地区继续流传。他是一位见到僧人都要施礼的皇帝 ,曾下诏建寺造像 ,又任命僧人法果为沙门统 ,令其统辖佛教徒。魏道武帝以异族出身而统治中原的广大地区 ,想借助佛教的社会作用 ,使自己由胡族之王的地位 ,达到凌驾于汉胡两族之上的君主地位。他的扶植佛教 ,可以说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佛教为了扩展势力 ,也主动与王权结合。北朝的宗教问题与南朝不同。南朝完全…  相似文献   

10.
在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中经常见到一种风格独特、造型如一似女非女的观音造像。此类观音造像在当地名为——阿嵯耶。笔者想就对观音造像的了解,对此作简单的概述。据调查目前全世界仅有十多尊。流传国外的有:圣地亚哥精艺博物馆(见图一)、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11.
张咏 《中国文化》2014,(1):257-259
作为中国人物绘画体系之一大宗,罗汉题材之绘画有其绵长悠久之历史。作为曾被广大中国民众信仰之对象,罗汉造像与佛和菩萨一样,在佛教艺术中有着大量表现,而将罗汉摹写入图,则始於六朝,东晋戴逵尝画有《五百罗汉图》,是为吾国迄今所见最早之罗汉题材绘画。由唐宋至明清,  相似文献   

12.
刘敏 《中华文化论坛》2003,3(4):131-134
传曾为释迦牟尼授记的锭光佛,其造像在犍陀罗地区和中国早期石刻造像中偶有所见之外,在四川地区可谓闻所未闻。广安冲相寺摩崖造像中,有此唯一像龛,其服饰、手印均有别于其他佛像之艺术手法,本拟就其造像特色,兼及锭光佛造像的时代、题材内容及相关问题作初步考略。  相似文献   

13.
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佛教学说中的基本观念——“佛性”观念的形成、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佛性观念、中国佛教宗派的主要佛性观念作了考察和论述。指出中国佛教宗派的佛性理论是在吸收改造印度佛教有关经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从中可见佛性观念在印度、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佛教造像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中国佛教造像的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时期。这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只不过是一种外来的神仙方术而已,佛陀也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神人”罢了,往往将其与中国的黄老视如一家,其形象也只是作为中国的一种神而被奉祀。目前可见的东汉时期的佛教图像有:四川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一尊坐佛像,头有圆光,通肩大衣,结跏趺坐,手施无畏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钱树座底部的一坐佛二立侍像,头有肉髻,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还有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中的立佛像,作头饰圆光的童子状,有的肩生双翼。另外,江苏连云港…  相似文献   

15.
199O年的10月,是金色的10月,也是收获的季节。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在博物馆南邻的龙兴寺遗址中抢救清理了一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共出土彩绘造像200余尊。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造像跨越时间之长、造型和雕刻之精、彩绘保存程度之好,实属罕见。在评选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与会的专家们首轮投票,这批龙兴寺佛教造像便以全票获得通过。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国内外150多家新闻媒介进行了连续报道。许多专家、学者、外宾等不顾气候严寒,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当他们看到这么多的佛造…  相似文献   

16.
四川地区的巴蜀佛教及其佛教雕刻艺术,在千禧年之前,就海外的学术界而言,不甚热衷,亦无大型力作.其因,在于欠缺指引性,甚而学术性研究等的依据与获得.  相似文献   

17.
<正>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信仰人数最为庞大的宗派。宋、明以降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加之历代佛教高僧的弘扬,使净土信仰发展深入至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被统治者、士大夫与普通民众所接受。但净土观念并非中国佛教自创,而是印度佛教影响下的产物。一、净土观念的由来按照佛教教义,净土又称为清净土、清净佛刹、佛国、佛世界、净妙土等。是诸佛因位本愿成立的清净庄严国土,也是诸佛居住的处所。在佛教经典中,净土被描绘成无比美妙的世界而与秽土相  相似文献   

18.
汉画中反映道教教义教理的图像、文字是我国宗教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凡的内质在赢得世人惊羡目光的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和持久关注。汉画不仅以大量的道教仙圣形象来象征修道的终极目标,而且还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示了具体的修仙方法。从道教的形神观和性命观来看,汉画对于身心关系的表现以及对于生命的关注和探索,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对之进行深入的开掘和阐扬,对于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修身养性和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帝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极大.一方面,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帝王通过财物布施、政治支持及人员参与等多种方式来扶持佛教,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另一面,有些帝王在看到佛教的繁荣的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弊病之后,或以温和的辩难方式,或用激烈的废佛运动来遏制、阻碍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祠庙的造像□段玉明中国祠庙造像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散漫不规一样,也是散漫不规的。这种散漫不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造像有无并不确定;第二,造像形制决不统一。佛教和道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偶像崇拜宗教。所以,在佛寺和道观里,造像是缺之不可的。即使是在呵佛骂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