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悟”及以“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日渐流行起来。该思想提倡者们企图以“悟”作为突破某些建立在抽象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语文教学模式的武器,凭借它并通过它,达到语文教学“教为不教”“无法是为至法”的境界。由于他们高举人文的旗帜,而“悟”的精种确实包含有对教与学的主体人格力量的张扬(这正是长期以来中国语文教学所缺少的),因而使得这种思想极富人情味和影响力。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清理它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对其本质的探讨,所以不妨多说几  相似文献   

2.
语文素质生长点 培养语文素质,进一步拓宽说,培养人才,要抓住的“灵魂”是什么?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培养“悟性”。 “悟”点,是智力生长点,是语文素质生长点。像一粒种子,一棵树,无论它小还是大,都不是处处发芽的,只有在那“芽口”才能形成芽苞长出小芽进而发育成参天大树的。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也是这样,一定要树立“智力生长点”思想,时时处处把语文教育的情与思、智与力用在“点”子上。 语文教育之悟,有感悟、情悟、理悟和行悟。 感悟 我们感知的任何信息可以说都与语文相关,但真正有益于语文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是那些感  相似文献   

3.
读中四悟     
王静 《教育艺术》2001,(10):57-58
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有宜 ,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过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至伟。”这是他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这就启示我们 :在阅读教学中 ,教者要以“悟”为主要目的 ,以“读”为主要手段 ,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境 ,读中悟意 ,读中悟情 ,读中悟法。轻读悟境轻声读 ,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学生在读中借助语音 ,凭借想象 ,感知语言内容 ,还原课文画面。因此 ,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所谓感悟,简言之,是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广之,还包括对知识的领悟,对趣味的体验等。我们不妨从教学实践论角度予以分析。   1.悟情。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教材提供了大量有着丰富情感的文章,为发展学生的健康情感提供了多种典范。因而,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在阅读时“披文以入情”,学文后“感怀以做人”。   在教学《小珊迪》课时,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引导:“大家是带着什么感情学这一课的 ?”学生纷纷表示:“伤心”“悲伤”“愤怒”“敬佩”……教师因势利导:“请说说,你是读了课文哪些地方产生这种感受的…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新的目标提出,在阅读目标上强调感受性、体验性,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这些提法对落实课标的要求颇有意义。我们知道,阅读总是伴随着思维和情感,因为情感是文章的主旨,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重视在课堂上“以情唤情“”读中悟情“”以情感人”。但是由于一些老师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教法简单粗糙,导致课堂教学陷入了“矫情”的误区,难以收到“感人”的效果。以下几种教学现象就很值得大家关注。一、因情设境——“情”“境”分离两张皮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吴菲 《天津教育》2024,(3):70-72
<正>“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无论在哪一个语文教学阶段都得到广泛运用。“情”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把握文章和升华学生情感的重要因素,在“缘情说”和“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的文艺理论中都被认为是文学的核心。如果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来体悟文章感情,那么将极大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基于此,“以读悟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运用是笔者进行探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这门学科对于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说有着广阔的天地。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留下“景非独为景场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定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我们语文教材中实施情境教育的依据。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8.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教者的责任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以“悟”为主要目的致力于启,以“读”为主要手段着力于“导”,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一、在轻读想象中领悟语言情境 轻声读,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读书者在读中借助语音,凭借想象,感知语言内容,还原课文画面。因此,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内  相似文献   

9.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他们都是作者心声的表露,都是作者情感的积淀。在这些课文中.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限奥妙,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徜佯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体验这种情感,以此培养审美情趣.滋润干涸的心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视“叶青感”为目标,应从文本中挖掘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校“论文学经典与精神家园的建构”这一理念,是根据“十一五”重点科研项目“语文学习策略研究”的研究方向——“在语文学习当中应强调经典意识”的基础上提出的。课题是以“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为研究宗旨,以培养学生会通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审美修养观,注重人文化成的精神生活观以及积极进取、放达乐观的人生价值观为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苦恼”事:我们认真备课,精心写教案,讲授课文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往往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兴味索然,不乏有怏怏欲睡或交头接耳者。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这课太没劲了!”静心细想造成这种“苦恼”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是教者情、学者情、作者情这三情各自为政,没有产生共鸣,是我们的教学只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应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教育教学,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情感因素就显得呆板乏味、干巴巴,而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产生是统一的过程,因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行动情后入情,而致“缘情悟理”。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常用“四字诀”即用“读”、“看”、“想”、“议”来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因素。 “读”——朗读是激发情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教育观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主动、重接受轻创造,这是一种“灰色”的课堂。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学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构建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注重情智生态平衡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绿色”课堂,是新时期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百科之母。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一枚硬币的两面 ,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使学生“熟能生巧”地操作语文工具 ,还应当致力于为他们打下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底子 ,使学生既能有“一肚子诗文 ,一笔好字 ,一手好文章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又能有“正义感、民族爱、山河恋、儿女情”健康的人格 ,还能会学习 ,善思考 ,懂创造。实行“诱思自悟”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诱思自悟”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诱思自悟”式的教学 ,变课堂为学堂 ,是一种“以人为本 ,以感悟为中心 ,以‘自读加诱导’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渴求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人才的时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把新《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让语文教学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情悟”、“神悟”、“突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感,语感是需要培养的,这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我们可以在“读中悟情,听中会意”、“读中吐真,写中蕴情”、“生活中体悟,名著中熏陶”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以优美、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尝试探索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我采用“读”与“悟”相结合的教学法,按照“自读感知———选读自悟———精读感悟———赏读自得”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一、自读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返朴归真的必然选择,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优势的发扬光大。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根据小学教材的特点,提倡读悟结合,重点训练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同时,教师要加强指导,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多读读,多想想,以读感知,以读悟情,以读悟理,以读悟道,养成边读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中,读悟结合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以读为本,以悟促读,在“悟”之后能升华“读”,读出情,读入境,达到与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但是,笔者听了一些教学研讨课,听了一些青年教师的优质课评比,发现课堂上学生“读”得轰轰烈烈,“说”得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的“读悟”是在同一平面上滑移,根本没有读出层次,悟向纵深,也就达不到入情入境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背后,笔者发现许多教师没有正确走好“读悟结合”的捷径。误区一:急于求成”式的读悟案例:《春天的雨点》教学片段(学生初读后,…  相似文献   

20.
古诗,字字珠玑,空灵俊秀,情感丰富,其字里行间浸润着诗人的情致、思想和魂魄.教学时可从介绍背景入手,让学生把握基调;通过互文印证,增加诗文的厚度;引导字斟句酌,丰富想象,入境悟情;加强诵读,品味含意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悟情入境".这既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教师应追求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