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妇女救亡运动随着“一二八”会战打响而拉开了帷幕。从一个地域角度证明中国妇女的力量是争取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上海妇女救亡团体之概况“一二八”会战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上海,广大妇女积极投入了各项抗敌后援工作,活跃在各条救亡的线上。由妇女组织的抗战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原有的妇女团体也纷纷以抗战服务为宗旨,共同为救亡贡自己的力量。根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主要团体列表格如下①:会名会址负责人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后改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辣斐德路辣斐坊七号何香凝上海妇女战时服务团白克…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7日,日寇在北平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漫画家也纷纷拿起笔来,投入抗战救亡宣传。蔡若虹所作的这幅《全民抗战的巨浪》,就刊登在上海漫画家救亡协会创办的《救亡漫画》王日刊创刊号封面上。  相似文献   

3.
辜俊英,泉州永春人,马来亚华侨。1937年8月,马来亚各界华侨在新加坡成立马来亚华侨各界抗敌后援会,积极发动广大侨胞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辜俊英是主要发起人之一,时称马来亚“四君子”。  相似文献   

4.
1936年1月28日,正逢"一·二八"四周年纪念日,在当时的政府没有正式提出抗战口号的情况下,爱国的人们自发组织了"上海各界救国会"。到6月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大会通过了宣言和《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选举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等四十余人为执行委员。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一场伟大战争。抗战是全民族的动员,中国二万万妇女也同仇敌忾。广大爱国妇女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组织起各种抗日救亡团体,结成各界妇女的联合阵线,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就当时妇女救国组织作一简要介绍。一、先期的妇女抗日救国团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继而占领整个东北,直驱热河,蚕食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日寇的凶残激起我国民众的极大义愤,也震动了妇女界。一部分爱国知识妇女迅速觉醒,组织起抗日救国团体。 1931年9月23日,“九·一八”事变的第五天,北平妇女会就召开紧急大会,要求政府实现国  相似文献   

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日本帝国主义看到中国决心抗战,就一面加紧进攻华北,一面到处挑衅,并于8月9日发生了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借口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退上海保安总队以压服中国的抗日运动。国民政府为扩大战场,造成全国抗战的形势,就乘机主动将驻在苏州的张治中部的3个师迅速支援上海,迎击敌人对上海的进攻,“八一三”上海抗战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通常指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主要在日军进攻的正面作战,组织了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歼敌40余万,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卢沟桥抗战是八年抗日战争第一战。日本侵略者蓄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挑起卢沟桥事件,炮轰宛平城;随后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举进攻,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应战,进行了拼死抵抗,直至7月29日、30日平津相继失陷。这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在疯狂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同时,日军再次对淞沪…  相似文献   

8.
东北救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由东北爱国民主人士、流亡民众、东北军爱国官兵共同发起的抗日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不仅以宣传抗日爱国、支援东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统战性质的救亡团体,直接参与和协助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场运动汇入全国抗战的洪流,为推动全面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东北救亡运动谱写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中国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相似文献   

9.
上海南市难民区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在上海国际红十字会难民委员会主席法籍人士饶家驹等人的发起下,经中国政府同意,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在上海南市划出特定区域,专以收容、安置中国难民。该区成立于1937年11月9日,曾设130余个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最高达十余万人。其经费主要依靠国内外团体与人士的捐助和中国政府的津贴。同年年底随着上海的沦陷,日伪势力侵入,至1940年6月30日停止活动。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17,(2):35-52
学界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全面抗战起点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主流观点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为起点,另一种观点是以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北平南苑为全面战争起点。日本方面称卢沟桥事件为"军事事变",称察哈尔—平西战役、华北会战为"华北事变",战争扩大到中国南方后改称支那事变,其意在否认侵略,推卸战争责任。正确界定事变与战争的概念,把握二者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全面抗战的起始时间不仅有着厘清史实发展脉络的学术价值,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由卢沟桥事变而引发的察哈尔—平西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阶段性标志地位,经此一役,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制造的阴谋,是日寇大举进攻全中国的起点,我国驻守卢沟桥的二十九军奋起抗战,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也是反法西斯侵略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本文拟就“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作概要的说明,以便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2.
卢沟桥事变和抗战全面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侵略计划,突然向位于北平城西南卢沟桥附近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爆发。中国由此开始了连续八年的全国性抗战。  相似文献   

13.
《下一代》2001,(Z2)
1.全民族共同抗日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共同抗日局面的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于1937年9月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到处都燃起了抗日的烽火。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丰碑上,默默镌刻着流金岁月,那些闪烁着光辉的英雄形象,深深埋植在人们的心坎里。1937年7月7日,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永远不该忘记,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八年抗战,为  相似文献   

15.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抗战,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一个穷国、弱国,能够战胜一个法西斯强国,其原因是:第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正确抗战路线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者,抗战期间,国内外形势变化万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敌我友三方面的斗争异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既反对“左,倾关门主义,义反对右倾投降主义.民族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号召各党派、各武装力量,各社会团体广泛联合起来,实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并提出以人民游击战争所支持的特久战  相似文献   

16.
本章内容为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也由此揭开。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战初期 ,国民党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中共领导开辟敌后战场 ,配合正面战场 ,对日军构成了战略威胁。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 ,迫使日军停止大规模的军事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第十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为了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日本侵略者不仅从军事上展开进攻,而且从文化教育上展开进攻。面对抗战初期敌人的疯狂进攻,毛泽东于1937年7月23日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指出实行坚决抗战的方针,就必须改革国民教育。即“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不急之务和不合理的办法,一概废弃。新闻纸、出版事业、电影、戏剧、文艺,一切使合于国防的利益。禁止汉奸的宣传。”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开展了广泛的国民教育。  相似文献   

19.
“时事·爱国”类话题可以涉及的面比较宽泛。例如,1987年上海卷的大作文题《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是指五十年前的1937年7月 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那一天,文章可以在御侮抗敌、强国爱国方面发表感慨:1999年上海卷作文要求写“读报有感”,所给材料是一  相似文献   

20.
桂林抗战戏剧运动是一场在戏剧文化工作者领导下的群众性的文化运动,各行各界的群众积极组成了许多抗战戏剧团体,有效推动了桂林抗战救亡戏剧运动的胜利前进,在桂林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