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句云:“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其中“一介之使”应如何解释?有的课本或资料这样解释:一介,一个。之,结构助词。我觉得既然“之”字  相似文献   

2.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一,视所出使之国…  相似文献   

3.
何谓"一介之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曰:“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 “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  相似文献   

4.
一、“相如谓秦王曰:‘……且秦疆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其中“一介之使”,课本和《历代名篇选读》都注释为:一个使臣;介,通个。查《辞海》“介”:通个;通芥。又查“一介”:①犹—个。②介,通芥,草芥。也形容轻微。我认为,“一介之使”的“介”不是“个”而是“芥”,引申为“轻微”。因此“一介之使”应译为“一微小(指职位)的使臣”。理由是:首先,“之”在古文中可作代词、助词和动词。这里显然  相似文献   

5.
(一)“一介之使”不是“一个使臣”课本注“一介之使”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欠当,理由如次:“个”在古代作量词,是专指长条形的东西。如《汉书·刑法志》:“负矢五十个”。师古注:“个读曰个。个犹枚也。”这与今天“个”的广义是有异义的。“介”在隶书中写作“(人几)”,只有作偏旁时才写作“个”。当“介”与“个”作异文出现时,“介”大都不是量词。如《书·秦誓》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刊载了孙凯先生的大作《“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质疑》(以下简称“孙文”),文章指出:“介”在“一介之使”中应指“一种人”,“出身卑微的人”“像傧介这样的人”,令人深思,给人启迪。但是,“介”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指人,为什么不能理解为课本注释的“个”。“孙文”并未明示。笔者以为值得探究,故仅呈浅陋,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7课《秋天到了》有“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句子,其中“人”字和“一”字为什么不用引号。还有该册第16课《小公鸡和小鸭子》有“小鸭子正在水里捉鱼,忽然听见小公鸡喊救命”的句子,那“救命”二字为什么也不用引号呢?泸溪县李家田乡中心学校邓平香  相似文献   

8.
1.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教材注“与”“:称许,认可。”教参译文:“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与”,一作动词,一作介词,注、译不一致。注释有误,译文正确,关键是对“与”“、比”二字的解释。“与”确有“称许,认可”义,但这里若释为“称许能为大节去死的人”“,比”字就无法落到实处。其实“,与死节者”是常见的介宾短语“,与”的意义为“同”,这一介宾短语作谓语“比”的状语。“与死节者比”是一种常见偏正短语“,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时与臣游”《(鸿门宴》)“、欲与怀王会”《(屈原列…  相似文献   

9.
字词考释     
上海辞书出版社《宋元语言词典》对自首、首人、出首以及首状诸词中的“首”字的解释是错误的。新《辞海》中“自首”条对“首”字则未加注释。《正字通》说:“有咎自陈及告人罪曰首。”则此一“首”字,义  相似文献   

10.
[两盈]《汉将王陵变》:“见有三十六人斫营,捉得三十四人,更少二人,更须捉得两人,便请同行。两盈不知,赚下落马。”项楚曰:“两盈,指丁腰、雍氏。‘盈’应是指人,俟考。” 按,“盈”字即是“人”字之误。致误原因有二:一是由“人”之音转而讹,今北方口语方言“人”字或读为yin。二是由“盈”字的俗写体与“人”字混淆。《敦煌资料》第一辑附表1《别  相似文献   

11.
郎士元考     
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生年不详。天宝十五载(756)皇甫冉榜进士。姚合《极玄集、卷上》:“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年进士。”《新唐书·艺文志四》:“郎士元诗一卷。字君胄,中山人。”计有功《唐记纪事·卷四三》所载殆与《新唐书》同。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郎士元,字君胄,天宝十五载卢庚榜进士。”按:《极玄集·卷下》谓:皇甫冉“天宝十五载进士”。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皇甫冉)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1999年第9期刊发了刘法绥的文章《“鼎”“铛”哪个字活用?》该文认为是“鼎”活用,而不是“铛”。读来让人生疑。首先要纠正两个概念表述上的失误。一,标题称“鼎”“铛”为“字”,这是不严密的。《现代汉语》明言:“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单位”(P_(276)),这里谈的词类活用是句  相似文献   

