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Six female collegiate swimmer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recovery procedure after exercise will not only affect subsequent performance, but will also affect the recovery process after the subsequent performance. Each swimmer exercised for two minutes at 90% [Vdot]O2 max on a swimming ergometer, recovered for 15 minutes by walking on land or swimming, then swam 200 yds. for time. Oxygen uptake was measured for 15 minutes after the 200 yd. swim. Venous blood, obtained after the ergometry swim, and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 yd. swim, was analyzed for lactate. Two hundred yard swim tim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either the walking or swimming recovery procedures. Blood lactate after the ergometry swim averaged 96.7 ± 18 mg/100 ml. The swimming recovery reduced the lactate levels by 53.3% compared to a 38.5% reduction during the walking reco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lood lactate were also noted after the 200 yd. swim, with the trials in which swimming recovery protocol was used yielding less than the trials involving the walking recovery (99 ± 8 mg/100 ml compared to 113 ± 8 mg/100 ml, respectively). The post 200 yd. swim oxygen uptakes averaged 7.74 ± 1.51 liters and were not affected by protocol.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15 minute recovery period may be sufficient for repeated bouts of high intensity work lasting less than three minutes. It was also concluded that self-selection of the mode of recovery is not always the most effective for removal of blood lactate.  相似文献   

2.
运动与免疫功能具有复杂的关系,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认为大强度的运动会抑制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下降,使机体患病风险增加。并提出通过营养物质的补充、中医理论的应用等方法来恢复大强度运动后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大强度的无氧间歇练习、有氧耐力练习及其组合练习的次序对恢复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交互设计,15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别完成4次运动:600 m间歇跑练习、30 min大强度持续跑练习、600 m间歇跑加30 min大强度持续跑练习,30 min大强度持续跑加600 m间歇跑练习,分别在运动前(0~10 min)、整个运动期间和运动后恢复期(0~20 min)记录RR间期,并进行相应HRV分析以及在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进行血乳酸测试。结果:与安静状态相比,运动中HR、EPOC和TRIMP均显著增加,但组合练习次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恢复期20 min内,HR随恢复时间增加逐渐降低,但同一恢复阶段不同运动方案之间无显著差异;RMSSD、SDNN、SDNN/HR、HF和LF变化相似,在整个恢复阶段均显著低于安静值,但HF和LF在恢复期(15~20 min)显著增加;而LF/HF随着恢复时间延长显著增加。结论:大强度的无氧间歇练习、持续有氧练习及其组合练习,在运动后早期恢复阶段(0~20 min)HRV变化趋于一致,提示耐力运动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整可能不具有运动形式依赖性。此外,大强度无氧间歇和有氧耐力练习的组合练习次序不影响运动后恢复期心脏自主功能的调节,恢复期20 min内,交感活性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永磁旋转磁场加快运动后血乳酸消除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永磁旋转磁场对人体剧烈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消除速度以及肌肉抗疲劳和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4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完成3次Wingate无氧功率负荷试验,30min恢复期内分别在有磁(实验组)与无磁(对照组)干预条件下保持静态休息。检测恢复期血乳酸浓度、Wingate无氧功率和股外肌表面肌电平均功率频率下降率的恢复。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磁处理和恢复时间对恢复期血乳酸浓度变化的主效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磁处理因素F=8.34,P=0.005;恢复期时间因素F=16.05,P=0.000);t检验结果表明,恢复期实验组(0.40±0.10)和对照组(0.32±0.13)血乳酸消除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2.95,P=0.011);但两组受试者Wingate无氧功率测试的评价参数PP、MP和△P和恢复期30min后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过程中股外肌表面肌电平均功率频率下降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永磁旋转磁场能够明显加快剧烈运动后血乳酸消除速度,但对于以股外肌表面肌电平均功率频率下降斜率表示的肌肉抗疲劳能力以及以PP、MP和△P表示的机体无氧运动能力的恢复却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递增负荷运动后肌氧和血乳酸的恢复特点及特征性指标的关联性,探索恢复评价的有效指标与科学化手段.方法:14名赛艇轻量级运动员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试验,采用静止休息的方式恢复至安静状态.用近红外光谱术(NIRS)监测运动时及恢复期主动肌氧含量的变化,提取肌氧恢复幅度(H)、半恢复时(TR),计算肌氧半恢复速率(RHbO2).在运动停止后即刻及恢复期测定血乳酸,找出峰值(Blamax)及峰值出现的时间(t)、恢复至30min时的血乳酸浓度(Bla30),计算乳酸清除速率(RBla).结果:肌氧含量与血乳酸的变化与氧化代谢水平和恢复程度相适应.肌氧半恢复速率RHbO2和血乳酸清除速率RBl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791,P<0.01),回归方程存在显著意义.结论:肌氧和血乳酸的变化在内在机制上存在必然的联系,可以反映机体的恢复水平和氧化代谢能力.将RHbO2取代传统指标RBla应用于代谢能力和恢复评价具有可行性;NIRS为训练监控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抗氧化运动强度与监控指标的确定,采用CR2000RC氧自由基生化分析仪、LT 1710血乳酸测定仪、Borg(15、10)主观用力感觉等级量表、心率监测系统对受试者(n=9)从事300、600、900、1200、1500KPM/min不同强度踏车(Monark839E)运动(每级负荷运动5min)时血液氧自由基、血乳酸、主观用力感觉、心率的变化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心率、RPE(15、10)与运动强度(KPM/min)之间呈现高度线性相关,r=0 959、0 923、0 918;血液氧自由基浓度与运动强度、心率、RPE之间的相关性较低,但其变化趋势类似于血乳酸的变化,低强度时(≤900KPM/min)虽运动强度增加但血液氧自由基浓度保持不变,当运动强度超过900KPM/min时,血液氧自由基浓度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RPE10与血乳酸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RPE15、心率、运动强度与血乳酸的相关程度。认为心率、RPE(15、10)可作为监控抗氧化运动强度的理想指标;血液氧自由基浓度不能作为运动强度的监控指标;从抗氧化运动角度而言,健身运动的强度应以血乳酸4mM、心率130beats/min、RPE15值11、RPE10值3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7.
