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静待花开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描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美丽教育场景: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你会找到最满意的窍门。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孩子在慢慢地成长,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等待。说浅  相似文献   

2.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描绘美丽的教育场景:“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相似文献   

3.
龙应台虽不是幼儿教育专家,但其作品《孩子你慢慢来》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阅读。孩子你慢慢来含义非常深刻:教育要遵从天性,欣赏孩子慢慢成长……阅读之余,我们不免思考: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追求太多,让孩子负担太重?教育要耐心等待《孩子你慢慢来》开篇记录了作者因买花而等待花店里的小男孩学扎蝴蝶结的一幕: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  相似文献   

4.
静待花开     
常啸 《教师》2011,(13):1-1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描述了一个十分感人的美丽教育场景: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佛性童心     
<正>很喜欢龙应台的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我想这就是老师在课堂中的艺术——等待。等待——让教育精彩语文是一门需要涵养的学科,涵养足了,就有了学养,有了学养就有了修养,有了修养就有了素质这个做  相似文献   

6.
<正>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这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的话。是的,孩子,你慢慢来。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还得从一件事说起。  相似文献   

7.
<正>"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我的目光曾久久地停留在这里。读过几遍这本书,总是手不释卷,每一次的感悟都有所不同,会从不同的身份视角去体悟,会从不同的深度去思索,但这段文字一直让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龙应台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她的作品如《野火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犀利辛辣,有一种抽丝剥茧、深入骨髓的锋利。她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一位针  相似文献   

8.
编辑荐书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版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作家的龙应台均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此书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来表现母爱,且文字  相似文献   

9.
于唯 《吉林教育》2009,(6):95-95
《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写的一本关于她的两个孩子成长的散文集。龙应台被称为是“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一般都是万丈豪气的,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是万丈深情。这本书,决不是作家的作秀,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更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做不思索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台湾出产的女作家中,龙应台和张晓风是有趣的对比。第一印象,龙应台是刚,是冷峻,可犀利如她,竟也写出过《孩子你慢慢来》这样柔情似水的文字;张晓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罢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杂文《孩子,你慢慢来》,我久久不能平静。"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这灵动的文字,仿佛使我看到了一个孩童的笑容——那是因为安静中的等待而邂逅的灿烂笑容。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罗里斯·马拉古兹也曾说过,我们非常留意和尊重  相似文献   

12.
近日,读罢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杂文《孩子,你慢慢来》,我久久不能平静。"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这灵动的文字,仿佛使我看到了一个孩童的笑容——那是因为安静中的等待而邂逅的灿烂笑容。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罗里斯·马拉  相似文献   

13.
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给幼儿家庭教育诸多启示:慢养孩子,给孩子成长的时间;自由开放,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民主平等,给孩子成长的氛围;心灵呵护,给孩子成长的养分.  相似文献   

14.
思之 《家长》2012,(12):30-31
你确实需要孩子认真听你说,所以你必须仔细地考虑该如何把你想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传递给他,从而避免你们之间的无效交流。你是不是发现,孩子的耳朵可真灵敏,每次你和别人的私密谈话,他都会听到,甚至还会记住。相反,每次你真的需要他认真听你谈话时,他的耳朵好像又不那么管用了。你是不是常常抱怨:"哎,现在的孩子真难教育,说了也不听,不说又不行。"  相似文献   

15.
家长教育孩子时难免会被情绪控制,事后往往又会后悔。有一次和孩子发生冲突,我跟他道歉时,他说:"我就要朝你吼叫,因为你有时也这样,我要你也尝尝被吼叫的滋味。可我以前不敢跟你说,怕你生气。"我当时挺欣慰他能这样说,因为至少我的态度让他觉得安全,他才会告诉我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让我反省。  相似文献   

16.
何捷 《吉林教育》2007,(7):86-86
初为人父,急于掌握一些育儿经,于是凡有带有“儿童”、“孩子”等字眼的书籍都不肯错过。友人推荐台湾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受良多。书中处处弥散着浓浓的母爱,体现着对孩子人格的尊重,展示着一颗饱含期待的慈悲之心。马上联想到自己的本行——教育,想必也应该也需遵循这个“慢”道理吧……  相似文献   

17.
林格 《辽宁教育》2010,(4):60-60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论代表着中国教育发展前进的方向,其核心理念就是"全面依靠孩子",教育者要"退后"。有人问郭教授什么是教学?他回答:"如果你告诉学生3×5=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5等于几?  相似文献   

18.
现象:星期一校门前,家长笑着对老师说:"老师,孩子交给您,就请你多多教育!学习的事情我们是管不上他啦。"星期三放学后,家长拉着孩子气势汹汹地来找老师理论,"你们这是什么学校呀!孩子让人欺负了,老师是干什么的?把那个打人的孩子叫出来,我们跟他没完!"  相似文献   

19.
梁昌辉 《师道》2010,(5):49-50
脱去了杂文的犀利,搁置了“孩子你慢慢来”的叙事的优雅,在《亲爱的安德烈》里,一边是母亲的急切与忍耐,一边是儿子的调侃与敏锐,作家龙应台与他的长子安德烈演绎了新型教养关系确认的艰难以及两代人为此而展开的“较量”与努力。  相似文献   

20.
王凌 《教育文汇》2012,(2):32-32
每次读龙应台的文章《孩子你慢慢来》都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文中有一段故事特别感人:一位女作家去买花,卖花的老人将她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来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由于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结果手指绕来绕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