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农村一线的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农村孩子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制约,一般来说农村孩子普遍胆小,平时在课堂上口语表达较差,影响着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农村小学语言教学应重视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而教材在编写上偏向城市生活,离农村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农村的孩子社会交往活动教少,生活视野比较封闭,个性心理较内向、害羞,而且校园文化生活不太丰富。如果教学只是传授课本知识就显得空洞、与农村儿童的生活体验就少有了联系,就达不到目标了。要让农村学生身心动起来,学习状态“活”起来,就必须与农村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心灵,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只有…  相似文献   

3.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农村学生相对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  相似文献   

4.
农村天地广阔,山川田野,风土人情,农家生活,都是农村孩子写作的丰富素材。根据农村孩子生活的特点,引导他们写农村生活,是农村小学改进作文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几年来,我校的作文教学在立足农村,引导学生写农村生活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如今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反映到习作里的内容,大多脱离生活实际。他们放着熟悉的内容不写,偏偏去生搬硬套一些陌生的“范文”,七拼八凑成“新八股文”。针对这些不足,我着手进行了以“土”为主的习作研究,让学生写土风光,描土人物,述土生活,习作训练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为目标,让农村孩子笔下的习作,飞扬着灵性,飘洒着泥土的芳香。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模仿,消除畏惧心理,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参与活动,让孩子品尝到作文的乐趣。让学生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农村的孩子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字。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如今生活在农村里的学生反映到习作里的内容,大多脱离生活实际。他们放着熟悉的内容不写,偏偏去生搬硬套一些陌生的"范文",七拼八凑成"新八股文"。针对这些不足,我着手进行了以"土"为主的习作研究,让学生写土风光,描土人物,述土生活,习作训练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为目标,让农村孩子笔下的习作,飞扬着灵性,飘洒着泥土的芳香。  相似文献   

8.
农民朋友出外务工,一方面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把孩子留在家中少有管束,他们大多数正值9年义务教育学龄阶段。他们有的辍学务工,有的虽上学而心理又不与其他同学一样正常,这给农村中学教育带来新的问题。这就是近年人们普遍关注的留守学生问题。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村中学留守学生问题。笔者为农村中学的班主任工作多年,认为要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就应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架起一座心灵之桥。要真心帮助留守学生克服心理自卑感,树立生活自信心,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拨亮留守学生的心灵之灯。  相似文献   

9.
周立哲 《考试周刊》2014,(59):97-98
农村小学英语的开设,为农村孩子文化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缩短了与城市孩子的差距。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农村小学条件的诸多限制,课外学习途径的缺乏,教学策略引导不到位,周围生活环境等,使农村孩子学好英语的道路崎岖而艰难,英语教学与城市的差距逐渐扩大,教学质量提高缓慢。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将英语融入学生生活,让他们主动学,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他们学习、使用英语的空间,是每一位农村英语执教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专业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农村中收入有限,农民通过种田仅仅能勉强维持温饱的生活水平,学生上学、老人看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大、中、小城市和城镇。于是,这些打工者家庭中有一部分人把自己的孩子转到城里去上学,还有一部分人把孩子转到城里去生活还暂时有一点困难,就把孩子留在农村让老人看管,自己在外面挣钱。这样就有一大批学生在农村念书,他们不在父母身边,受爷爷、奶奶甚至亲戚的看管。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非常多见。这些孩子就是农村中的留守学生。他们性格形成的环境与其他学生截然不同,性格也比较古怪。这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好,给看护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也给学校教师带来了不便。学校科任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1.
李克恭 《现代语文》2008,(7):126-127
作文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及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之中的难点,在农村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对于这些困境和现状,  相似文献   

12.
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课外生活相对单调、贫乏,因为农村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照顾他们生活的往往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对于老一辈人,还是思想相对保守的农村的老人,他们认为对孩子的照顾就是吃饱、穿暖,对学习是不太重视的,因此这些农村孩子的学习条件,尤其是家庭的学习氛围就非常淡薄,不要谈外出游玩,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了,就连最基本的课外书都难得拥有,所以一到写作课,学生就无比害怕。  相似文献   

13.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生长在城里的孩子来讲,我敢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农村和农村孩子的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农村就是电影里的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农村孩子的生活就是山坡上的追逐,池塘里的嬉戏,黄牛背上的悠悠毛笛。可他们哪里晓得,农村孩子的学校是低矮的小草房,有的摇摇欲坠,教室里的桌橙则是土坯或石块,莫要说那城里的孩子津津乐道,习以为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可是,大多数农村学生作文无新意,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要体现生活与课堂、自主与引导、生成与预设、超越与守本四大理念。今天的孩子,哪怕是农村孩子,也没有见过碾米,因此课前要引导孩子去查阅资料做些生活准备;课文其他内容较浅显,应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理解;对课文内容的学习,重点还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以小写大、以平凡写伟大的写作方法上。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毛主席关心群众的生活小事,了解伟人十分注意生活小节的品质。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碾米是怎样一回事;待爸爸(妈妈)回家后,亲手给他们沏一杯茶,从中体验为别人付出的快乐。教学…  相似文献   

17.
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主要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工作时间较长、工资收入较低、生活条件差、孩子进城入学困难,因此他们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家里。这些被留下来的孩子们在中国农村形成了一类独特的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学生或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8.
写作材料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生活!要解决学生写作的“货源”,就必须把学生带进生活,指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社会生活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与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任何一个空间,如家庭、学校、街道社区、农村等等,都是写作的素材。生活就展示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如何把握生活呢?我总喜欢把观察生活的技巧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乡土作文是立足于反映本地本土的民间故事、地方掌故、趣闻轶事、民俗风情以及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出现的新气象。生活在广袤土地上的农村孩子,生活基础有别于城镇的孩子,因此,作文教学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如何培养学生写乡土作文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刘德祥 《山东教育》2013,(10):29-30
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农村学生。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眼界窄.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对于这些困境,相信每一个在农村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很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