24名游泳运动员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游泳运动员各自放松活动强度差距较大;不同放松活动强度血乳酸清除速率有显著性差异;放松期间不同强度各时相段血乳酸清除速率的变化,与体内乳酸代谢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旨在观察乳酸阈强度训练提升超重女大学生心肺机能和改善身体成分的效果。方法:通过递增负荷实验测定超重女大学生个体乳酸阈,绘制血乳酸-走跑强度动力曲线,依此确定运动干预强度及设计运动方案;受试者进行12周乳酸阈强度运动训练;测定实验前后身体成分、肺活量、最大摄氧量、超声心动等指标进行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女大学生个体乳酸阈为3.75±0.91mmol/L,乳酸阈强度为6.91±0.88km/h,乳酸阈强度训练靶心率为137±12.2次/min;实验组训练后,体脂%、腹部脂肪含量等非常显著的下降,最大摄氧量、肺活量、每博输出量、射血分数显著性提升;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12周乳酸阈强度运动锻炼可显著改善超重女大学生的心肺机能和身体成分;本研究得出的乳酸阈强度可作为超重女大学生有氧健身的参考强度。  相似文献   

9.
成年SD大鼠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用骨形态计量学方法,研究8周的跑台运动对大鼠胫骨近心干骺端松质骨骨量减少的影响。结果:去卵巢安静组大鼠骨量减少,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增加,为高转换型的骨代谢。去卵巢后大强度运动与去卵巢安静组大鼠各项指标相比无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急性大强度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松江  史绍蓉 《体育科学》2006,26(5):59-63,68
研究目的运用蛋白质组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急性大强度力竭运动大鼠骨骼肌蛋白质表达特征。方法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按体重配对分为安静组(5只)和运动组(5只)。运动组大鼠按Bedford大强度运动模型运动至力竭,力竭后3h和安静组大鼠同时断头处死,提取后肢腓肠肌全蛋白质做双向凝胶电泳。结果用bio-radPDquest软件对电泳图谱进行分析,安静组和运动组各获得667±35和572±28个蛋白质点,在运动组中出现新增和缺失的蛋白质点,同时还出现蛋白质表达上调和下调的蛋白质点。对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做MALDI-TOF-TOF质谱分析,鉴定出7个运动后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结论大鼠大强度力竭运动后蛋白质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为更加深入地研究运动性疲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探讨运动强度对状态焦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探讨一次性有氧运动对状态焦虑的影响。12名实验对象被分成3组分3天分别进行3个不同运动强度、即45%VO2peak,60%VO2peak,75%VO2peak的20min跑台实验。运动前后分别测试体温、血压和心理问卷测试。结果表明大强度的一次性运动(75%VO2peak)可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体温的上升和中枢神经的内啡肽分泌增加有关。由于收缩压的降低随状态焦虑同步变化,建议收缩压可作为评价状态焦虑变化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场地自行车不同传动比下大强度骑行过程中功率、频率变化进行测评,分析传统疲劳指数、频率指数和净疲劳指数在疲劳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名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分别使用50:12和50:13两种传动比进行两次200m俯冲骑行测试,使用SRM自行车专用功率记录仪采集骑行全程的功率和踏蹬频率,分别计算传统疲劳指数、频率指数和净疲劳指数。结果:运动员完成200m俯冲骑行到达终点前30s过程中,功率、频率前7s同时逐渐增加,8-11s功率增加但频率维持原来水平,功率在12-15s左右达到最大,此时频率约为130rpm左右,随后可见频率仍在增加,但功率逐步降低。场地自行车大坡俯冲骑行过程中,传统疲劳指数明显高于净疲劳指数,两者计算结果的差异来自与是否将频率变化包括在内。结论:净疲劳指数较传统疲劳指数更好地反映了场地自行车骑行中的功率-频率关系,并能描述不同速度下的疲劳程度。运动员可以通过适度增加传动比,降低频率来提高200m计时赛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穿着不同压力下肢紧身服对跑步过程中摄氧量以及运动后血乳酸恢复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北京体育大学12名健康男性长跑爱好者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进行3次递增负荷最大摄氧量测试,在测试期间随机穿戴不同压力的下肢紧身服和普通运动长裤进行测试。最大摄氧量测试采用METAMAX 3B心肺功能测试系统进行测试,根据Bruce测试方案每3 min递增负荷,直至受试者运动至力竭。分别在安静时、运动后1 min、4 min、7 min和10 min 5个时刻测量血乳酸指标。采用Simi Aktisys 3D实验设备进行肌肉震动测试。采用一般线性模型的重复测量统计学方法比较3种情况下各项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运动过程中,高压力下肢紧身服在第二负荷上的耗氧量显著减小(P=0.047),但在其他负荷的耗氧量以及最大摄氧量没有出现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压力下肢紧身服对乳酸最大值以及乳酸消除速率没有产生显著性的影响。