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渠晗 《考试周刊》2011,(84):26-27
人间最难舍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极重离别。离别,这个伤感的词,总是令人感觉辛酸与无助。从古至今,时代更迭,人物更换,却始终改变不了那令人落泪的离别画面。特定的季节,熟悉的时间,相似的地点,  相似文献   

2.
姚金要 《现代语文》2006,(5):99-100
江淹《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干百年来,亲人在歧路之情,挚友临离别之感,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并且这种离别又是人生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歌之不绝。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落第诗作为科考之后的副产品,在全唐诗中比重很大。在唐代落第诗中,有相当数量是诗人赠送给即将与之分别的落第者的,不但表达与之分别的离愁别绪,友情的真挚可贵,也同时流露出作者自身命运的痕迹,更表达作者对友人落第命运的同情、安慰,或是劝勉、激励,以及为落第者受不平待遇提出的质疑、谴责等一系列复杂的送别之情。  相似文献   

4.
王维诗歌创作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其山水诗的写景艺术成就令后人望其项背,他在其他题材方面也有不少令人仰慕的作品。且不说他的边塞诗和妇女诗,就以送别诗来看,不仅数量可观,有七十余篇之多,而且写得非常真挚动人,意味隽永,千百年来为广大读者所爱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别离之情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古人为赴考、出使、迁谪、征戍等原因出行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长亭古道边,灞桥杨柳下,一挥手、一回眸之间,那或浓或淡的离情、或慷慨悲壮或凄婉  相似文献   

6.
张甲成 《学周刊C版》2010,(3):193-193
古代送别诗自《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始,其后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送别诗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布衣鸿儒。  相似文献   

8.
平卫龙 《成才之路》2009,(19):75-75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送别诗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布衣鸿儒。  相似文献   

9.
名句的魅力之一在意象的丰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中状写离别之情的这一“千古俊句”,涉及酒、柳、水、月四种意象。这四种意象,也正是古代送别诗的四大典型意象。  相似文献   

10.
名句的魅力之一在意象的丰赡。“今宵酒醒何处?杨杉P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中状写离别之情的这一“千古俊句”,涉及酒、柳、水、月四种意象。这四种意象,也正是古代送别诗的四大典型意象。  相似文献   

11.
方华 《现代语文》2014,(4):38-39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发展至《长亭送别》一折时,高潮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是残阳余晖,就全篇而言,是一个低谷。因为该折写的是张生即将赴京赶考,崔家相送于长亭。此时,作者表现的不再是崔莺莺、张生为争取爱情所进行的勇敢抗争,不再是红娘为玉成良缘而与老夫人的口枪舌战,而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矛盾冲突的精心刻画。因此,分析《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重在分析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12.
徐兴华 《文教资料》2010,(21):58-59
抒发送别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引导学生领略唐诗中的送别之情、别离之怨和相思之苦,并从中可以看到唐人表达伤感的送别之意象,感知不同的送别情感,能通过众多的送别诗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  相似文献   

13.
胡欣育 《现代语文》2007,(8):111-112
中国古代产生了世界上无以伦比的送别诗,受中国伦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送别诗可以说是“情”文化的送别诗,蕴含着深沉厚重的亲情、友情以及“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爱国情。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离别诗很多,诗人常将离别之情寄寓在流水中,形成了离别诗中的流水意象,对后世离别诗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送别方式、离情与流水的关系及流水意象形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送别诗是人与人在离别时所抒发的情感。盛唐诗人发展了六朝以来融情入景的诗歌传统,在抒发离别情感时,融入大量山水自然风景和风俗人情,即渲染了离别之情的表现力度,又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山水送别诗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6.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在中国人的眼中自古就带有哀怨伤感的基调。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送别时的落寞以及酸楚的心情都有不同程度的描写。《诗经·邶风·燕燕》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送别诗作,诗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表现了送者和被送者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时的感伤在后代的送别诗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19,(1):69-75
王维是唐代富有君子人格精神的一位诗人,他除创作大量山水田园诗之外,还有70多首送别诗可以彰显他的文质彬彬气质。从他创作的一系列送别诗可以窥见其交游甚广,泛爱众而亲仁,送别诗彰显出王维对朋友能够参酌人情,推心置腹,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王维的艺术追求完全契合了初唐以来统治集团大力倡导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主流文艺观,他的送别诗折射出玄宗时期大唐帝国已臻政通人和的盛世气象。  相似文献   

18.
送别诗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多样,情感丰富,用语通俗,寄寓深刻,彰显出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本文通过分析送别诗内容,感悟诗人不一样的情怀,充分领略送别诗的美感,让诗意充满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古诗词教学肩负着让学生“厚植文化之根,增强文化自信”的光荣使命。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集中编排了10首古诗词,南华诗词会团队教师在学习任务群理念下,将古诗词诵读融入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开展读诗、赏诗、写诗、赠诗系列活动。本文以送别组诗课例为载体,透视课堂中以主题统整联读方式,通过聚焦意象、体味意境、感悟意蕴三大策略,品悟“送别文化”。通过读写互动、师生共创,寻求诗我合一。  相似文献   

20.
【目标预设】 1,有感惰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