13.
《说文》九上:“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文是交错的笔画。象花纹交互。甲骨金文的“文”字,象一个人的上身画有花纹。《说文》十四下:“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乳是人和鸟生子。所以字形是“子”字在表示屋子义的“宀”字下。“子”还兼表读音。“文”是一个象形字,不可分割。“字”是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可分析出“子”、“宀”二字 汉文字起源于图画,是由交错的笔画构成的,所以可以叫“文”。汉朝以前,就是这样称呼文字的。《左传·宣公十五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盅。”直到秦《琅邪刻石》“书同文字”才提到“字”。“文”“字”原本实质相同而名称不同。  相似文献   

14.
前人有《方言》多“奇字”说。《方言》中的所谓“奇字”一为不见之奇、二为不用之奇。经考:《方言》不见于传世先秦两汉献的“奇字”共有297个;见于出土献的古字和传世献的异体古字或俗字人41个;依《方言》通例推定属西汉通行字的9个;根据《方言》词语记载要求,从字意义方面考明114个字的构成时代早于扬雄时代;真正的不见之奇的“奇字”,包括扬雄听所制字,共有132个。《方言》“奇字”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实词,而以名词居多;《方言》“奇字”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义词,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一词在不同方言地域的音变词形。  相似文献   

15.
“该”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说是“军中约也”,不过并无确证(钱坫《说文解字斠诠》引《左传》“秦行人夜戒”说:“戒约即该约,古从亥之字往往与戒通。”此处并未使用“该”的本字,钱说也只是推测之辞)。据新《辞海》,“该”字共有四个义项:1.应当。2.欠,如“该账”。3.通“赅”。4.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如:该员、该件。木文主要探讨第四个义项即“该”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对“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中的“一介之使”的注释为:“一个使臣。介,个。使,名词。”  相似文献   

17.
“一”字在汉字中书写最简单,但它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一”字的本义是表示最小的整数,如“一天”、“一人”、“一次”等。除此之外,它还可表示多种的意义。下面是小语五册中“一”字的多样化用法。 1.表示“某一”。如: ①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灰雀》) ②一个晴朗的夜晚,微风吹拂着。(《院子里的悄悄话》) 2.表示“同一”。如: ③麻雀听了,高兴地想:“和我想的一个样!”  相似文献   

18.
□甘其勋汀汀一收到订的《中国少年报》,就快速翻了一遍。晚上又从头看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少年报”5个大字,他问妈妈:“这些字为什么比下面的字大得多?” 妈妈说:“这是报名,字大,醒目,一眼就能看清嘛。”的确,5个红色的大字,十分显眼。这一欣赏,汀汀又发现了问题:“‘国’字和‘报’字怎么用繁体字呀?”妈妈说:“你倒挺细心。报名是当年报社请毛主席写的。书法是一种艺术,允许写繁体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是毛主席题的报名,也是繁体字。”汀汀点头:“怪不得看着这么潇洒呢!”妈妈反问汀汀:“报纸第一版的…  相似文献   

19.
短文谐趣     
一字对联“九·一八”惨案时,有人写了副对联,痛悼受害学生。上联写着“死”,下联写着倒过来的“生”意为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三字小说《解放日报》曾发表过一篇超级微型小说,题目叫《第一篇稿件寄出之后》,正文只有三个字:等待着余味无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0.
刘过其人及其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今人所著各本中国文学史在讲到南宋作家时没有一本没提到他的。然而对于他的生平的介绍和对于他的作品的评价,不是说法不一就是语焉不详。下面谈一谈对一些有关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他的籍贯 他的籍贯在哪里各本文学史的说法很不一致。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郑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襄阳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刘本《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泰和人)。”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以下简称“陆,冯《诗史》”)说:“刘过,字改之,太和(今江西泰和附近)人,一作庐陵人,更有作襄阳人者。”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研所《文学史》”)说:“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对于刘过的籍贯,历史文献是怎样记载的呢?据《四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