不同压力下肢紧身服均能够显著减小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的肌肉震动(P=0.017、P=0.012、P=0.028),并且压力较大的下肢紧身服对肌肉的固定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不同压力下肢紧身服对一次性高强度跑步运动过程中的最大摄氧量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有可能在一定运动强度范围内减少运动过程中氧气的消耗。下肢紧身服对一次性高强度跑步运动后乳酸恢复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下肢紧身服能够降低肌肉的额外震动,并且压力越大,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高、低血糖指数食物对短期恢复后运动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员在4小时短期内进食高、低血糖指数食物,对生理恢复及再运动耐力的影响.7名男子耐力长跑运动员,在间隔期不少于7天内,进行两项平衡重复测试.在实验当日,受试者先空腹十二小时,然后在跑台上以70%VO2max速度跑步90分钟.之后在实验室内进行休息,4小时后再以同样速度跑至力竭.休息期内,受试者分别进食高血糖指数([High Glycemic Index(HGI)]食物(GI=67)及低血糖指数[Low Glycemic Index(LGI)]食物(GI=37)(1.5克碳水化合物@公斤-1体重).两种食物均提供相同的热量(565±10千卡路里)及营养素(碳水化合物65%,蛋白质15%,脂肪20%);同时,受试者须饮用相当于体重丢失量的1.5倍开水.结果显示,进食HGI食物后,再运动力竭时间延长15%,[HGI86.6±10.7分vs LGI75.2±8.1分].餐后两小时内的血糖反应显示,进食HGI食物后的血糖反应线下的面积比LGI食物大40%.受试者在两种实验情况下均能完全复水,水份平衡无显著差异(HGI112.7±8.7%vs LGI115.5±7.1%).进食不同血糖指数食物后,运动时和短期恢复期内的各项生化指标并无显著差异.提示,进食HGI食物后能延长再运动力竭时间,可能与增加肌肉糖原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强度运动状态下心肌缺血缺氧改变的特点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对大鼠进行8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建立大强度训练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和缺血缺氧染色显示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结构改变和缺血缺氧改变.结果:大强度运动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并存在明显的缺血缺氧改变.结论:大强度运动对心肌造成较严重的缺血缺氧损伤,在运动训练中应加强对心脏的医务监督,积极预防由于大强度运动造成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大强度力量训练后血乳酸消除的放松性负荷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实验的方法,对有机体承受大强度力量负荷之后,其血乳酸浓度的下降与有关放松跑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强度力量训练后,血乳酸消除效果较好的放松跑强度不是固定的,而应随着血乳酸浓度的下降,以及放松时间的持续,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7.
大强度间歇运动可能代表一个独特的运动方式,充分认识大强度间歇运动诱导骨骼肌分子适应机制非常助于制定相关的训练方法。大强度间歇运动特征为短暂的间歇性肌肉收缩。当前研究表明大强度间歇运动诱导骨骼肌的表型变化可能和传统耐力训练一致。但不同运动方式激活信号途径可能存在信号间交互方式、前反馈和后反馈调节等。因此,尚需大量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世纪以来,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预防及恢复手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进行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宝鸡文理学院479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动机强度和锻炼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强度为65.69,锻炼次数和时间平均值分别为2.52次和39.82min;体育锻炼动机强度文科与理科和工科之间差异都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由高到低的是理科、工科和文科;2009级与2008和2007级,2007级与2006级差异都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由高到低的是2009、2006、2008、2007级;性别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男生要高于女生;不同来源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乡村要高于城市.  相似文献   

20.
曹磊  顾鸿泉  杨颂 《冰雪运动》2013,(2):66-69,80
深刻认识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通过实践经验和相关信息的论证,指出应抓住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特点,在不同的训练阶段、训练时期,根据训练任务目标、训练方法、运动员机体适应性,以及训练方法发展创新的需要等,有针对性、创造性地选择采用不同性质的运动负荷。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共性规律和个性特点,值得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