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不仅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土地流转会对农民福利产生影响。文章通过对中国土地制度的梳理,分析1953年以来土地流转中农民福利的实现状况;按照不同划分方式,分析不同土地流转模式对农民福利的影响;基于农户分化视角,分析土地流转对不同农民群体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1953年以来,农民福利实现了生存权利、生活权利到发展权利的转变;按土地流转主体划分,政府主导流转、集体主导流转和农户自发流转模式对农民的福利效应依次递增;按土地流转方式划分,土地互换、返租倒包、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对农民的福利效应依次递增;土地流转对纯农户、半工半农者和经商兼农者福利的提升效应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2.
土地权利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保障,是权利人按照法律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农村妇女是否享有土地权利以及享有的程度决定其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由此,保障妇女土地权利成为保护妇女权益的重要内容.结合具体实例,对现实生活中侵犯妇女土地权利的行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保护妇女土地权利的措施和途径,以引起社会对妇女土地权利保护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民在从农奴到自由农的转变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东部和西南部各郡的自由农发展较快,其主体是自由持有农,而中部地区和米德兰平原自由农发展相对缓慢,以公簿持有农(copy-hol der)为主。前者的惯例中保障农民个体权利的因素相对较强,后者的惯例中保障农民个体权利的因素相对较弱,是造成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英国自由农民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英国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过程中,围绕着土地问题出现了两条绝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农民要求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另一条是以牺牲农民为特色的将封建土地所有制直接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两条道路一直进行着尖锐的斗争。研究这一问题对于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圈地运动使英国农村发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它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将大量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不过,英国城市化进程并未随之显著加速.离开了土地的农民没有全部扎根城镇、转变为城市居民,其中许多人变成流民,回归农村,他们和留在乡村的居民一起作为农业工人受雇于资本家农场主,并广泛从事乡村工业,促成原工业化出现.在圈地期间,英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英国土地法是英国财产法的核心,在整个英美法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从历史角度解读土地、保有、地产等核心概念,可以了解到时间因素在英国土地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地产实为土地权益的权利束,保有是二元土地权益机制的基础等,现行规则由其推导而来的线索渐显。在对基本概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后,明确土地法调整对象和法律渊源,是顺利进行英国土地法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权益是农民最为关切的经济权利.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问题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已成为阻碍农村妇女发展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集体土地产权结构的变化过程就是农民个体权利体系不断丰富的过程.农民个体权利的丰富,不断创新着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人民公社时期,土地产权结构单一,农民主体身份缺失,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缺乏农民个体权利的支持而失去持续的基础;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实现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分离,农民获得了土地承包权,激发了集体经济分散经营的活力;以土地确权和流转为核心的新一轮土地产权改革,实现了农民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通过数量上的量化和形式上的固化实现了权利的流转,激发了农民自主选择并不断创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从分析土地征用法律关系入手,深入发掘制度下的农民土地权利。再反观农民土地权利的实践状况,追问差异根源,得出农民土地权利实践机制缺失是造成现有问题的制度因素。建立有效的实践机制,不仅是尊重农民土地权利的需要,也是土地征用法律制度良性运行的最经济监督。  相似文献   

10.
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自身土地权利上的贫困是农民土地收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土地政策执行上的偏差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则是主要原因.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需要构建以保障农民权利为前提的制度体系,应该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邹明 《中等数学》2005,(5):19-19
题目 在凸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BD既不是∠ABC的平分线,也不是∠CDA的平分线,点P在四边形ABCD内部,满足∠PBC=∠DBA和∠PDC=∠BDA.证明:四边形ABCD为圆内接四边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P=CP。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hypothesis that a motive to avoid success (M-s) exists in high-achieving 7th, 8th, 9th, and 10th grade girls was investigated. Eighty-five black and white Ss responded to verbal TAT-like stimuli. Scores, treated by chi square,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M-s is prevalent in high-achieving girls an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creasing grade level. However, the M-s was not found to be correlated with race.  相似文献   

13.
第45和46个梅森素数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已发现的44个梅森素数,运用非线性拟合,给出了梅森素数分布的猜想,由此得到第45和46个梅森素数的范围和可能值,即%中声取自然对数的范围是[0.396283124964472n-0.251065835613184,0.396283124964472n+1.3570453473079].  相似文献   

14.
16—18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观念,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四次运动的不断演进发展,而走向了成熟,奠定了近代法国的政治制度,推动了法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5.
16.
17世纪初大提琴成为独奏乐器,并确立了自身乐器独自的演奏法,巩固了大提琴在西洋乐器中的地位,在威欧拉达、卡巴的影响下快速发展。在随后近百年的时期,大提琴乐器经过自身的各种改良及著名演奏家的演奏和经典作品的出现,促使其发展与时代进程的需要相吻合,由此揭开了大提琴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17~ 18世纪的欧洲正值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 ,学者们把研究中国文化同抗拒宗教愚昧、怀疑皇权神圣统一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中国文化观 :以培尔、莱布尼茨、伏尔泰为代表的由比较而认同赞赏中国文化 ;以马勒伯朗士、维柯、休谟、孟德斯鸠为代表的由比较而批评中国文化 ;以狄德罗、魁奈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和“重农学派”则整合上述两说而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理性的批判与评估。这种由赞赏到指斥最后臻于理性评估的正、反、合过程表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8.
近代女权主义思潮的深远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促动 ,催生出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并很快形成一个创作高峰期 ,其中相当多的作品因其纯女性的视角和明显的反男权叙事而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 ,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最初的强有力的潮头。  相似文献   

19.
As they became more widely adopted in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wet-nursing and wet-nurses appeared prominently in the iconography of the time. Such images turned negative as criticism against “mercenary breast-feeding” mounted. Over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particular, wet-nurses were heavily featured in press caricatures: they were being mocked while described as simple-minded, dumb, greedy creatures, with proclivities ranging from a taste for garish attire, to sexual appetites fuelling trysts in public gardens with soldiers on leave.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such images will be selected to highlight the codes and values underpinning this mockery.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通过对20世纪初年女子国民捐运动的考察,来探讨这一时期女子国民意识尤其是女子"义务意识"的觉醒及其发展。本文分三个部分:"女国民"意识的觉醒;女子国民捐运动的概况;女子国民捐运动的分析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