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的课程,其中包含了大量涉及自然科学的内容。在这一类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程综合性特征,注重其与科学课程的有机结合,有选择地将科学实  相似文献   

4.
生活德育的主要推动者孙彩平教授认为"从课程设置的过程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取代了原来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课程,在内容上,除小学阶段的历史、地理外,还融合了心理、法律、生活与社会等多个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下面,就结合近年来海珠区"海教杯"的课例谈谈知识性偏重的题材的品德课如何做到知情合一。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以及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7.
张克琴 《考试周刊》2014,(12):180-180
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一直是一线老师的一大难题,有的老师干脆将品德课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是因为教师缺乏知识储备,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分离等。其实,只要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让课堂联通生活,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品德味。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这是一种有机整合,而不是一种简单累加,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都独立地承担各自的学科功能,但彼此之间有交叉,互相渗透,使小学阶段的课程呈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综合性特点。然而传统品德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重视学生的需求、经验和生活,将学科与  相似文献   

9.
祝秀红 《新疆教育》2012,(17):122-122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其他课程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具有鲜明的方向性、时代感和地域特色。同时,只有当学生感觉到所面对的品德与社会课原来就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时,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中,《品德与社会》又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这是继《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之后的又一次与《思想品德》学科之间的综合。它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我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来到芳草地国际学校任教.从教十余年的我自认为对这门融合了品德、法制、国情、历史、文化、地理的综合性课程有着深入的了解.在每节课前,我都会为学生搜集、整理大量的图文资料,自认为学生听得津津乐道.但从那一节课后,我的想法转变了……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综合性、开放性、知行性的综合课程。它将地理、历史、社会等一系列课程进行整合,冲破了以往一文一辩的常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成为社会的一员,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社会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3.
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开发利用那些和思品课程相匹配的优质资源,并采用生态化的方式,有效活化课程内容,创设更具真实感的学习情境,就能最大限度提升思品课程的情趣指数。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课改以后,《品德与社会》的任课老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涉及到地理、历史、社会的知识性内容出现了。面对新情况,许多老师困惑,这不是历史或地理课吗?还有一些老师索性就把这些课上成了历史、地理课。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性地加以实践并且与历史、地理课区别开来呢?万变不离其宗,品德课应有“品德”味。那么,如何使此类课有品德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深浅适度定目标课改后,教师把很多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放在了课程资源的拓展、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错把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成了新课改的唯一…  相似文献   

15.
俞李 《贵州教育》2005,(23):29-30
新课程进入第三个年头后,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的任课老师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量涉及到地理、历史、社会的知识性内容出现了。面对新情况,许多老师困惑,这不是历史或地理课吗?还有一些老师索性就把这些课上成了历史、地理课。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怎样创造性地加以实践并且与历史、地理课区别开来呢?我认为一言以蔽之,万变不离其宗,品德课应有“品德”味。那么,如何有品德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深浅适度定目标课改后,教师把很多精力甚至全部精力放在了课程资源的拓展、教学活动设计上,错把学习方式的转…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包含了相当比例的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要求。尽管经过十余年的实验,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已为广大教师熟知,但是广大教师仍然普遍反映,历史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很难上。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学生难感知、难共鸣、难认同。如何突破这些难点?笔者试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勿忘国耻”单元中《罪恶的战...  相似文献   

17.
策划寄语     
新德育课程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是这样界定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小学德育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本线索,涵盖了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活动(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真正实现了全面的综合.如果撇开这些理论表述而从教学内容来看,对一线教师来说,新德育课程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历史和地理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教学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集历史、品德与地理等学科为一体。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上好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所有相关教师应当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并阐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提出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9.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这是一个让不少老师头疼的话题。《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中高年级的一门课程,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性特点。学好《品德与社会》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塑造优秀品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正因为其综合性,不少老师在上课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上课仍然采取说教的方式,追求面面俱到而又浅尝辄止。笔者认为,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关键是要调动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多重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在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综合化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2.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3.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